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89|回复: 0

日本围堵中国制造 以华制华+国际包围圈

[复制链接]

0

主题

2769

回帖

7759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759
发表于 2005-11-16 0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ade By Japan的新型共荣圈

日本企业擅长"整合型"产品制造,"整合型"产品包括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设备及流水线,先进的部件和材料等。在这些领域,日本企业拥有绝对优势,"整合型"制造差距不是靠劳动力廉价就可以弥合的。此外,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战略和政治运作能力是欠缺的,这些都影响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品牌上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日本企业的战略运作能力不强。典型的例子是丰田进入中国迟缓,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饱和时才进入,丧失了大量宝贵时间和市场机会。NOKIA和摩托罗拉成功的政治运作,使GSM成为中国移动通信的标准,导致日本企业进入困难,市场占有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但现在,日本的三大车厂蜂拥进入中国,丰田力争在近期获得10%的市场占有率。成功的政治运作,使广东省确定了汽车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要知道,广东省的汽车产业只有日资!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还亲自到广州本田参观。在中国,借助政府的力量开拓市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干线项目上,日本企业成功运作,已经获得了旧有铁路高速化改造的合同。中国自己的"中华之星"被淘汰出局,京沪高铁及中国未来高速铁路已经顺理成章成为日本企业的囊中之物。铁路网与电信网一样,不可能万国标准。成功的政治运作,使日本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压制了中国的列车制造业。20年前,美国以同样的手段向中国出售波音客机,成功地限制了中国民航客机制造业的发展。当年,由于日本缺乏战略眼光和手段,只顾眼前利益,使中国电信壮士断腕,摒弃了已经投入运行的日本电信设备,从而使中国本土的电信制造商成长起来。20年后,日本的战略手法已经今非昔比。

在"组合型"领域,日本的劳动力价格高昂,是不能与中国竞争的。这部分产业需要转移到中国及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日本企业的产业转移基本按照"整合型"和" 组合型"分野进行。"组合型"制造,应该是使用日本的装备、日本的部件、日本的关键材料,这就是"Made By Japan"战略。

在"组合型"领域,中国具有廉价高素质的劳动力,相对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有绝对的比较优势。为了避免中国"一人独胜",欧美的路线是赤裸裸限制"中国制造 ",如纺织品的配额。日本则比较低调,但行动坚决。日本与其它西方国家一起压迫人民币升值,现在已经见到了成效。积极培养比中国更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越南和印度,它们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日本企业现在大力投资越南,日本政府加大对印度的ODA援助,2003年SARS过后,更加加快了脚步。欧美也在大力扶持印度,现在有关印度的报道不绝于耳。越南和印度虽然基础设施和配套方面还欠缺,但在多方的努力下,成果慢慢显现,"Made in Vietnam"已经大量涌现,很多跨国公司到印度投资设厂,使中国制造分流。

让更多国家参与到"组合型"制造,以日本的产业技术为核心,实现多国共荣,这就是日本21世纪新型共荣圈的战略构想。现在这一构想已经堂而皇之登上了日本企业联合会——经团连的官方网站上。

以华制华

日本企业借助"整合型"的技术优势,控制关键设备、部件、材料的生产,使中国企业"空芯化".在"Made in China"的外壳之下,是"Made By Japan"的内核,使中国企业始终处于利润微笑曲线的最下端——组装。利润丰厚的部件、材料和品牌、销售服务则留给日本及外资企业。日本企业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通常是独资企业,对于历史遗留的合资企业,如将松下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逐步日方独资化。

松下给人的印象是一家民用电器生产厂家,但现在,它提出了"超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并力图通过"黑盒"来实现。一是分解能明白原理的用专利保护,二是通过材料、工艺、关键技术使分解后依然不能复制,三是生产方式、管理技术等制造流程不能复制,从而推出整个"黑盒",使其它企业不能复制追随。依靠"黑盒"战术,松下打出"创出强大的部件事业"的旗帜。带动松下V字型回复的所谓V型商品中,部件类约占一半。一般生活用品领域,空调中使用的"氧气富化膜",冰箱的"真空断热材",IH调理器的"IH线圈";音像制品领域,手机和数字电视用的"系统LSI",数字相机的"CCD"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些关键部件的支持下,松下能够生产与其他企业差别化的完成品。20世纪的松下是优秀的完成品组装企业,21世纪除继续发挥优势外,还要成为强大的部件生产企业。

在完成品领域,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接近西方国家,中国企业的"组合型"产品的品牌、质量和性能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高档消费领域,日本企业仍将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如广州本田汽车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日产已经突破1000台,而且产品价格高昂。但在低端"组合型"市场,消费习惯和文化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企业很难弥补和涉足,该怎么办呢?

本田的动向很值得注目,汽车领域独步的本田,在摩托领域却陷于苦战。由于摩托车事实上在大城市被禁止,于是本田的价格在15~20万日元的"整合型"摩托车没有销路。而在价格敏感的农村市场,价格在5万日元,仿本田的摩托车却很畅销。面对这种情况,本田从中国本地的低价仿制摩托车企业中进行选择,它最后选择了"新大洲"合作。并且从中国本地的仿制本田部件的厂家择优选购零部件,开发生产只有原来价格一半的正宗本田摩托车。当然,这种摩托车对各种质量和设计基准做了少许放松,本田称之为"二分之一的摩托".使用中国当地生产的部件,并与中国企业合作,然后与中国的"组合型"产品对抗,是本田的一个前进方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家电业。2002年4月,东芝、住友商事等入股TCL.松下也与TCL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TCL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销售网络。TCL在全国设有32个地区销售公司、174个营业网点,通过4000家代理商店在大约2万个零售网点销售产品。日本企业可以利用此销售网络,扩大销售,并向TCL提供先进的基干部件和技术协作,实现"双赢"和"共荣".同样的还有三洋与海尔的相互提携合作。

与中国企业合作,松下设计制造了一款价格为398元的微波炉。其品质、设计、安全基准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的售价为298元的微波炉,价格只高100元,赢得了很大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0%.日本主流冰箱是间冷式,中国则是省电的直冷式,松下根据现地特点设计制造冰箱,在夺取海尔的冰箱市场份额方面表现出良好势头。

在传统的食品加工领域,日本企业并没有独到的技术,且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于是日本企业与台湾企业提携共同开拓中国大陆市场,因为台湾与中国大陆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国际包围圈

美国政府对中国崛起的围堵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直接进行,但是日本在经济方面的围堵手段更为隐蔽,更加防不胜防。由于日本政府一贯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日本企业长期在国际市场上打拼,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大企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联,这为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融洽的国际经济环境增添了变数。

借刀杀人:2003年,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工会组织就产自中国的彩电,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起反倾销申诉,并要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 84%的强制性关税,致使美国商务部做出裁决,对中国彩电征收反倾销税,如长虹45.87%,厦华31.70%,TCL31.35%,康佳27.94%. 全中国范围78.45%.但是,该案的产生和调查过程却一直困惑着行内人士:美国已几乎不生产CRT彩电,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实质上只是一家小小的木工和彩电组装厂,中国的彩电并不与美国的彩电行业有直接的竞争。为何突然之间,一场反倾销的硝烟使得中国的彩电产品在美国变得寸步难行?

原来这次通过美国之手整治中国彩电产品的幕后策划者是日本的彩电巨头们,包括日本的索尼、松下、三洋、东芝等彩电业巨头,他们从"反倾销案"的一开始,就给申请方提供了从信息、数据,到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这些日本公司一方面在实质上为申诉方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政府和彩电行业一再表示他们与该案没有关联,甚至还不断表示它们不支持申诉方。他们这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给中国企业的应诉造成了很大麻烦。

乱中取胜:2005年2月22日,日本最大钢铁商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单方面达成协议,双方将铁矿石价格涨幅最终确定为71.5%。随后,新日铁与另一家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也达成类似协议,这是亚洲铁矿石价格史上最大的涨幅。这一突然袭击最终迫使中国接受相同条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进出口国,国内无数钢铁厂将因此受挫。

日本钢企作为买方,为何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埋下"价格陷阱"呢?因为2004年,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钢材进口大国成长为一个钢铁净出口国,拥有巨大成本优势的中国钢企势头良好,2005年的钢材出口预计超过1000万吨,这对身为传统钢铁出口大国的日本冲击不小。同时,我国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铁矿石价格已连续两年上涨。在全球铁矿石资源垄断的情形下,谈判回旋余地明显不足,争夺话语权筹码不够。而往年亚洲铁矿石价格一般跟随日本谈判后确定的价格,因此日本的定价直接左右着整个亚洲的铁矿石价格看准了这一点,日本率先下手就在资源上占有了先机,从而抬高成本打击对手,进而巩固其亚太地区价格谈判的主控权,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

暗渡陈仓:日本一直追随在美国之后鼓噪"中国威胁论"是有目共睹的,正当各国,特别是欧美企业被这种思潮所吸引,对中国企业的进入予以抵制的时候,日本企业却乘虚而入,大肆坐收渔翁之利。

当中国企业竞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电器企业美泰克公司失败,并引起"中国经济威胁论"时,有研究机构调查表明这一期间在并购西方企业的活动上,日本公司比中国公司更为活跃。调查指出,日本企业2005年第二季在北美和欧洲达成的并购是中国企业的3倍多,并购西方企业的宗数较上年同期激增近400%,也较上季增加433%。从涉及金额来看,日本企业在第二季的并购金额较上季增加95%,达到11.9亿美元。(钟庆,旅日学者,工学博士)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版权方面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6 06: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