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633|回复: 0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栋建在沙滩上的危楼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发表于 2018-7-4 01: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浦汉昕

近来网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等字眼儿突然多了起来,一查,原来今年是马克思的200周年诞辰。打开CND网页,赫然见到“马克思主义是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李时章)的标题,心里一惊,难道二十一世纪了,人民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不成?又见高寒的大作,实在太长,笔者只读了前几节。其作者不仅断定马克思学说,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并且还和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提并论。读到这些,真有不知此身在何方, 今夕是何年之感。

并不否认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学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至于改变了这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进程。自十九世纪以来,马克思学说在全球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主义等等,颠扑不破,与时俱进;然而社会实践的结果都是发育不全的“残疾儿”,虽说大多数都已有疾而终,依然致使全世界十几亿人民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有人说马克思“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实践应该是理论的检验标准,收获的如果都是跳蚤,播下的所谓龙种恐怕是跳蚤的转基因吧。
       
高寒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 1 ),是马克思主义质的灵魂 。本文就剖析剖析历史唯物主义,看它是科学还是科幻。


本文聚焦历史唯物论最著名的一段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2 )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整个大厦建在其上。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决定(determine)”,也意味“产生(produce)”或“缘由、造就(cause)”。如果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那就意味先有人的存在,后有人的意识,先有人们的社会存,后有人们的意识。也就是说,世上最先存在的是没有意识的人和没意识的人类社会。没有意识的人和没意识的人类社会“决定”或“造就”了人的意识和社会意识。

恩格斯和列宁都赞扬马克思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历史观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此我们不谈论哲学,只从自然历史角度看,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意识,是可以认可的。但是人及人类社会和宇宙的尺度完全不同,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顶端,具有意识的人组成的特殊的物质体系。在人类社会中恰恰是意识控制物质,而不是物质控制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进化的历史进程也应该是:物质—意识—人和人类社会;而不应该是:物质--人和人类社会--意识。

在此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听起来像镜子对外界的映像,这看似简单平常,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为什么人脑或镜子能产生外界的映像?马克思完全不思考。没有光,人脑或镜子能产生外界的映像吗?光是什么?物质在有光时为何能看见?马克思在十九世纪没有信息概念毫不奇怪。我们说物质产生意识并不准确,因该是自然界的原生信息产生了意识。这是自然界信息进化过程,全程为:自然原生信息—意识—人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信息现象,从一些动物的简单意识进化到人的意识,或自我意识,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重大事件--人的诞生。黑格尔是这样描述从意识发展为自我意识这一质的飞跃:“朴素的意识将自己直接托付给科学,这乃是它的一个尝试,它不自知其受什么力量的驱使而也想尝试一次头朝下来走路。”( 3 )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被马克思嘲笑为头足颠倒的唯心哲学。所谓“头朝下来走路”,正是人用大脑思维,认知环境,具有意识、思想和精神之谓。黑格尔的“头朝下来走路”,恰恰抓住了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脑当作镜子,只看到物质或实体,不深究光和映像。马克思看轻意识,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只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过分强调人的阶级性。

人脑和镜子都能形成客体的映像,但有根本的差别。镜子接收的是客体的原生信息,没有转换直接成像。人的大脑接收客体的原生信息之后加工处理,转换为人认知的符号信息。
庭院的樱花开了。你看到后告诉他人:“庭院的樱花开了”。“庭院”、“樱花”、“开”都是你头脑中将原生信息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符号信息—概念,也就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是人共创、共用、共享的信息。在人诞生之前,地球表层中几乎没有符号信息,或说没有如此复杂的符号信息系统,没有语言文字。人是唯一用符号信息思维,具有自我意识、思想和精神的高等生物。


历史唯物主义为了坚持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对人类历史的原点的解释也是逻辑混乱。马克思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4 )如果人为了生活,需要吃喝住穿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狗熊为了生存,既需要也能够满足吃喝与栖息,就同样具备了“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一不小心,狗熊会不会创造“唯物熊史”呢?
且听马克思又说:“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5 ) 这里否认了没有意识的人的生活和无意识的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清清楚楚地阐明了人的劳动和动物本能行为的区别:“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6 )可见马克思是十分清楚意识是劳动的前提,当然也应确定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没有意识,就没有意志和目的,也就没有劳动。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为了遵循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原理,硬将第一个历史活动认定为物质生产,并从中产生意识。马克思驳倒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句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其后删去以下的另一句话:"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7 )。删去这句话很值得玩味。看来马克思认识到谈及人和生产,思想是绕不过去的,用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是会被人识破的,还是删去它为好。
人的生产劳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人没有创造物质,也更没有创造能量,人只是改变了原有物质和能量存在方式和状态。不具备思想,只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这样的事动植物都能做,每时每刻都在太阳底下发生。人类的劳动是一个既有物质转换又有信息流通,并以人的大脑为主体的复杂系统。人的大脑是此系统信息流通转换的中心,它通过感官接受到外在信息,在大脑中转换为符号信息,使人产生自我意识,主客二分,自知自为地调控整个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通转换,改造客体,占有客体,实现主客同一。人类历史的原点是地球表层几十亿年漫长进化的突创,使意识和精神从自然中涌出,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属人的时代。

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不断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转换,从而结合为一个系统,称为生态系统。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称为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的本质差别就是它是具有意识的人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符号信息的意识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管理力量。天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流通转换是整个系统主要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管理力量。(对于天然生态系统可以放心地说:“天然生态系统的存在决定动物本身的存在”,但无意义。)人类生态系统中人是管理者,符号信息是指令,人按照符号信息指令控制和调节物流能流,也控制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这种符号信息我们称之为知识,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用知识有序地将环境和自己组织起来,不断保持物质、能量的流通转换以及信息交流的生态系统。应该说明的是,意识或知识对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基础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管理不是绝对的,有组织就有非组织、有控制就有反控制。人类社会是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它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更高序的进化,也是人类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体现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四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只认定生产力和相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显然不全面。人类社会既有生产也有消费,生产与消费总体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作为开放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生产力是否产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并不仅仅和物质生产力相关,是和社会生产和消费相对应。生产资料、资源的掌控,产品的分配和享用历来参与人的意志。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及构成的经济结构,是和竖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式相互适应、相互作用。马克思在此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是正确的。制约不是决定。如果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改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制约人们的意识”就对了。
社会存在制约社会意识,但说不上决定。社会意识被制约,也反制约。思想的实质是自由,不会被物质存在限制死,相反它挣脱物质的限制,反制物质,使它听从自己的指令。这是思想自由的实质,也正是意识的力量。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段话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必将发生,历史便落在革命阶级的肩上了。

这里有一个根本问题,物质生产力自身如何发展,它的动力何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学者的问题。马克思似乎幸运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他把这对矛盾的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果真如此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其实是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矛盾。系统功能与结构确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适应的;因此系统功能与结构一旦失衡,两相作用是可以推动系统发展或退化。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度的,也可说受制约的。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矛盾运动永远不可能是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克雷洛夫的一个寓言,大体是这样的。一天猴子、狗熊、狐狸和狼在林中找到了四件乐器,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只小号和一只黑管。他们各自拿了一件,咿咿呀呀吹拉起来。猴子有了灵感,突然说:“兄弟们,这样是不成调的。要演奏乐曲,大家要排成一排,像人们在舞台上演奏那样。”于是他们排成了一排。但是仍然不成调子。猴子又叫停,并说:“狗熊你要站在这儿,狐狸你在狼的左边”。这样他们不断排序,结果自然可知。找不到问题的实质,改变系统结构,未必能提高功能。
前文已述,把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本身是错误。而且社会生产也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还有人口生产,以及人类社会独有的信息生产。共有三种社会生产,信息生产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脑生产的符号信息系统信息量高,它在社会系统中的流通转换形成负熵流,降低社会系统的总熵,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化。信息生产或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根本动力。人靠知识得以生存,社会因知识得以存在。


马克思能够幻想共产主义,但他作梦也梦不到百年之后人类就已步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数值、知识、信息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马克思以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断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牢固的基石,其实完全是虚幻的。恰恰是非物质的意识,人的思想、知识、精神给历史大厦打下了水泥立桩。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虽说有中国特色,但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实施,结果其一:把阶级斗争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成立人民公社,搞一大二公,公私合营,消灭私有制等等,结果几千万人活活饿死,几千万人镇压、被斗死,国民经济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结果其二:建国之后,不断整肃迫害知识分子,钳制思想,没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教育不能自立,这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贬低意识、思想和精神的后果。马克思只看到物质、实体,贬低意识、思想和精神,不能深刻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根本谈不到解放全人类,无产无知阶级自己也解放不了自己。
思想自由、信息自由是信息时代最响亮的口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显然和它相悖。马克思主义确实一度掌握了人民群众,但最终不能掌握人类历史进程。因为人类历史并不唯物。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是无用之功,所以此文不想多谈。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成封闭体系,而且是枪杆子护卫,箍得铁桶相似。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沙滩上的一座危楼,一百多年的古董,这是它仅存的价值所在。

注释:
1高寒:历史唯物论与东方革命 一一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CND.      http://hx.cnd.org/2018/05/05/
2引文取自网上。
3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北京,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
6马克思,《资本论》,转引自网文。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网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1 22: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