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52|回复: 0

热帖:华女带10岁女儿首回中国 最不适应这些地方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792
发表于 2018-11-20 1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来澳洲时,女儿只有十个月大,这一待就将近十年没动地方。这期间,两边老人都来澳洲小住过,加上孩子小,长途奔波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儿。直到女儿十岁,才第一次跟我回了趟国。
  虽然算不上“少小离家老大回”,但将近十年的别离,还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变。
  特别是女儿,回到中国,如同空降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孩子的眼睛清亮而敏锐,心灵纯洁而敏感。女儿观察中国,视角之独特,让我觉得意外而又有趣。
  在此,我将如实记录我和女儿回国时的感受,以生活为主,不涉及事业职场等方面。并且,我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不加是非评判。
  一
  让人欣喜的变化
  冷不丁从生活节奏缓慢的澳洲回到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中国,毫不夸张地说,我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每当朋友问起回国感受,我总要一声感叹:国内的同胞们生活得不要太舒服啊!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优劣。在故乡,作为饮食男女,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活上的便利。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便捷的消费支付方式
  几乎每个朋友回国后第一个惊叹都是:出门不用带钱包!从购物、买票、吃饭到住宿,甚至在路边买个烤地瓜,都能用二维码付款!另外还有许多手机利器:滴滴、携程、飞猪、美团......
  回澳洲后,我竟一时适应不了需要钱包的生活。好几次只带着手机出门,付款时才惊觉:这是不流行扫码支付的澳洲。

 2、丰富又方便的美食
  多数海外华人最怀念的是家乡美食,毕竟长了个中国胃。西餐再好,也只能是调剂。
  回国的日子,我的味蕾被充分激活,天天都食欲大开。下馆子,方圆十里转一圈,各地菜系应有尽有。懒得出门,叫个外卖选择也很多,而且送餐不用额外收费。

 在吃这件事上,中国人也肯花心思玩高科技。有次吃某某烤鸭,上菜的竟然是机器人。女儿像研究天外来物一样,跟着来来回回地观察。一顿饭,吃成了科学研究。

3、高效的快递服务
  澳洲人工贵,快递员的时薪不比脑力劳动者低。所以,人家的劳动也相当金贵。想寄包裹得自己去邮局。
  而在中国,一个电话让快递员上门就行。甚至,许多楼盘小区的大门口都设有快递专柜,哪怕出门也不会耽误收包裹。凭通知短信,随时用密码打开快递柜便可取件。
  4、方便多样的交通工具
  澳洲相对地广人稀,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方便程度远不及中国。回国期间,我出行基本都靠公交和打车软件。公交车线路和班次都多,票价也便宜。还有共享单车、地铁、轻轨、甚至高铁。打出租也多了手机打车软件,点到点的接送服务,掏出手机点几下就搞定。
  二
  不太适应的方面
  生活上的便利,大家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以下主要讲讲刚回国时感觉不太适应的地方。
  1、让女儿胆怯的公共厕所
  出乎我预料的是:对女儿来说,在中国最不适应的不是什么空气污染,而是——厕所!“孤陋寡闻”的孩子,竟然第一次见识到,世界上还有种厕所叫——蹲坑!而且,女儿极其抗拒这种缺乏安全感的解手姿势。
  后来跟身边的朋友说起这事,才知道她们的孩子也都经历过相同的情况。
  在澳洲确实没有蹲坑式厕所。哪怕很偏僻的地方,再简易的厕所也是坐便,只不过荒野的坐便器下面是深深的大坑。
  还记得女儿第一次见到蹲坑厕所时那困惑的样子。当时是她大姨带着去的,女儿用英文问大姨:“我应该往哪儿坐?” 大姨忍不住那个乐啊,这包袱抖的!
  出门在外的时候,找座厕成了我们的大事。以前我从没留意过什么地方是蹲坑,什么地方是座厕,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差别。现在可好,一看到麦当劳肯德基,我就条件反射地问她要不要赶紧坐坐马桶。
  活人也不能叫尿憋死,实在找不着座厕的时候,女儿只能用小手紧紧揪着我的裤腿,万分小心地蹲下,生怕自己一屁股掉进洞里。而且,这样也只能解决小号,大号非得坐马桶!
  别说孩子了,我自己也有出糗的时候。澳洲的公厕都有纸巾,把人都惯傻了。我和许多刚回国的人一样,上厕所总不带纸巾。在国内,出门随身带包纸巾是必须的。但在澳洲,处处都有纸巾,我根本没有随身带纸的习惯。
  最难堪的一幕发生在某郊区商场,我不知吃了啥不对头的,肚子叽哩咕噜直造反。冲进开门敞户的商场厕所,我愣了。三个蹲坑就那么敞亮亮地并排着,其中两个已经有人。
  对面还站着个大妈,敢情仨人儿躲在厕所里唠嗑呢!我一时进退两难,可肚子不争气,只好硬着头皮在三个陌生人的注视之下......
  最尴尬的还在后头。肚子之急解决之后,我又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没!带!纸!巾!!!此时,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赶紧融化一张冰山脸,向大妈们求助。当我感激涕零地接过大妈翻遍裤兜才找到的那团纸巾,心里就一个字——大写的“囧”。
 2、“聪明”的狗狗们
  都说澳洲人爱养宠物,回国发现中国的宠物猫狗也不少,而且都可以在路上自由奔跑,被主人牵着的不多。
  这与澳洲大不相同。在澳洲,狗出门一定要栓狗绳,规规矩矩地围绕在主人前后。除非在允许遛狗的大片绿地草场,放眼放去连个人影都难得一见,才可以暂时松开绳子让狗狗享受一会儿野外的自由。
  女儿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区别。但小孩子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她很是赞赏地说:“中国的狗狗都特别聪明,不用人牵。”
  哈哈,原来她以为澳洲的狗是因为笨才被人牵着?想想也是,国内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多危险,狗狗们能自如地穿梭其中,安然无恙,确实得足够机灵。把澳洲的狗挪过来,还真有点儿担心狗命难保。
  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前阵就发生过几起因宠物狗扑人而引发的冲突事件。
  下图的小狗是一家店主养的。我们购物,孩子和狗玩儿,各得其乐。

3、公共场所的吐痰和吸烟问题
  一说起国内外居住环境的对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空气质量。确实,在许多城市,污染是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国外相对来说有着更清澈的蓝天、阳光和空气。
  女儿从没抱怨过中国空气不好,倒是对随地吐痰这事儿特别在意。我们走在街上,松子看着地面上的斑斑痰迹,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这里的人喜欢随地吐痰?”
  我不想上纲上线地挑起什么素质批判大会,我希望自己的祖国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都是美好。于是,我更多地从客观原因上着眼:
  “首先,随地吐痰肯定是不对的。但人们为什么要吐痰呢?因为有些地方空气不好,人体为了保护自己,呼吸道会分泌很多痰。痰多了堆在喉咙里不舒服,就要把它吐出来。可是,有的人身上没带纸巾,就只好吐在地上了。澳洲空气干净,所以有痰的人很少,就算有人随地乱吐了,也不太看得出来。”
  说到这儿,我也不由地咳了咳嗓子。说实话,在北京,每天早上漱口的时候,我都能咳出一口浓痰。但这种情况到了家乡城市就没有了。可见位于海边的家乡空气真的要好很多。
  还有就是公共室内场所禁止吸烟的问题,在国内执行得还不太到位,常常会在餐厅发现有人不顾及他人的健康,肆无忌惮地吸烟。
  相对来说,澳洲对吸烟的危害更加重视。烟盒上必须印有吸烟致病的恐怖照片,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是会引起公众抗议的,吸烟只能到户外或者专门的吸烟室。
  4、容易上当的傻子
  国人的防骗之心那是与时俱进,我这从“大农村”回国的人则近乎傻子。就算在正规的商场购物,都差点儿上了当。
  那天,我在购物中心给老妈买了双鞋,商家送了一堆礼品券。有东西送当然好,我按券一一去指定的柜台领礼品。
  好不容易找到第一个柜台,是卖玉的。交上礼品券,店员又是检查又是登记,显得无比正规。然后就痛快地给了礼品,是个卡通造型的小香皂。
  我刚要走,店员赶紧“好心”提醒道:“这儿还没刮呢,抽奖的。” 抽奖好呀,我刮开一看,好运当头,一等奖!可以享受全场玉器二折优惠。
  店员连忙道喜:“你运气太好啦!今天你是头一个中这么大奖的!看,一千块钱的玉,你二百就能拿下。”
  巧了,我还真想给女儿买个玉坠,但又想找姐姐来帮着挑挑。拨了姐姐的电话,没人接。于是我决定先把别的礼品券都换了再回来。没想到,店员一见我要走,脸色瞬间一黑,气呼呼地说:“当场有效,再回来就没了。” 说完便不再理我。我还没意识到什么,只是觉得好怪。
  到了第二个换礼品的柜台,这次是卖金银首饰的,整个流程竟和前面一模一样,领完礼品就提醒我刮奖。我这才恍然大悟,敢情谁刮谁中奖啊!售货员也不容易,还得兼职当演员,这是设局搞促销呢!
  后来把这事告诉姐姐,被她好顿嘲笑:“真是个傻老帽儿,这种把戏都玩多少年啦,谁还信啊!”
5、不留情面的关怀
  在中国,女儿曾因为一件小事而苦恼:“妈妈,为什么这里的人刚见面的时候,就会对你表现得不友善?”
  我大惊:谁?怎么对你不友善了?
  女儿答:“他们经常会当面揭你的短处,好像根本在乎你的感受。”
  噢?告诉妈妈,他们揭你什么短处了?(女儿是个内向的孩子,和她谈心事,必须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挖。)
  女儿犹豫了一会儿才说出实情:“他们第一次见我,就说我:你怎么长得这么小啊!你怎么这么矮啊!你太瘦了!”
  “呃,这个......其实他们不是不友善。他们只是心里怎么想就直接说出来了,他们想表达对你太小太瘦的担忧,是关心的意思。不过,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确实让人不太舒服。
  这跟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在中国,许多人会觉得跟你够亲近,不需要那么客套。”
  在西方,就算是最亲密的母子或夫妻关系,都仍然会注意自我边界,不会什么都不顾忌地实话实说。女儿确实不太能理解这种直言不讳,她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取笑别人生理上的缺陷,更别说第一次见面就当面直言。
  而在中国,亲人之间往往容易缺乏界限。因而,有时难免陷入一个怪圈:言语上不留情面的伤害,甚至挖苦贬损,恰恰常来自亲近的人。我们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长大的,已经习惯了,便不再那么敏感。
  6、生活细节的差异
  有些很小的生活细节,刚回国的我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比如过马路不能像在澳洲那样,看到斑马线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走;手机打车软件的兴起,让传统出租车少了很多。对刚回国还没来得及开通手机电子支付的人来说,兜里揣着现金却不管用,在偏僻路段找不到传统出租车,特别着急。
  女儿对中国食物的感受和我相反,许多食物吃不惯。最让我揪心的是她不肯喝牛奶。什么奶都试过,总嫌有怪味儿。估计澳洲的纯鲜牛奶把她的嘴给惯刁了。说来也怪,以前在中国,我一喝奶就消化不良,说是乳糖不耐受。可是到了澳洲,我怎么喝奶都没问题。亲戚来也有这种现象。
  下图,女儿正全神贯注地探索一款极特别的小面包,里面裹着液态的牛奶,吃的时候,要先用吸管吸光里面的牛奶,温热香滑的奶香瞬间入口。这是女儿在中国愿意接受的唯一的一点儿牛奶。

女儿一直盼着快点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下图是在回程的夜机上,期待中,迎来了晨光。


回到澳洲以后,女儿被问到最喜欢中国的什么,小家伙高兴地答:“坐在后排不用系安全带。” 哈哈,懒这件事,真是不分男女老幼。
  总之,故乡就是故乡,一回去很快就能适应并享受起来。只是孩子总是盼着快回澳洲。我很能理解,毕竟,那是她成长和熟悉的地方。
  我想,对每个人来说,无论离开多远多久,自己成长的地方,永远藏在心底,无法忘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1 07: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