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张维迎发文称邓小平是“哈耶克的信徒”,令外界颇感惊讶
(图源:VCG)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都在以各种形式回忆、反思、畅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改革开放下一步要向何处去的问题。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三个字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不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邓小平的改革遗产不同侧面的捡拾和强调,也呈现成了中国官民对待今日改革路径态度的不同侧面。 由是,中国官民也根据个人的喜好给邓小平加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北京时间11月24日,中国内地知名自由派经济学家张维迎发布《知不知,小平也》一文,给邓小平加上了“哈耶克的信徒”这样的自由市场主义者标签,使外界颇感吃惊。 文章还认为,邓小平有自知之明。他行事果断,但不刚愎自用。对他没有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新事物,他不轻易表态,而是采取“看看再说”的态度,等自己有了足够的信息后再一锤定音。分析认为,这些话是话里有话,借古讽今。 不过,目前文章在首发的中国门户网站与新浪微博上均已遭删除。 邓小平是哈耶克的信徒? 哈耶克(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德语: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着称。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被视为是一本“对中央计划的宣战书”。书中,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因为被赋予了强大经济控制权力的政府也必然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 在其另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批评计划经济拥趸的幼稚是“致命的自负”,这种自负使他们无法洞见价格机制的真正作用和分散决策中体现的企业家精神,野心勃勃地试图用中央计划取代个体决策,导致了人类的灾难。 文章称,虽然邓小平没有读过哈耶克的著作,但从中外计划经济的实践中,他领悟到了哈耶克从认识论角度证明的结论:市场优于计划。 作者极为推崇“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称其是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路最直观、最朴素、最形象的表达。作者并认为,对这一改革方法的批评者染上了“致命的自负”,自以为知道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并称总体改革方案的起草者不可能具备制定一个改革蓝图所需要的足够知识。 文章认为,邓小平对“一揽子改革方案”不感兴趣。 借古喻今 自由市场主义者想表达什么 历史固然有很多的诠释成分,但信奉市场的自由派经济学家给一个共产主义者加上“哈耶克的信徒”这样的标签,也还是让外界颇感惊讶。 在外界看来,一些迹象似乎表明邓小平的改革思路不再被强调。 11月13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率领政治局常委及多名高官,参观中共官方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展。他说,只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却没有提到邓小平。 时间再向前回溯, 11月1日前后,邓小平之子邓朴方有关“韬光养晦”的演讲引发舆论的争议。邓朴方建议北京方面“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位置”。这一表述很快就得到了不少观察家的解读,被指是对现在的执政者放弃“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委婉批评。 甚至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上的一幅油画也一度引发联想。画中,习近平站在深圳邓小平铜像前大批人群中,位置显眼,但邓小平铜像却在习近平后方的远处,仅有既小又模糊的轮廓。 凡此种种,都引发了外界的联想。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 这究竟是改革路径的转圜,还是对改革方法不同侧面的强调? 的确,“顶层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当前的执政者强调的改革方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习近平亦在一次中共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时指,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顶层设计的目的在于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过,习同时也称,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以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中共也并非放弃摸着石头过河,在政策出台前搞试点的方法,在对待上海自贸区的态度上,中共高层的态度也是“大胆闯,大胆试”,与邓时代南巡的论调相同。 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来说,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不可偏废,现实政治和经济中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市场主义和完全的计划经济,中国的执政者需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根据形势,时而强调此,时而强调彼,这才是务实态度,而非理想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