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azwsx15 于 2019-1-4 22:51 编辑
来源:倍可亲
无可否认,中华民族是个富含智慧的民族,尤其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令今人高山仰止。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就将万事万物的诞生、发展和长盛不衰的规律以及人如何返本归真揭示得淋漓尽致;一部《论语》,也不过一万多字,就被奉为儒家的圭臬,士人学习的经典以及执政者政略的范本,而且迄今没有哪本书可以超越;而一部不到六千字的《孙子兵法》在今天仍是军事家们的必读书目。试问,今天的中国有哪一本书籍可以达到如此的高度?
那么,何为“智慧”?《荀子‧子道》中有三段对话。孔子分别问他的弟子子路、子贡、颜渊两个问题:“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仁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子路认为:“有智慧的人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子贡认为:“有智慧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颜渊认为:“有智慧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
由此可知,有智慧的人知人、自知、使人知己。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汉朝班固也言:“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有智慧的人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有着丰富知识的人却未必拥有智慧,因为智慧包含了慎思、明辨、谋略、机敏等。
世间还有一种大智慧,那就是佛家的智慧。在佛家眼中,人们苦苦执著的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假象的世界、悲苦的世界,人类只不过用自己的心智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痛苦与烦恼的世界。因此,佛家的大智慧是启迪人们心中的善和慧根,引导世人从假象世界进入那个真我的世界,并最终达到“觉行圆满”,即开智开慧。这也是为何中文的“慧”字,佛家用得最多,如定慧、大慧、本慧、戒定慧等。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视为中国智慧人物的代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焚香弹琴、隆中对、借东风、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等等。更为神奇的是,具有大智慧的诸葛亮,在刘备请其出山前,就早已预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并明知汉室天下不可能再次复兴,但为何仍旧出山辅佐刘备呢?原来一是为顺乘天意,二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给后人留下的除了卓绝的智谋和对刘备的忠义,而且还有一部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让后人在遥想诸葛当年羽扇纶巾驰骋天下之际,不免多了种遐想:难道诸葛亮是神人转世?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也是个拥有智谋之人,他辅佐齐威王取得了许多的胜利。“田忌赛马”就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孙膑刚刚来到齐国时,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才有了齐国后来的强大。(出自《史记·孙武传》)
很多人都知道东汉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事实上他小时候不仅十分宽厚,懂孝悌,而且十分聪慧。他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做司隶校尉的李元礼名气很大,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礼便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答道:“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三国时文人张举任句章县令时遇到一件案子:妻子因有外心杀死了丈夫吕正,然后放火烧尸,并诈称丈夫是死于火灾。吕正的弟弟吕良报官,张举赶到现场,见吕正已被烧焦,便命衙役将焦尸的嘴掰开细察,发现其中并无灰烬。张举于是命人取两口猪做实验,将其中一口猪杀死,然后点燃柴禾。实验结果证明失火时烟尘炭末死人不可能吸进口中。案情大白,吕妻被捕归案。这就是有名的“烧猪断案”。(出自《折狱龟鉴》)
清朝的顺治帝在其亲政的10年中,严于律己,勤于政务,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能够体恤百姓疾苦,比如在重新修建乾清宫一事上,接受大臣的建议,将工程钱粮都用在了赈济受灾的百姓身上。同时告诫诸王和大臣们今后的饮食和娱乐也要从俭,对于富户愿意出粮捐助百姓的,国家可以给予奖励。此外,顺治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废除了前明万历时期增加的多余赋税。对于受灾地区的赋税则予以免除。然而,人间的富贵并没有让顺治感到太多的快乐,他对佛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24岁时,顺治病逝,他生前要求死后实行火化,行法事。
孟子曾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论是入世之人的智慧,还是出世佛家的大智慧,“善的智慧”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中。而这样的智慧一直闪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不难发现它的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