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4"]作者:秋风
在中国,有相当多的企业获得成功是因为有了政府的贿赂,享有政府给予的特权。这类企业的扩张,无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之提高,反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甚至直接损害了交易对象及其他企业的权利与利益。河南首富孙树华的企业大体上就属于这类性质。
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的确十分怪异: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实行广泛而严厉的控制与管制。比如,当年李书福要生产轿车,但就是拿不到轿车生产牌照,连奇瑞也不得不挂一个上汽的牌子。再比如“孙树华们”,要进入某个行业,大约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贿金。企业家本应享有的自然的自由,无法正常地享有。另一方面,政府对某些企业却十分关爱,简直可以说无微不至。比如,杭州市政府现在就可以免费给李书福先生检查身体。企业家此时可以享受到异乎寻常的特权。当然,唯一的前提是,政府官员认为该企业创造政绩的能力比较强大。
事实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政府不许企业享有“自然的自由”,企业自然难有活力。但政府官员要获得经济上的政绩,又不得不释放出企业的活力。当然,假如给予所有企业应有的自由,政府就没有什么可以控制的了,就官员私人来说更无租可寻了。所以,政府官员给企业权利的时候,必然采用特权的形式。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政府决不放松控制和管制体系本身,但某些被特别选中的企业,则可以不受这些控制与管制措施的约束。事实上,政府甚至允许这些企业不管绝大部分法律、政策的限制。比如,孙树华的企业被选中了,所以,土地就可以由他挑,银行的钱也相当于他自己家的钱。类似的,房地产业是城市的支柱行业,所以,城市政府就允许房地产开发商剥夺拆迁户的权利和利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孙树华那样的发家模式就相当普遍,所谓“其兴也勃”。外界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人家只几年时间就成了巨富。不过,这样的企业,通常也难逃另一个命运:“其亡也忽”。
这样的命运并不奇怪:任何依赖特权而获得的财富,都是不稳固的,因为它们不具有正当性。他们只能寻求政府官员的个别庇护。但是,权力的庇护也是高度不确定的,官员可以随时撤除。因为,官员给予企业特权,本来就是把企业当成增加政绩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官员当然在顺手的时候可以拿来用,但到了不顺手的时候,也就可以随便扔掉。而只要丧失了政府官员的个别庇护,这样的企业家也就丧失了一切保护,因为,他本来就没有依靠,也依靠不上法律的普遍的保护。当这样的企业倒掉的时候,不可能得到民众,也不可能得到普通企业家的任何同情。
孙树华不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财富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也不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的结局。不过,在权力的照顾下,财富来得如此轻易,个中的欣快感也许是常人难以抵制的。这就好像官员贪污腐败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可以幸免于东窗事发。而在现行体制下,不论是官员贪污腐败,还是企业家滥用特权,其东窗事发的几率确实是非常低的。
此类企业家的短视,或许可以理解,尽管这种选择终究不是理性的。相反,面对此种情形,关注中国市场健全发育的人们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迅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中,究竟有没有一些企业家足够清醒,具有拒绝这种特权的明智和勇气?之所以说这需要勇气,是因为,拒绝这种特权很可能让企业家的营商环境变得不那么有利,企业将会丧失特权所带来的垄断租金。
但是,从长远来说,企业家拒绝政府慷慨给予的特权,又是明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特权,而特权绝不是权利。一个企业利用自己的权利通过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财富,自然是正当的。企业家只有拒绝特权,通过发挥自己的企业家精神,所获得财富才能具有足够的正当性,财富的政治风险才有可能被控制在最低水平。
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拒绝这种特权的勇气和明智,其实也正是企业家争取企业本应享有之经营自由的勇气与智慧,尽管这两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无论如何,普遍的权利才是企业家真正的保险,而特权却只是政府官员可以予取予夺的恩赏。[/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