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互联网 再次改写新闻传播景观
进入2005年以来,新一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概念越来越普及,与之对应的是,Web2.0这样本是技术性的字眼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含义。
关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界的核心词是IPV6、网格计算、语义网、P2P技术等等。
关于Web2.0,最常见的关联词是RSS、Blog、SNS、Tag、WiKi等。尽管人们对于Web2.0的理解各式各样,但是,他们共同使互联网蒙上新一层“乌托邦”色彩。
技术界人们关注的新一代互联网,是在基础设施与技术结构上进行着的一场革命,它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急剧增长,而Web2.0,则更多的是应用方式的革命,是对于这个新的网络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再一次定义。
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来看,新一代互联网所带来的,则是新闻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是新闻传播景观的再次改写。虽然新景观能否完全实现,并非仅仅取决于技术,但是,技术在其中的推动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我看来,这种新的景观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非专业人员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深层渗透
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为非专业机构以及个体进入新闻信息的生产领域打开了大门,那么,新一代互联网便是为他们成为新闻传播中的有生力量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中,网民更多的是通过无意的行为在进行着新闻的再生产,那么,在新一代互联网中,网民则可以通过博客、维客等手段,更制度化地、更专业地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尽管博客们还无法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作为新闻信息的再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在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一些专业领域的博客,正在逐渐形成“意见领袖”的地位。非专业力量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虽然他们还没有到达核心地带,但是,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已经形成,并且会越来越紧密。
在这样的局面下,专业新闻机构的逃避或者是消极的抵触情绪都是不理智的,在一个被改写的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中,专业新闻机构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既要坚守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又要尊重和利用博客等非专业新闻生产者的价值,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网络新闻内容结构的变革
对于目前仍以文字信息为主的网络新闻来说,在不久的将来,内容结构有可能发生一次本质性的变革。引领这一变革的,将是P2P等新技术。尽管由于BT下载带来的负面影响,P2P技术一直备受争议,但是,P2P不等于BT。P2P技术所改变的是互联网的整体传输结构与传输模式,它是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信息通途的基础。P2P提供的是可能性。现在,P2P至少提供了让现有的任何新闻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的可能性,它也具有激发出未来更加丰富、更具互动性的新闻信息形式的潜能。
目前最值得关注的P2P技术之一是P2P流媒体技术。在2005年10月“神舟六号”的网络报道中,几家门户网站采用P2P流媒体技术进行的视频直播,让人们看到了突破网络视频传输瓶颈的新思路。目前一些运用P2P流媒体技术提供资讯与娱乐内容的网站虽然还不像传统的门户网站那么风光,但是,它们的生机与活力不容低估,也许下一代门户网站将在它们中诞生。
技术障碍的打破必然带来网络新闻内容结构的改变。视频新闻以及具有网络特色的多媒体互动新闻,将成为网络新闻的新的增长点,如果我们还仅仅将网络新闻定位在文字新闻的“拷贝”+“粘贴”+“重组”上,无疑是一种短视。
三、网络新闻生产层次的进一步清晰
在第一代互联网中,网络新闻的生产集中在新闻的简单收集与简单整合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层面。随着RSS及其他机器自动整合新闻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的底层工作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机器自动完成。高层的信息深加工、信息整合及信息解读等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网络信息生产的层次得以更加清晰,未来网络新闻的竞争主战场也将可能发生重大转移。
四、网络新闻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化与合作模式的多样化
从宏观来看,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网络新闻生产更加细化、专业分工更为明显,同时可能导致在网络新闻发布通道与平台上形成新的力量对比,从而带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的形成。
未来网络新闻形式发展的一条可能的轨迹,是在继承传统新闻的内核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技术的含量,借助多媒体、互动性等外壳,来实现网络新闻的独特竞争力,而这种内容的生产,需要越来越多地借助外力,因此,原来只是由一家媒体承担的网络新闻生产,也许将分解成许多环节与流程,外部力量特别是技术力量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中。从今年10月的“神六”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迹象。而电视媒体的发展,更是可以给我们足够的启发。
同样,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的特殊轨迹,拥有新的传输技术与发布技术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拥有内容发布的通道与平台,也就拥有着话语权。我们可以看到,P2P以及其他新技术的拥有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在新一代的网络媒体中捷足先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传统媒体包括它们的网站在追赶这些新技术方面力不从心。以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也许在未来,网络新闻内容的生产与新闻内容的发布这两个环节,会更明显分离,特别是在多媒体内容方面。
与此相关,简单的内容发布可能演化成更富内涵的内容“营销”。一些传统媒体的“自产自销”也许会逐渐减弱。专业媒体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主导者的地位不会动摇,但是,它并不一定要拥自己的网络发布渠道。而网络内容发布通道与平台的经营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其中,一些技术性公司将借助其平台优势,成为网络内容的新型“营销商”。
这也许意味着,借助与技术性公司、门户网站之间形成更加多样化的合作关系,一些传统媒体将从目前这种举步维艰的“自力更生”发展网站的思路中解放出来,“以守为攻”,即退守到网络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关口,以更纯粹的网络新闻的生产者的方式,实现在网络中的自我发展。
五、网络受众新闻消费模式的多元化与社会化
现在,人们谈到网络新闻的阅读,总是与浏览网页联系在一起,总是想起密不透风、堆积着几百条标题的WWW页面,而下一代互联网中,网络新闻消费将是一种有更多选择、更具自主性的个性化行为。
除了目前的“拉出”式的新闻网页外,RSS阅读器、新一代电子报纸、即时通讯工具新闻发布、PDF新闻发布、手机新闻发布等“推送”式新闻发布将更广泛被接受,因为这类方式可以适应生活节奏日益增强、面临信息超载不堪重负的网民的需求变化。
网络受众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工具,编织出一个更个性化的新闻消费网络,将新闻网站、RSS种子、博客、维客、即时通讯等各种新闻来源与新闻评论体系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新的技术也将进一步模糊生产与消费界限,网络受众不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还可以通过“社会书签”等方式,为他人提供阅读资源,更轻松地将消费过程变成生产过程。
另外一个值得格外关注的问题是,研究未来网络新闻消费模式的改变,离不开“Web2.0”这个前提。尽管个人化、自组织被认为是Web2.0的重要特征,但是,富于意味的是,“Web2.0”中个人化媒体的导向,并非将个体置于孤岛上,而是将个体置于社会化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上,这种个人化媒体是对社会联系的加强,而不是削弱。同样,在新闻内容的消费中,社会关系对于个体的作用,也愈加明显。
可以看到,由于博客、“社会标签”、SNS等等应用方式,网络新闻的个体消费汇聚成了一种群体消费,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个体选择什么样新闻,如何评价新闻稿件的价值,对新闻发表什么样的感想,乃至如何判断一个社会事件,都越来越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将被打下深深的社会关系的烙印。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新闻的群体消费将引导个体消费,例如,通过社会标签功能形成的“天天网摘”这类网站,是阅读趣味的一种公共集合与共享,置身这样的环境中,很少有人会不受集体选择的影响。它带来的一种直观表象是,阅读低俗内容可以更加理直气壮。群体性、社会化的内容消费与网络内容的低俗化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值得注意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社会化消费将如何日积月累地影响社会的价值观走向。
六、媒体融合局面的不断明朗
随着网络承载能力的不断改善,媒体融合将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当P2P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的技术日趋成熟并相互结合时,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必将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发布音频、视频内容,媒体之间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这又将带动新的信息接收设备的开发。当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传播渠道逐渐融合,信息的接收设备更新换代并全面挑战传统的信息接收设备(如目前的收音机、电视机、手机和电脑)时,新的媒介形态可能就会慢慢显现了。
与网络媒体内部发生的种种变革平行发展的,还有一种趋向,那就是新一代互联网也将重新定义网络媒体的功能。网络媒体不再仅仅是反映“拟态社会”,它更是在直接创造一种社会,这是一个由虚拟手段形成的现实社会。
(文章来源: 商报 2005-1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