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89|回复: 0

父母的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下)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9

回帖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96
发表于 2005-12-23 0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的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
——献给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们

目录

1. 前言
2. 音乐与智商、情商
3. 音乐是胎儿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4. EQ培养IQ培养比更重要
5. 走出零岁教育误区
6. 听懂比会说更重要
7. 爱,需要表达
8. 把机会留给宝宝
9. 给宝宝一点“期待”
10. 聪明家长常犯五大错误
11. 给孩子一个房间时间

把机会留给宝宝

李晓鸣

当我们的父母在全心地培养宝宝智力的时候,也许没有注意到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培养一样的重要,甚至比智力培养更为重要?尤其在0-6岁这一行为模式建立的关键时期。
由于中国的“独子”文化现象,使得父母、爷爷、奶奶们自然就倍加疼爱宝宝了,处处小心呵护,生怕宝宝受一点委屈,吃一点点亏等等。于是造就了一批聪明而缺乏能力、自信而倔强、自我而不懂友爱的“小皇帝”。谁之过?父母之过!假如我们的父母多给宝宝一些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多为宝宝做一些好的榜样(父母是宝宝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多告诉一些宝宝做人的道理等等,那么我们的宝宝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聪明、可爱和有能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提出“情商”决定人生。
一次,我带着我的小女儿去小区的“儿童乐园”玩,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两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跳蹦蹦床,其中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了一下另一位小朋友,于是被撞小朋友的母亲立即过来大声训斥那位小朋友,这时那位小朋友的母亲迅速冲过来指责这位母亲,结果两位母亲大吵起来了,还大打出手。两位小朋友呢?象热锅上的蚂蚁隔着网跳上跳下地高声喊到∶“不要打了、不要吵了......”。我立即叫来“老板”才制止了这场“战争”。结果没想到,这事还没完,被撞孩子的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恶狠狠地大叫到∶“快去把爸爸叫来教训一下她......”。孩子们没事,家长们却如此“多情”。如果这两位母亲不出面,把这一问题留给她们自己去解决,也许会好得多,或许两位母亲都分别对自己的孩子说∶没关系,你们离远点跳就不会撞着了;说声对不起等等。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同时也告诉了小孩懂得宽容别人、懂得道歉,也是友爱的表达,同时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们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周末,我们带着女儿去一朋友家玩,他们家有一个4岁多的姐姐比我女儿大两岁。两个不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自然矛盾多多。我们大人忙着聊天,她们俩忙着轮流来“告状”∶姐姐说∶妹妹把我的积木全拿走了;一会妹妹跑来说∶姐姐不给我笔画画.......。总之,闹腾得我们大人几乎没法聊天了,于是我们两位母亲不得不出动来协调她们。我告诉女儿∶这些玩具都是姐姐的,不能一人霸着玩,要问问姐姐同不同意......。那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妹妹是我们家的客人,你要分一些玩具给妹妹玩,不要动不动就来“告状”,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接下来,两个“战场”各得其所,她们玩的开心、我们聊得尽情,偶尔听见我女儿对姐姐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定又是我女儿不小心磕碰着姐姐什么地方了。可见,孩子完全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们给他们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机会与空间。实际上往往是我们的父母低估了我们宝宝的能力,事事都包办的话,他(她)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强调培养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零岁开始,如宝宝才几个月大时,当他(她)想够身边的玩具而又够不着时,我们不要立即帮助他(她),而是等他(她)努力后,实在够不着我们才去帮助他(她),这样他(她)就会养成一种思维、行为定式,遇到问题,不会马上看妈妈以寻求帮助,而是自己去做。如我女儿7个月时已能在小车里乱跑了。一次,当她被一根横在路上的粗水管挡住了去路时,她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抓住前杠提将起来,很轻巧地就越过去了,如果她遇到路上凸出一个小坡,她会先退后几步,然后加快速度,利用惯性的原理冲过去......。可见,宝宝解决问题能力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只有给宝宝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空间,才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职业习惯,每当我带着女儿到户外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待他们宝宝的行为方式。因为大人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宝宝的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等方面的成长。比如,你总是护着自己的宝宝,怕他(她)吃亏、受委屈,那么他(她)将来准是一个自私的孩子和没有承受力的孩子。有一小哥哥向小妹妹要玩具玩,小妹妹不愿意,在妈妈的劝导下,妹妹终于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给哥哥玩了。可是,当小妹妹要回家了,向哥哥要回玩具时,哥哥却不干了,这是正常的,可是他母亲在一旁不吭声,甚至假装没看见......。她这样做,不仅伤害了那位小妹妹,而且把那种自私的品行潜移默化地耕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另外,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或父母对满地乱跑的宝宝训斥到∶别乱跑、别摸扶梯脏死了、别动那东西、不能摸这个、过来不要和不认识的孩子玩等等,总之,对一个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婴幼儿来说,限制等于扼杀了宝宝的智慧,给宝宝以机会与空间是发展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法宝。


给宝宝一点“期待”
李晓鸣

城里年轻的父母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今天的孩子真幸福,是在“蜜糖”里长大的。他们要什么有什么,很少有不能实现的愿望……,但其结果是使得今天的孩子变得骄横、自我、情绪和情感淡漠,说得严重些是有些麻木。在我们最近为2 - 4岁的幼儿举办“音乐游戏活动”中发现∶60%的幼儿仿佛不会微笑,更不要说大笑了。为什么应是充满灿烂笑容的童年怎么会变得如此一脸“深沉”?
在一次钢琴课上,我的一位学生在弹奏《小汤普森二册》中的“灵歌”时,没有任何音乐感觉,只是把音符和节奏准确地弹下来。于是我便开始一边示范一边用生动的语言向他讲解激发他对此曲的理解和感受,但我发现他仍用一双不解的大眼楮看着我。接下来我又对他启发道∶当你在玩具商店里看见一个特喜欢的玩具时,但你的妈妈却不给你买时你觉得难过吗?“不会的,我妈妈肯定会给我买的”,他坚定地回答道。我接着又问∶你又没有特别难过的时候,或是特别高兴的时候。“没有”,他仍坚定地如实回答我。这下我无言与对,下面讲几个小“故事”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期盼巧克力∶我从不给我女儿吃糖。但有一天邻居给了我女儿一块巧克力,她意外地发现巧克力是那么地好吃,于是天天闹着要吃巧克力。我便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她并告诉她吃巧克力牙要疼的道理,同时承诺每到周末时可以吃一块巧克力。这样,她特喜欢过周末,她多了一份期待和满足。即使我把巧克力放到她看得到的地方,她仍表现出“坚强”,抵御诱惑。
圣诞节的期待∶在圣诞节快要到来之际,我带她到一些星级饭店、写字楼看那些布置很考究的圣诞屋和圣诞树,并告诉她圣诞节那天,圣诞爷爷要送每个乖孩子一件他(她)最喜欢的礼物。到那天,当你醒来以后,翻开你的枕头,你会发现∶哇!是圣诞爷爷送给你的圣诞礼物。于是,她就开始天天问圣诞节到了吗?圣诞爷爷送我什么样的礼物…...?在圣诞节到来的前夜,我告诉她∶“宝宝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记住明天一早醒来时,翻开枕头底下就会看到圣诞爷爷给你的礼物!”于是我乘她睡着时,悄悄地把一盒包装精美的、她最爱吃的巧克力放到她的枕头底下(当然我限定她每周只能吃一块)。第二天早上我还没醒,她就激动地叫我∶“妈妈来看,圣诞爷爷送给我礼物了!”那意外的惊喜、期盼的实现使得她那一天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
期待与失落∶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几乎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陪女儿玩了(1岁半),有一天我女儿趴在我的身上带着可怜的口吻说∶“妈妈和我玩吧。”当我看到她那双期盼的眼楮时,我根本没有勇气拒绝她的要求,但那天我真的抽不出时间,便以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妈妈今天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明天妈妈一定陪宝宝好好地玩,我带你去坐音乐车好不好?”。她顿时高兴地又是拍手又是跳跃的。女儿终于盼来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我们象过节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隆重地上路了。到了游乐场我给女儿10元钱,让她自己交给买玩音乐车硬币的阿姨,想让她有一种拥有感、想买多多地让她玩个够,但遗憾的是卖完了!顿时我心里感到特别失落,当我转过来看女儿时只见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我不甘心地问服务员说∶还有空着的音乐车怎么会卖完呢?那位小姐解释到,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玩不着,便买很多存起来以备用。我当时立即有一念头∶去找哪位家长卖一个给我们,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女儿那失落的神态。但是一转念又改变了主意便蹲下来以商量的口吻对女儿说∶“您看,我们来晚了,没有硬币了,妈妈也很难过,但是没有办法。妈妈带您去吃你最爱吃的奶油蛋糕吧,我们明天来早早的,肯定能玩到,到时候我让你玩多多的…...”。我当时之所以改变主意是想让女儿明白不是“我”想得到的就一定能得到,想让女儿体会“失落”、感受“失落”。


聪明家长常犯五大错误

怎样抚育孩子才算得法?根据我二十年为人父的经历,我觉得关键是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孩子事事优先
尽管孩子年幼需要特别的关照,但关照过了头,过分弱爱就会使他难以摆脱婴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感,造成人个障碍。
父母把自己的婚姻关系摆在家庭的中心位置,这有助于祛除孩子的自私。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也找到了许多自己可做的事情,也乐意与父母交流。这些孩子选得独立、开朗、幸福、礼貌。
2、家庭绝对民主
当父母做出一个孩子不喜欢的决定时,孩子会尖叫着发出各种抗议。这实质上是一种挑战,接受挑战,你才会取胜。无论你的解释多么有说服力,孩子仍然只看重自己的想法。最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我说要这么办。”
家庭间绝对的民主是不存在的。总要有人作出最后的决定,最好是大人,否则每个家庭成员都会陷入麻烦。
3、孩子可不做家务活
干家务会使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丰富的情感。孩子3岁时,已有了干家务的愿望,可以让他(她)收拾自己的小床,4 - 5岁可以整理自己的小卧室,6岁时可以操作吸尘器打扫房间,10岁时每天花45分钟时间做家务,星期六这个时间还可延续至2小时。
4、挫折和拒绝对孩子有害
由于相信挫折会引起孩子紧张感从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干是父母竭力“保护”孩子免受种种挫折,事实上,父母们忘了,和挫折作斗争可使孩子们化逆境为挑战,面对困难坚韧不拔。
5、玩具越多越好
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也常常为过多的玩具抱怨“烦死了”。应该有选择地为孩子买一些能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如玩具泥彩等。编译/闻生
摘自《大地》杂志 1997年第10期

给孩子一个房间时间

一位老人到美国去帮助女儿照看孩子,老人本着传统的中国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高度责任心,随时随地的紧盯着外孙。不想却遭到了女儿的反对,并从女儿口中学到了个新名词——房间时间(room-time)。
“房间时间”的意思是每天要给孩子一定的独处的时间,无论孩子的大小。让孩子一个人玩一会玩具、看一会电视、过一会家家、或者就是纯粹地呆一会儿。
笔者就“房间时间”这个概念求教于几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者,结果这个说法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心理学专家杨哲博士说∶“有许多家长一边在溺爱孩子,一边又担心孩子过分地依赖父母,心理脆弱,无法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房间时间”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让孩子一人独处,他(她)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干什么、怎么干,从中学会安排时间,学会专心致志,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学会玩。”另一位研究人文科学的博士何海平特别指出∶“我们的家庭关系中,占主导关系的应该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但是在许多小家庭中这个次序是颠倒的。夫妻二人全都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归来,父母立刻围上去问寒问暖,问一天的生活如何,晚上的业余生活也是陪孩子玩。如此下去,夫妻关系的内容越来越单调,孩子到是慢慢地体会处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家中的说一不二的小皇帝。”
的确,何博士所说的情况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因此,他建议在小家庭中夫妻下班后,要首先把孩子放在一边,双方互相问候一天的情况,一边聊天一边做饭,孩子只要保证安全,尽可让他(她)独处一小时。
在儿童心理中心,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听到“房间时间”以后说∶“我的孩子就太需要‘房间时间’了。他从一出生,我就每天每一会儿都陪着他,这不,都4岁了,说什么都不上幼儿园,每天都大哭大闹一场。”看来,“房间时间”真是个大人孩子都需要的时间。
不过,几位专家特别提醒大家,在给孩子安排“房间时间”时,一定要保证孩子独处的安全,注意室内家具物品要没有尖锐的棱角,窗子关闭严紧,药品收藏妥当,接线板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没有孩子可以吞咽的小玩具零件。如果没有单独的儿童房间,父母可以把“房间时间”安排在晚饭前,二人在厨房操持时。关键不是房间,而是孩子独处的房间。
摘自《北京青年报》文/尚善

下面是我的几点补充,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力∶我们不仅要防范不安全的东西带给宝宝危害,重要的是要告诉宝宝为什么,怎么样才是安全的。一般来说,对8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对他(她)进行安全教育了。而且要用形象夸张的语言把危险性告诉宝宝,然后才是尽可能地把危险品放到安全地带。如,有一4岁的小朋友在草地上拾到一包东西就往嘴里放,此时,她母亲就在她身旁,但当母亲发现的瞬间前去制止时已来不及,因这位小朋友已放到了嘴里。当立即送到医院时她已停止呼吸。原来那是一包烈性耗子药。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从小就告诉宝宝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吃,因为地上可脏了,有很多小虫虫,它们会爬到东西上面,你吃到肚子里,就把小虫虫带到你的肚子里了,你的肚子会很痛很痛的。那么她从小就养成地上的东西不能吃的习惯,并知道严重后果的情形,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往往许多父母只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宝宝,简单地告诉宝宝这不能动,那不能动,而不是给予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的经验证实∶不仅要把危险的东西放到安全地带,重要的是用夸张、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宝宝什么东西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结果是什么。如我们家住在高层,首先我会反复地告诉我两岁半的宝宝,不能爬到窗台上玩,因为窗台离地面很高,如果摔下去,会很痛的,你的头就会开花,就不见了,会出很多很多血,腿也会断了.…..,那么你永远也见不到妈妈和爸爸了。如果你想到窗台上玩,你就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就会抱你上去玩的,但你自己不行,等你长象妈妈这样大时,就可以自己爬窗户了等等。然后,我才告诉家里的每个成员,窗户要随时关上。总之,要把道理讲透,不要误认为宝宝听不懂就随便说说,反正我们大人一步也不离开他(她)地保护着。但这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即使做到了,宝宝便有可能成为一个胆小、缺乏能力的孩子。最近北京一位14岁少女被害的事实更说明了这一点。当记者采访遇害少女父母时,他们后悔地说∶“我们平时都很小心的,从不让她晚上单独外出,如果晚了,我们都要接送的。”但有一点她的父母没有没有做到,即如果一人外出时要注意什么,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处理等等。
婴儿需要爱∶对于婴幼儿来说,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关注、需要爱的滋润、需要得到重视(人格上的)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对于3岁前的宝宝首先要把他(她)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如当父亲或母亲外出上班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时,首先是拥抱宝宝,并亲切地告诉宝宝∶妈妈(爸爸)下班了,很想您,来妈妈(爸爸)亲亲,然后把宝宝放到一边让他(她)自己玩,夫妻间再交流。这样宝宝具能感受到关爱,又不影响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接人待物的行为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
我们会员中有一位母亲,她的爱人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于是妈妈的爱便全部倾注在儿子一个人身上。结果,她的宝宝必须和妈妈睡一起并要求要用手扶着他才可以睡着,如妈妈晚上起夜,轻轻地起来,他便会马上坐起来,有时还大哭;爸爸偶尔回国看母子俩,宝宝便会哭闹几天。由于母亲过于的溺爱反而使宝宝便得柔弱。这位母亲是在她儿子10个月时来咨询的,当时我告诉她从现在起,您应把一半爱的空间留给他爸爸,经常告诉他一些关于爸爸的事,爸爸回国时要提前告诉他,爸爸走时也要提前告诉宝宝,另外,反复告诉宝宝,妈妈永远爱你,一直在宝宝身边陪宝宝,妈妈不会走的,爸爸是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会经常回来看宝宝,和宝宝玩.…..。再一个就是,逐渐让宝宝习惯一个人单独睡小床。这位母亲不解地问我,他能听懂吗?我肯定地告诉她,宝宝肯定能听懂,并能理解你讲的道理等等。后来在后来在经过3个月的调整,宝宝再不那样总是表现出担忧,爸爸会来也很快能和宝宝一起玩耍了。总之,爱的内容不仅仅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宝宝,陪伴宝宝,而是需要健康的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8-23 04: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