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华尔街日报
中国政府没有通过掠夺性贷款创造附属国,而是正在赢得朋友并对人产生影响,同时也让一些其他问题逐渐积累起来。
这项庞大的国际基础设施借贷计划被称为“一带一路”。采矿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估计,在截至2023年的10年中,经通胀因素调整的该计划相关项目总支出可能达到1.3万亿美元,是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支出的七倍。还有一些对“一带一路”上述阶段支出的估算数字高达5万亿美元。
这种类比无疑引起了美国强硬派安全人士的担忧,他们担心“债务陷阱外交”将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新兴市场投资者也感到担心,他们认为该计划会建设一些没有用处的基础设施,并增加债务负担。在斯里兰卡未能支付部分中国债务的利息后,中国政府同意接受一个斯里兰卡港口99年的租赁协议,作为减免该国债务的交换条件。相关项目也经常受到腐败指控。
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这明显是对过去一年日益增多的批评的妥协。
事实上,有关中国政府正在协调发力,先让债务国陷入债务困境,然后再向其施压或抢走宝贵战略资产的证据并不充足。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在处理拖欠债务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态度,这也可能是此类贷款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针对中国过去对外贷款重新谈判的一项新分析发现,在24个国家的40起案例中,只有斯里兰卡的债务问题涉及已确认的资产扣押,而2011年塔吉克斯坦向中国转让土地之举可能包含了债务减免的内容。相比之下,还有16宗债务减记、11宗延期以及四起再融资交易。
尽管如此,“一带一路”仍然存在问题。牵头这些项目的国有企业——往往缺乏透明的招标过程——显然有抬高成本的动机。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对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和昂贵的新基础设施加以关注是有道理的。
美国鹰派的担忧也存在合理性。荣鼎集团称,许多减记都是在没有正式重新谈判的情况下被承认的,这意味着债务减免的目的可能是对受援国提供支持和改善双边关系。
换句话说,真正的政治目的不是债务陷阱,而是在中国持续崛起的过程中建立信誉和高层关系,从而使真正的军事、外交或贸易联盟成为可能。而从美国或印度的战略角度来看,这已经足够令人担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