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88|回复: 0

乡村教育的衰落成为农民离开土地的最后一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7 0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9-8-27 06:04 编辑

乡村教育的衰落成为农民离开土地的最后一鞭

杨昇说说 2019/8/26

    四月初回老家后,回荡在记忆中近20年未见的百花盛开天高云淡的北国之春美景让我陶醉,我流连于山川田野,想用我的单反相机把故乡的美景都珍藏下来,更想在这样的季节在我成长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所以每天忙得都不着家。

    在故乡的18年,除了自己家里,待得时间最长的就是曾经读过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小学就在自己村里,每次回去都能进去溜达一圈,只是此小学已非彼小学,我当年读书的小学被整体拆掉,原址上修了一座庙宇和一个戏楼,新建的小学离我家更近,盖得也更好了。高中在城里,每年回来也能进去溜达下。

    唯有读过三年的初中,这么多年来我只进去过一次,还是在十多年前。因为初中离我家有点远,在镇政府旁,骑车去需要40多分钟。当然,距离不是问题,门卫才是问题,每次我回家基本上都是假期,校门紧闭,门卫不放行。有一次我跟门卫争执了几句,门卫是个西北大汉,嫌动嘴麻烦,直接冲出来要动手,吓得我落荒而逃。

5d6356d080a94.jpg

    这次回家我待得时间短,行程中原计划星期五下午去镇上的中学看看,但是周五早晨带着母亲上城就医,忙完已经中午时分,走了趟亲戚,等坐上公交车回到乡里时,已经傍晚了,学生早放学了。

    因为我周日就要回长沙,所以周六专程去镇中学门口溜达。这次由镇上做生意的亲戚带我进校园走了一圈,算是门卫给了个面子。同行的有一位20来岁的小学老师,他是我这位亲戚的朋友。

    初中校园相比当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一排排的老房子都拆了,只留下了几间当初新建的房子,幸运的是其中一间老房子就是我们当年的教室,当然现在改成了办公室,因为校园正中央盖了一栋大楼,教室都集中到这栋楼上了。当年从校门口直通操场的林荫大道被这栋大楼切断,楼后面就是个小操场。感觉校园比以前小了。

    楼前竖着各种展板,什么学校介绍啊,领导班子介绍啊,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介绍等等,这些信息中让我惊讶的是学生规模,虽然没有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数据,但有近五年参加中考的人数,如果把这个人数看作是所有毕业生人数的话,那么这所中学总的学生人数并不难估计。

    从图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毕业生人数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的,2011年是196人,2015年减少到160人,净减少36人。从这个数字大约可以估计出2011年全校约600名学生,2015年全校约500名学生。

    查了一下公布出来的本镇教育志,这所中学1985年在校学生919人,当年毕业265人,招新生324人,人数呈增长状态,到2008年底,在校学生1361人。

    本镇共22个自然村,3.3万人,原来有三所中学,前几年因为学生人数太少,已经撤掉了一所中学。我的母校是本镇最大的中学,人数也只有500来人了,从网上查得另一所中学2013年时学生人数是270人,也就是说在校学生数只有我母校的一半。

    我问同行的这位小学老师,堂堂镇中心中学,怎么就这么点儿学生?他说一方面这几年农村的孩子逐年减少,总数上没有以前多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想办法把孩子转到城里学校读书去了。中学好歹还有这么多学生,还像个学校,小学现在已经惨不忍睹了,很多小学全校就三四十个学生,还得分成六个年级,一个班五六个学生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而且这是全镇近20所学校共同的状况,再过几年恐怕很多小学就得关门了。

    我查了下我们村小学的资料,2016年全校只有81名学生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数分别是11人、6人、17人、12人、16人、19人,很明显从高年级到低年级,人数也是递减的。查教育志可知,1989年这所小学有210名学生。

    我是1985年上小学的,记得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学生能站满半个操场。我们唱着歌,排着整齐的队列走出校门,然后分成三路纵队,每一队都像一条长龙,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村落,队列、歌声和每家每户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构成了最美好的乡村画卷。这幅画在我的心中回荡了几十年,是我对故乡最原始最纯粹的记忆。然而,现在这种景象没有了,如今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唱不响歌曲,成不了队列,乡村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灵气。

    另一所知道具体人数的小学全校共45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数分别是6人、6人、7人、7人、8人、11人,很匀称的人数递减。查教育志可知,这所学校从1990年到2006年期间,学生人数基本都保持在200名左右。

    这位小学老师说,现在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没有班级氛围,没有竞争,老师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这就又促使更多的家长想尽办法转走更多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乡村教育岌岌可危,再这么下去,乡村所有的学校都得关门。

    学校是乡村最重要的机构,没有学校的乡村是没有灵魂的。

    从教育志可知,本镇很多学校从1930年代就有了,比如被撤掉的那所中学是民国26年即19372月创办的。这些农村学校在袅袅炊烟中存在了近百年,帮助一代又一代村民脱了盲识了字,甚至把一些村民的后代送到了遥远的地方,送进了都市,送出了国。这些学校陪伴着村民们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走过了那些破窑为校舍,土台为桌椅的艰辛岁月,走到了不缺校舍不缺钱不缺老师的今天,可是,如今却开始缺学生了,而且这个势头不可遏制不可逆转。

    办学,缺经费缺老师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唯有缺学生,就彻底没有办法了。所以乡村教育的衰落已无力回天。

    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乡村教育没有败给战乱,没有败给贫穷饥饿,没有败给缺钱少物,最终却败给了城市化。或许这种衰败对孩子们接受更现代化的教育是有益的,但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年轻人,中国的乡村还剩下什么?就剩那些留守老人拄着拐杖守望在村头?

    其实很多家庭本没有能力把孩子转到城里去上小学和初中,可是在大趋势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只能砸锅卖铁债台高筑去城里买房,那些想尽办法也买不起房的家庭就去城里租房,然后爷爷奶奶上城给孩子做饭,爸爸妈妈们去外地打工。这个五线小城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所以很多年轻人只能去外地寻找工作。总之离开土地是他们别无选择的选择。

    这些年,农村的男青年们越来越难娶到媳妇,为了娶上媳妇,很多人被逼着在城里买房,离开了农村。一些幸运的男青年虽然没有在城里买房,但在农村也修好了很阔气的房子,最终娶到了媳妇。当然,也有家境不好或运气不好的,这些家庭的小伙子就变成了剩男。

    那些在村里修好房子娶上媳妇的小伙子们,本以为可以安稳地在村子里过上几十年,像个农民一样立在自己的土地上。结果还没过几年,孩子要上学了,衰落的乡村教育逼着这些年轻的父母又不得不锁上乡下屋子的门,举家进城。

    可以说,乡村教育的衰落成了驱赶农民离开土地的最后一鞭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农村,必将不属于新一代农民,就算他们不愿意离开,也别无选择。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可是留下来谁陪我娃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本文笔者杨昇系高校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7 11: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