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夏圭,南宋画家。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此幅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元代画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九峰雪霁图》描绘的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水墨山水画之杰作。
黄公望《山阴访戴图》
在中国艺术中,雪具有感发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发意兴,激荡生命。黄公望的《山阴访戴图》,画的就是兴之所至的一个故事,颇有意境。
东晋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爱竹成癖以至说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诗人。他在山阴时,一天夜晚,一觉醒来,知是下雪,急命打开门窗酌酒,四望皎然。他在雪地里踱着步,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朋友雕塑家戴安道。此时戴在剡溪,离此有相当远的路,他却命家人驾小舟去访问,小舟几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了戴的住所,他又命船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
元 曹知白《群峰雪霁图》
曹知白,元代画家,藏书家。
这幅是曹知白晚年的作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画面的左下方,几株松树巍然矗立,在这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更显现出一派凛然不屈的丈夫气概。此作虽然是描绘雪景,却没有给人萧瑟荒凉的感受,相反,在这冰天雪地的景色之中,似乎还隐约能够感受到一丝融融的春意。
元 姚廷美《雪山行旅图》
姚廷美,元代画家。此幅《雪山行旅图》虽然运用了大量的留白与渲染,但作者精妙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依然使画面充满生机,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山川仍然有其精神和气魄。此外,为了突出冬日景象,江面与天空都以淡墨晕染;而为了强调山头积雪,天空的墨色有意加重,这也使整个画面更加统一。
明 文徵明 《寒林晴雪图》
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清恽南田说:“雪霁后写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这都点出了雪画情感寄托的特征。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吴伟,明代著名画家。《灞桥风雪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的是灞桥风雪中的送别场面。在寒冷的风雪中,瘦驴、窄窄的小桥、远行者伤感的神情,以及这寂寞的天地令人印象深刻。
明 吴伟《踏雪寻梅图》
雪后寻梅,是中国文人很喜欢表达的境界,画中也是如此。
明代江夏派名笔吴伟的《踏雪寻梅图》,今藏安徽省博物馆。画面中,一人雪后拖着拐杖,寻梅归来,踏着大雪,过小桥,后有一童子抱琴随之。桥头有一户人家,傍山而居,山头野树上积满了雪,山下丘壑纵横,林木古刹在一片雪海中隐现,很有精神。在静绝尘氛的境界中,在白雪皑皑的天地中,人寻梅抱琴而行,精神气度跃然绢上。
明 蓝瑛《溪山雪霁图》
蓝瑛,明代画家,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
此图画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盖,枝桠仿佛披上白衣,展现万千姿态。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布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
清 石涛《雪景山水图》
石涛,清初画家,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此幅雪景山水册页,属石涛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怪异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清 弘仁《西岩松雪图》
弘 仁,清画家,清初四画僧之一。
《西岩松雪图》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以勾勒为主,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构图繁密,笔法清健,意境高古。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南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
雪,营造了悠远的文化意境;画家笔下的雪景,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而这种结合,不外乎就是“雪景之中寻人迹,写实之中有诗意”吧。无论飘落,还是衬托,雪,落在画上,终究还是落在人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