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4|回复: 0

北京疫情又有新进展!这波病毒,怎么就杀不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 0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疫情又有新进展!这波病毒,怎么就杀不死?


如松/文 于  2020/7/1      

    世界上时刻都在产生着无数新的病毒,如果这个病毒造成的影响短期即过,就基本上不会在人类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记忆。只有那些流行时间长、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感染速度快的病毒(这样的病毒就会全球大流行)出现连续传播,才会在历史上被浓重地记载下来。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病毒流行的时间更长、更快呢?科学家一定告诉你这与病毒的特征有关,这一点很正确,一个在自然状态下很难存活的病毒或者毒性弱的病毒无法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影响。

    然而,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制造着新病毒,这些病毒的特征各异,有些难以在自然环境下存活,有些就很容易存活,有些毒性弱,有些的毒性就必然很强。对于那些生命力顽强、毒性强的病毒,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们对人类的最终影响呢?

    新冠与SARS病毒流行能力差异在哪里?将话题说的简单一点。

    2003年的SARS病毒与本次的新冠病毒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流行特征就应该有相似性,但今天我们却发现两者在流行上有很大的不同。

    本人在这里进行尝试性的探讨。SARS病毒从2002年11月至12月开始流行,到2003年夏初的6月至7月就迅速结束了。

   

    ▲图源:杨学祥教授的博客

    很多人会说这是生物学家的努力让病毒终止了传播,其实我们知道这是糊弄人的说法。只要病毒的传播超过一定的速度,又没有有效的疫苗,各种手段在阻断病毒传播这个环节上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但这不否定医护部门在拯救生命中的作用)。

    纽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过程中,居家之人染病的几率比外出工作之人还高,所以从某种角度看,人类使用的物理隔离措施对病毒传播所起到的阻断效应值得商榷的。

    有人一定会说,或许是外出戴口罩发挥了作用,但如果病毒在空气中广泛存在,口罩并没有多少用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戴着口罩。所以,物理隔离措施对病毒传播的阻断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有效阻止病毒传播的因素很可能与人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客观因素在发挥作用。一般认为是因为冬季前后的紫外线更弱,“放纵”了病毒的传播,而夏季紫外线增强,抑制了病毒的传播,所以,SARS只流行了两个季度就结束了。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有很强的相似性,为何新冠病毒现在依旧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加速传播?要知道这些地区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我不排除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在流行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上述差别,但我却更愿意相信,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2003年与现在相比,太阳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

    2003年与今年,最大的不同恰恰就是太阳辐射强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下图为过去60多年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图,黑子数高,代表太阳辐射强度高,反之亦然,图来自杨学祥教授的博客:

   

    由图中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差异,2003年所处的周期,波峰时太阳黑子数明显高于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期(图中波峰的高度大约差了一半),同时,2003年正好在上一个周期中太阳黑子数比较高的时间点,对病毒传播的抑制力很强,夏季当然就更强。

    而2020年却处于现在这个正在过去的周期中太阳黑子数的波谷(几乎是零)时间点。此时太阳辐射的强度很低,即便夏季也无法阻挡病毒的传播,这是十分合理的解释。

    地球冷周期,瘟疫大流行事实上,这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十分吻合的,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大瘟疫都爆发在冷周期(包括冷周期前后的转折期)。缘于太阳黑子数长期很低时,太阳辐射强度很低,就逐渐形成冷周期,辐射强度低也利于病毒的传播。

    最典型的是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那是瘟疫大流行的时期,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寒冷周期。另外一个记忆深刻的时期就是1350年前后的冷周期,与之相伴的是鼠疫在欧亚大陆疯狂传播,如果没有这场大鼠疫,朱元璋或许就不会光荣参军,也就不会有大明朝。

    这种现象在其他历史时期也有鲜明的体现。

    以前一直在寻找历史的不同时期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图(即太阳黑子数变化图),感谢杨学祥教授在他的博客中贴了出来,下图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明朝末期出现过华北大鼠疫(开始于1580年,大约终止于1644年前后),皇城北京的人口就减少了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城市或乡村更可想而知。这次瘟疫恰恰出现在太阳辐照低迷的时期,这个周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清小冰期(指的是明末清初的一百多年),即太阳黑子蒙德极小期。

    19世纪初期,太阳辐照又出现了低迷的形态(见上图,大致是1795之后的三四十年),对应的是太阳黑子道尔顿极小期,在这个时间段爆发了印度霍乱大流行。1817年霍乱在恒河三角洲流域现身并在印度流行,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肆虐全球一百年的世纪病,仅在印度就造成了1500万至3800万人的死亡(1800年印度人口约7000万人)。

    1820年至1824年,霍乱向东传播到曼谷、马尼拉、爪哇岛和中国东南沿海与日本,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也未能幸免。1826年,孟加拉国出现爆发,然后蔓延至俄罗斯并一路向西。1831年登陆英国,并攻陷了欧洲,然后又转入北美和南美。

    这场全球大流行病在1837年消失。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那张图,1837年恰恰是太阳辐照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即黑子数高峰的时间),这是不是很神奇?后来又多次出现阶段性爆发,直到1893年人们才发现了霍乱疫苗,霍乱大流行所带来的影响才慢慢平息。

    1900年前后又出现了低温时间段,但降温幅度远低于太阳黑子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但在这个时间段依旧爆发了波及全球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一般认为全球有5000万至1亿人丧生。

   

    ▲美国堪萨斯的一所野战医院里挤满了患有西班牙流感的军人

    话题说到这,是要说明瘟疫大流行实际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出现在地球的冷周期中,缘于这时太阳黑子数少,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很弱,具备病毒加速传播的条件。

    与病毒抗争,更要尊重自然我们当然尊重医学和科学在抵御瘟疫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也期盼新冠疫苗早日投入使用,但更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考虑到疫苗的研发过程和投入使用的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必须做好与病毒长期抗争(实际是共存)的心理准备。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6月15日报道,科学家称太阳正在迎来一次罕见的“休眠期”,到2020年之后太阳黑子将持续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太阳的磁极每22年变换一次,太阳黑子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在太阳活动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几年前,太阳最外层会频繁出现喷射气流。

    目前太阳所处的活动周期开始于2009年,按照这一规律,太阳活动的下一个周期将于2020年开始。然而天文学家现在并未观测到应有的喷射气流,这也意味着到2020年时,太阳活动将很少或太阳活动的出现将有延迟。

    天文学家马特•佩恩说:“1998年以来,太阳黑子磁场强度一直在减弱。若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弱下去,2022年前后太阳上将不会显现太阳黑子。”( 据2020年2月29日报道,太阳表面已经几乎330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了)

    其实,近年来这样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太阳黑子将消失数年甚至数十年是很确定的事情,与之相伴的就是地球冷时段的出现。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或当年的冷热状况与上述科学研究相对比,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任何一个变冷周期到来之前,都会经历不同年份甚至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之间的冷热不均的现象。

    比如,北美最近几年的冬季明显更冷,但亚欧大陆的局部地区夏季却明显更热(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永久冻土在近几年出现融化,也是这种情形下发生的),这些并不奇怪,是气候转折时期的正常现象。在明清小冰期之前的东北也有一样的现象,酷冷、酷热在不同年份交替出现。

    这意味着什么呢?既然未来太阳黑子会消失数年甚至几十年,意味着太阳辐射对病毒的抑制能力很弱,新冠病毒就很可能会长期流行下去,威胁人类的健康。当疫苗的研发不顺利的时候,所造成的威胁就更大。

    人们面对病毒,一般会认为我们比病毒更强大,也希望杀死病毒,解除它们对人类的威胁。人类真的比病毒更强大吗?根本不是!相反,任何一次的病毒大流行都会带来人口的巨大损失。既然人类不比病毒更强大,一味要杀死病毒的想法就不切合实际,或者说是一厢情愿。

    人类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时时与大自然保持和平共处。所以,应对新冠病毒的正确态度是:

    首先,加速进行疫苗的研发,降低病毒对人类带来的威胁;

    其次,是坦然面对病毒,通过锻炼和饮食不断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让自己形成更强大的个体,有能力与病毒共存。

    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即便未来科学家发现了疫苗,疫苗也只是帮助人类建立起与病毒的共存能力,而不是消灭病毒。

    尊重自然,是人类已经学习了几千年的功课,现在也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7 08: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