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la88 于 2020-11-17 18:15 编辑
来源:6park
何谓琴画
琴,即今人所谓古琴。
在琴上立意的画即为琴画。在琴上立意,可分三类,一是画琴的典故,二是画琴的寓意(关联着高洁情操、寻觅知音、知音相得与知音难遇等),三是画琴乐意境。
绝不能看见画里有琴就把它算作琴画。有人编了套书,说是“汇集500幅传世古琴名画”,呵,琴画哪有那么多?滥选,是不对的。
那套书所选的《调琴啜茗图》、《高逸图》等许多画都不是琴画。
图1.周昉(唐)《调琴啜茗图》 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2.孙位(唐)《高逸图》 上海博物馆藏
这两幅画都不在琴上立意,琴只是场景中一个器物而已。
史上常见的携琴图像,按是否在琴上立意来看,大多也不是琴画,如图3。
图3.马远(南宋)《山径春行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汇集500幅传世古琴名画”的人可谓好事。
如今我也当一回好事者,甄选出中国九大琴画,供爱好者参考。
九大琴画
九大琴画按时代先后开列如下。
1.顾恺之(东晋)《斫琴图》
图4.顾恺之(东晋)《斫琴图》 宋摹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这幅画,要先读一下嵇康(三国)的《琴赋》。
关于制琴这件雅事,《琴赋》云:“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于是遁世之士……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乃斫孙枝,准量所任。至人摅思,制为雅琴。”嵇康的影响太大了,顾恺之创作《斫琴图》的灵感应该来自《琴赋》这段文字。
制琴,缘于“顾梧兴虑”、“假物托心”,寄寓着遁世之士的高洁情操,所以,《斫琴图》实乃托物言志之作。
此作人物传神生动,高古游丝描颇具韵律感。
《斫琴图》是存世最早的琴画,理应列入九大琴画。
2.赵佶(北宋)《听琴图》
图5.赵佶(北宋)《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君臣之间知音相得。
一般认为画中弹琴者是宋徽宗赵佶。有人认为右边着红袍者是蔡京,左边着青袍者是童贯。一个昏君两个奸臣之间的相知,弄坏国家,呵。
作者究竟是不是赵佶,向来有争论,倾向于为画院高手所作。
此作人物亦传神生动,风格工整清丽,为北宋院画代表作。
借由宋徽宗的知名度,这幅《听琴图》脍炙人口,自应作为九大琴画之一。
3.范宽(北宋)《临流独坐图》
图6.范宽(北宋)《临流独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人不知道这是一幅琴画。
此画的命名者眼睛不好使,把画作左下角的临流抚琴者(见图7)看成了对着溪流发呆的人,就起了《临流独坐图》这个名,而一般人又没机会看清画中人究竟在做什么,所以都不知道这是琴画。
图7.范宽(北宋)《临流独坐图》局部
画层峦叠嶂,云烟浮动,这既是自然的山水,也是抚琴者所奏琴乐的意境。经由铮铮琴音,神思飞扬的人与大气磅礴的山水浑然合一。
定此图为《云山鸣琴图》为当。
在中国所有琴画中,论意境之深远、境界之高阔,此图第一,当然列入九大琴画。
4.王振鹏(元)《伯牙鼓琴图》
图8.王振鹏(元)《伯牙鼓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琴的典故,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最为出名,这幅画就画这个。
图中伯牙古风古貌,一派高士风范;钟子期则为文士模样,沉浸在琴的意境中。伯牙的倾心弹奏与子期的专注入神相互映衬,生动表现了二人的相得相合。人物传神极妙。其白描圆转流畅,加以精练的水墨渲染,画作洋溢着淡雅之气。
说点题外话。钟子期只不过听出了伯牙“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的琴境,就被伯牙引为知己,以至于因为他的亡故而破琴绝弦,作为音乐家的伯牙其“知音阈值”是不是太低了?众所周知,古典音乐的音画性相当强,听出“若泰山”、“若流水”甚至听出“沙漠驼铃”什么的一点都不难呵呵。
抛开题外话,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是经典的,它赋予琴关乎知音的深厚寓意,包括寻觅的渴望、相得的欢愉和难遇的喟叹。
画这个典故,这幅《伯牙鼓琴图》是最好的,必须列入九大琴画。
5.朱德润(元)《林下鸣琴图》
图9.朱德润(元)《林下鸣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琴乐意境。
琴音在松针上游走、播散,又随着飞鸟飘过江河、群山,高士的神思遨游于天地之间。抒情性极强。
嵇康《琴赋》云:“若夫三春之初,丽服以时。乃携友生,以遨以嬉……理重华之遗操,慨远慕而长思。”此图的立意与《琴赋》这段描写不无关系。
若论意境之悠远,《林下鸣琴图》当得琴画之最,故而列入九大琴画。
6.文徵明(明)《蕉石鸣琴图》
图10.文徵明(明)《蕉石鸣琴图》 无锡博物馆藏
上段以小楷书嵇康《琴赋》两千字,字字玑珠;下段画文士鸣琴,古韵悠长。
此图系应著名琴士杨季静之请而作,但画的未必是杨季静。画中的琴有焦尾之痕,但画的也未必是蔡邕。所画人物是文徵明心中的理想形象,应该就是嵇康《琴赋》所说的“至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高人。
《蕉石鸣琴图》书画双绝,不可置于九大琴画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