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舆见2020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微博12月22日震撼雄文:【脚踏实地,青春无悔!知青下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壮举!】文章说,否定“上山下乡”运动是错误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是借此否定新中国的奋斗历程。看这意思,风向要变了么? 文章写得好啊,冲击力强,读毕能让人产生心惊肉跳的感觉...... 孤陋寡闻的我,以前并不知道有个中国历史研究院,还以为是一群历史研究学者和历史学爱好者们搭建的草台班子呢,毕竟中国存在研究院“挂牌泛滥”的现象,研究金融的搞个证券期货研究院,会写字画画的搞个书画艺术研究院,甚至连摊煎饼的都有个研究院,在山东临沂就有个中国煎饼研究院。 百度查询了一下,原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2019年1月3日在京挂牌,也难怪很多人对它不熟悉了。但它的来头可不小,正宗国家级,宣布成立时上了CCTV新闻联播,还收到了贺信。该院院长是高翔,顾名思义,高高的“翔”,吃翔的翔。 根据官网介绍,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社科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的国家顶级研究机构,下设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等,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建设成为全国中国历史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机构,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历史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史学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知道文坛上有个“伤痕文学”,知名的作品有《芙蓉镇》、《灵与肉》等,作者们都是知青,是上山下乡的亲历者,在他们笔下,那一时期是格调悲凉的....... 耳边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万人空巷的知青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曲:“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对于“知识青年下乡”,对于那些年的其他事情,本来早就有了定论了,现在对历史研究院破空而来的“伟大壮举”研究成果,不知道那批已年逾古稀但多数健在的老知青们怎么评价。 当过知青的已故天才作家王小波曾经有篇杂文《我看老三届》,评价上山下乡“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摘录如下: 我也是“老三届”,本来该念书的年龄,我却到云南挖坑去了。这件事对我有害,尚在其次,还惹得父母为此而忧虑。有人说,知青的父母都要因儿女而减寿,我家的情况就是如此。做父母的总想庇护未成年的儿女,在特殊年代里,无力庇护,就代之以忧虑。身为人子,我为此感到内疚,尤其是先父去世后更是如此。当然,细想起来,罪不在我,但是感情总不能自已。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两千万知青境遇不同;有人感觉好些,有人感觉坏些。讨论整个老三届现象,就该把个人感情撤除在外,有颗平常心。老三届的人对此会缺少平常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极不寻常。怎么就落在我们身上,这真叫活见鬼了。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造化弄人。 上山下乡是件大坏事,对我们全体老三届来说,它还是一场飞来的横祸。当然,有个别人可能会从横祸中得益,举例来说,这种特殊的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不可因此混淆。我们知道,有些盲人眼睛并没有坏,是脑子里的病,假如脑袋受到重击就可能复明。假设有这样一位盲人扶杖爬上楼梯,有个不良少年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幽默感,把他一脚踢了下去,这位盲人因此复了明,但盲人滚下楼梯依然是件惨痛的事。尤其是踢盲人下楼者当然是个下流胚子,决不能因为该盲人复明就被看成是好人。这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大意是说,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让我们先言尽于此。至于坏事可不可以变成好事,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