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42|回复: 0

日本“伐交” 中共惊惧

[复制链接]

8943

主题

1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42773
发表于 2021-4-10 13: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赫





中共咄咄逼人,但日本反制中共有两大利器,其一即是“伐交”。孙子兵法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本文粗略讨论当今日本针对中共之“伐交”。


首先,日本紧紧夯实“日美基轴”。


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日美基轴”已成日本的立国之本。安倍深明此理,在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尚未就任之际,就打破常规前往纽约拜会,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并力劝川普对抗中共(可参见笔者“安倍力促川普围剿中共”一文)。现在,菅义伟又将成为拜登在白宫接见的第一位外国首脑。日本在对美关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这点大家都看得明白,本文不多说。


其次,日本力促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The Quad),重点发展其中的双边军事合作。


中共的全球扩张,印太地区国家是最先感受到压力的,例如澳大利亚对华政策2017年起即作重大调整(详见笔者“澳大利亚走向觉醒重击中共”一文)。这就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因种种原因,“四方安全机制”发展成“印太版北约”,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因此,日本的一大策略是在印太战略框架下,重点发展与美、印、澳的双边合作。


其一,日澳。2020年11月,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访日,两国宣布已在原则上就签署《互惠准入协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RAA)达成一致。如若签署,日澳将形成准军事同盟。这将是日本与美国1960年签订《驻日美军地位协定》以来,日本对外达成的第一个深度防务协定,这标志着日本政府60年来首次允许美国之外的外国军队在其领土上行动。这也是亚太国家之间除美国之外的第一个类似防务协定,意义非同寻常,因此被一些媒体称为“突破性的防务协定”。


此前,2007年,日澳建立外长防长“2+2”会谈机制;同年,两国签署一项军事合作协议,允许两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正式军事交流以及日本自卫队可以赴澳大利亚本土进行反恐训练。2012年,两国签署情报安全协定,同意分享军事情报。2014年,日澳关系升级为“特殊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防务、科学和技术协议》为两国国防技术合作提供便利。此后,在日本放松武器装备出口限制后,日澳军事合作又扩大至分享军事物资和军需品等。由此可见,日澳两国军事关系不断获得突破。


其二,日印。日印两国从2005年就开始首脑互访。2006年印度总理辛格访日,两国表示将构筑“战略性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次年,安倍访印,提出“自由繁荣之弧”设想(印太战略原本),并称“日印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是关键重点”;这年,日本自卫队首次参加美印“马拉巴尔”联合军演(Malabar 2007),后2009年参加及2014年后每年参加。2008年日印度缔结《安保共同宣言》,加强军事交流,也使印度成为除美国、澳大利亚外第三个与日本有安全协议的国家。


自2014年莫迪出任印度总理以来,日印关系迅速升温。2019年,两国建立“特殊战略和全球伙伴关系”(印度仅与两国建立这种关系,另一个是俄罗斯);这年,日印建立外长防长“2+2”会谈机制,印度在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后随即宣布就《军需相互支援协定》与日本达成一致意见,并强化此前签署的《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和《防卫装备及技术转让协定》。2020年9月9日,日印签署该协议,评论指这“将实质性地扩大双方军事力量的战略影响力:日本可以使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的印度设施,印度可以使用日本在吉布提的海军设施”。印度成日本的第六个(准)军事盟国,此前,日本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签署此协议。


日印军事合作对两国都有重大价值。例如,日本军事装备研制能力强,印度又是武器装备进口大国,一直在追求“国产化”,两国合作为双方在军备武器研制方面打开了新的可能。


据日媒报道,菅义伟在访美后,计划于4月末出访印度和菲律宾。日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无需怀疑了。


再次,日本积极与北约中的一些大国发展军事关系。


这里只举几个事例。其一,日英。今年2月3日,日英以视频方式举行外交防务“2+2”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英国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派遣航母之际(英防长称是“此皇家海军一个世代以来的最重要部署”),实施与日本自卫队的联合训练。报道称,双方在会谈中围绕东海和南海局势约定,反对所谓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双方还就台湾问题和缅甸问题进行了讨论。显然,针对中共的意味极强。


日本前驻英大使林景一曾将当今的日英关系称为“新型同盟”。这里稍做回溯。2013年7月,双方签署了推动军事装备联合开发的协定。2014年,开始有关导弹技术的联合研究,这是日本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首次进行导弹方面的合作研究;两国首脑并就举行外交与国防阁僚“2+2”会谈达成共识。2016年10月至11月,英国空军访日,首次实现两国联合演习,这也是日本航空自卫队首次在本土与美国以外的第三国进行联合演习。2017年,两国签署“军需相互支援协定”,“2+2”会谈同意实施为期三年的防务合作计划,确认明年双方陆上和海上军事力量分别实施首次联合训练。


中共的全球扩张和战狼外交,英国已成为反制中共的新先锋。随着中共威胁日益增长,日英不是没有可能向同盟方向发展。今年2月,《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刊文指,英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新的“准联盟”,这是“日美同盟”的补充,而且英国也可能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共同对抗中共的海上扩张。


其二,日法。鉴于中共对外扩张,尤其在南海建造人工岛屿,并将其军事化,引起国际社会紧张,法国加强在印太的军事存在,并于2018年出台印太战略文件。日本则是法国印太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早在2013年,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访日期间两国决定构筑“互信的特殊伙伴关系”,制定“2013年〜2018年法日合作路线图”,还建立外长加防长“2+2”磋商机制(日本成为唯一与法国建立相关机制的亚洲国家)。2015年,日法签署一项军事设备及技术转让协议。2018年,两国签署日本自卫队和法军相互融通物资与劳务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ACSA)。


今年4月5号至7号,法国主导的“拉佩鲁兹”海军演习,在孟加拉湾举行,日本、美国、澳洲、印度参加。另据日本共同社4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5月份与美国和法国在日本西南部的雾岛军事基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一场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略威慑演习,也是法军首度参与日本境内的军演。法国海军参谋长表示,军演是“发给中国(共)的信息”;《朝日新闻》引述知情人士的话透露,这三国希望加强合作,以牵制中共。无疑,日法军事合作将越发紧密。


其三,日德。4月5日,日本读卖新闻公布,4月中旬日德将首次举行“2+2”对话,这次对话预计将讨论有关防御和建立“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强硬的”中共等议题。此前,德国还表示,将在今年8月份派出一艘驱逐舰前往亚洲访问日本,并与日本自卫队举行联合训练,此外还将驶往南中国海参加自由航行行动。


而在3月23日,日德还签署了《情报保护协定》。根据该协定,日德间交换军事机密和反恐情报将变得更加便捷,也将消除日本向欧洲国家出口防卫装备的一大障碍。在此之前,日本已与美国、英国、澳洲等国,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签署了类似的协定。


虽然,德国对中共态度一向温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是西方国家中最知名的亲(中)共派。但新的局势变化正在迫使德国改变自己的对华政策。去年9月,德国内阁批准《印太政策准则》,首度将印太区域视为德国外交的优先事项,内容包括加强与日本、澳洲等民主国家的关系,派遣军舰到印度洋和南海巡弋,以确保该水域的自由航行等。


其实,安倍第二次就职首相之初,就积极发展日德军事合作关系。据美国之音2017年7月28日报道,日本与德国在柏林已“秘密”签署《防卫装备品与技术转移协定》(自2015年就开始谈判),意图深化两国防务技术合作。而自2014年制定《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禁止武器出口的《武器出口三原则》以后,日本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英国、法国、意大利七国签署类似协定,并且德日双方的军事互动也早已开展。


中共专家认为,德日乃至欧洲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日本。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对外军事合作和武器的出口,在军事上野心勃勃。俄罗斯媒体则称,从以往经验看,日本想要与他国成为伙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显着标志,就是从技术合作开始。透过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结成与他国的军事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日本的“套路”。


结语


日本针对中共的“伐交”,当然远不限于以上所述,例如,日本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也举行过部长级的“2+2”会谈;又如,日本的经济外交也颇有成效,美国退出TPP后日本主导完成CPTPP,彰显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事实上,日本的“伐交”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使中共极其忌惮。中共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它自己的倒行逆施,才使日本“伐交”如此顺利。当然,日本柔软的身段,灵活的外交,也是成功主因之一。


日本有个特点,就是不容易确定国家目标,但是国家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会扎扎实实的长期的全力推进,一定要把事做成。


只要日本认清中共的本质,下定决心,应对中共的威胁对日本来说并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虽然艰巨。除“伐交”外,日本还有反制中共的另一大利器,另篇再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07: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