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43|回复: 0

轉載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反智傾向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68

回帖

167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79
发表于 2021-7-1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應克復 寫於 二零一五年

先驗主義:馬克思的學術道路
學術研究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壹種是經驗主義,壹種是先驗主義。正確的選擇應當是經驗主義的方法。馬克思的選擇是先驗主義的方法。他的學術人生走的是壹條先驗主義的學術道路。先驗主義的學術成果,其科學性、正確性,或者說它的價值,要通過以後的實踐的檢驗才得以判定。按照波普爾的意見,先驗主義的學術成果,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所以不能進入科學的殿堂。
馬克思的學說,不是對歷史經驗的理論概括,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的預測以及對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因而是壹種先驗主義的學術成果,具有先驗、主觀和空想的特點。
(壹)
關於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馬克思的預測是,無產階級必須以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為了論證這壹預測,馬克思積三十幾年之心血著述《資本論》,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這壹理論要證明的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無產階級起而推翻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剩余價值論揭示了資本剝削的秘密。原來,資本家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剩余價值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可是卻全被資本家占有了。因此,資本主義的積累,壹極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而另壹極則是工人群體貧困的積累。這就是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的理論。遺憾的是,這些理論是馬克思將自己封閉於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在與世隔離的情況下,按照他的主觀需要杜撰出來的,他所索取的資料大都是反映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工人和資本家的情況(《資本論》第壹卷於1867年出版,內中所采用的資料至少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的。恩格斯在1892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二版序言中說,“在英國,現在在很多方面都已成為過去。”)可就在他撰寫《資本論》的年代,歐美國家工人的勞動時間縮短了,勞動條件有了改善,工人的工資也有所增加,勞資之間的矛盾因此趨向緩和。除了1848年至1850年遍及西歐的革命運動,在此之後,馬克思再也沒有盼來普遍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所謂“絕對貧困化”的理論不過是他主觀的邏輯推理,在現實生活中子虛烏有。
至於馬克思創立的剩余價值論也是違背常識的虛構之說。因為工人的勞動僅僅是投入生產過程中的諸要素之壹。工業化生產是各種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勞動力外,還需要土地與資本的投入,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企業經營的管理等。難道其他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沒有任何意義、因而對價值的創造毫無貢獻嗎?顯然,缺少其中任何壹項生產要素,生產就無法進行,哪裏還談得上剩余價值的創造呢!那麽,任何壹項生產要素從利潤——剩余價值中獲取相應的壹部分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馬克思也承認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但為了顧及《資本論》的既成理論體系,只能將之擱置壹邊了。所以,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連同他的“絕對貧困化”理論,都是脫離時代的產物。
關於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也是十分武斷的。
《共產黨宣言》說,“共產黨人可以用壹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為什麽要消滅私有制?馬克思的理由是,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再容納現存的生產力的發展了,資本的外殼就要炸破了。可是,以後壹百多年的事實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原有的框架下——私有制 + 市場經濟,加之國家的適度幹預,經過實踐的不斷調節,恰恰是適應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直到今天,資本主義最早掘起的壹些國家,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公認是世界的先進國家。倒是蘇聯、中國等國家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之後,經濟發展從此壹蹶不振,長期陷於困境。將公有制付諸於實踐,立即異化為官僚經濟、特權經濟,而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不過是長官的命令經濟(毛澤東統治時期為其典型);加之公有制經濟抽掉了內在動力,經濟效益難以擺脫萎靡狀態,整個國家也因此長期處於貧困的境地。“貧窮”竟成了專制社會主義國家壹道令人沮喪的風景線。只是推行了改革之後,開放了私有經濟,引進了市場經濟,也可以說,學習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後,才解脫了經濟困境。毛澤東說,“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此言實踐已加以修正:“只有資本主義能夠救中國”。
有人認為,實行公有制後出現的問題,那是因為公有化在中國“搞早了”,生產力還未發展到消滅私有制的程度。那麽,生產力要發展到什麽樣的水平才可以消滅私有制?在馬克思看來,十九世紀中期就應當消滅私有制了,可是160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依然巍然不動,充滿生機,這應作何解釋?私有制雖然也遭之譴責,也有弊病,但存在畢竟幾千年了;而公有制在國家強力下加以推行,不過只有幾十年就奄奄壹息、難以為繼;兩相比較,到底何者符合人性?何者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呢?
再說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不但是先驗的,獨斷的,而且與西方社會的民主走向背道而馳。
馬克思說,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之間是壹個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對這個專政概念的內涵,尤其是如何加以實施,由於缺乏經驗(他雖然十分重視只有72天的巴黎公社的經驗),沒有提出壹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問題首先在於“壹個階級”的專政。憑什麽——壹個社會、壹個國家應當由妳這個階級來專政呢?《共產黨宣言》是以以下的壹句話收尾的:“無產者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憑什麽——革命成功後整個世界就是妳無產階級的了?這不是專制獨裁嗎!這不是霸權主義嗎!列寧為此辯解:無產階級專政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難道多數人就可以對少數人實行專政?再說,這類所謂“多數人專政”不過是以“多數”的名義,行的是少數共產極權主義分子的寡頭專政。
那麽,壹個階級如何專政?這是列寧所面對的問題。列寧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無產階級專政不能由包括整個這個階級的組織來實現”,只能由它的“先鋒隊”——共產黨,“才能實現這種專政”(《列寧選集》第4卷,第404頁)。這明確告訴人們,所謂“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壹黨專政”。這是列寧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壹個重要貢獻。列寧還說,“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197頁)這樣,“無產階級專政”又從“黨專政”演繹為“領袖專政”了。這是列寧為共產極權國家所鋪設的共產獨裁體制。
列寧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還有壹個重要貢獻,就是對無產階級專政這壹概念表述的法西斯化。他說:“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采用暴力手段來獲得和維持的政權,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政權。”(《列寧選集》第3卷,第623頁)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專政是無法無天的暴力。這不就是流氓無產者性質的政權嗎!
毛澤東是忠實地執行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上述“創造性”論述的典範,其影響直至當下。
對不起,我們離開了馬克思。因為馬克思播下的種子,只有到了列寧、毛澤東那裏才有了收獲。
我們不得不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生長中的壹種異質文化,它同西方社會啟蒙時代以來興起的自由民主主義的主流文化大相徑庭。
現代憲政主義或自由民主主義起源於契約說、人民主權說。人們為在正常秩序下生活,使每個人的安全和財產免受他人的侵犯,於是大家將治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轉讓給壹些人,便組成了政府。政府的職責是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這樣政府中又產生了相應的立法、行政與司法機構。後來,人們將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凝固為憲法,這是人類的壹個偉大的創造。這個憲法是統帥其他壹切法律的母法,是社會上每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從總統到平民,概莫例外。憲法的本質是公民的權利宣言和規範政府權力的總章程。可見,憲法精神是:公民在上,政府在下,公民是目的,政府是手段。
馬克思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理論中,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法治,壹概掃蕩,無立錐之地;代之以暴力、專政、剝奪、消滅、決裂之類的概念。馬克思不是要消滅階級壓迫嗎,結果他的理論制造了更暴戾殘酷的超級壓迫——新權貴特權階級對無權者的壓迫。馬克思不是要消滅階級剝削嗎,結果他的理論制造了不擇手段的超級剝奪——新權貴特權階級對國民財富及平民大眾的掠奪與剝奪。它是沖破人道主義底線的壓迫、掠奪與剝奪。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壹次文明斷層,是壹場共產主義的浩劫。如此嚴重的後果馬克思本人是不曾會料想到的。
蘇共統治垮臺十年之後,蘇共中央書記久加諾夫提出了“三壟斷”的概念。他認為,蘇共垮臺的原因在於建立了“三壟斷”制度——權力壟斷,利益壟斷,思想壟斷。
我們發現,馬克思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即“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壹文中就提出了“三壟斷”的思想雛型。他說:

“這種社會主義革命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壹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壹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壹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壹切觀念的過渡階段。”(《馬恩選集》第1卷,第479頁)

這裏所指的“不斷革命”,就是不斷地進行階級鬥爭,不斷地行使暴力,不斷地進行社會改造,不斷地批判、剝奪、消滅、決裂……這裏所指的“階級專政”,就是實行“權力壟斷”、專制獨裁。這裏所指的消滅由階級差別所由產生的“壹切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是消滅私有制,剝奪私人財產,實行“利益壟斷”。這裏所指的“改變壹切觀念”,就是實行“思想壟斷”,強制推行思想國有化。
(二)
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散見於他的多篇著作。大概說來,他所說的理想社會是沒有階級,沒有階級壓迫與階級剝削,甚至也沒有階級差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也就自行消亡了。那種社會——馬克思稱為自由人“聯合體”,分工也消失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也消失了,大家都成了工人。由於分工的消失,每個人都是十分自由的,不受限制地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每個人獲得了全面發展。在那種社會裏,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社會分工,沒有國家,沒有商品,沒有市場,由於社會調節生產,物質財富大量湧現,對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實行按勞分配,到了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實行按需分配。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社會。
馬克思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沒有作過系統的闡述,因此我們只能引述他的壹些原話,借此說明它的空想性。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的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壹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提出了“聯合體”的概念。那麽,聯合體與國家有什麽區別呢?其壹,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聯合體不再具有這種性質了。其二,國家是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壹種力量(恩格斯),聯合體似乎不再具有這種特性了,因為,生活在聯合體內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這是馬克思的壹種假說吧。
問題的實質在於,聯合體的職責是什麽?不管妳稱它為什麽:國家,政府,共同體,聯合體,但人類社會總得有公共管理機構,這個機構自然賦有公共管理權力。有公共權力就存在這種權力與它治理下公民之間的關系。可是,公共權力在履行其職權過程中是否能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不受其侵犯呢?如果仍存在這種侵犯的可能性,那麽,生活在共同體內的人們仍然不能認為是自由的。不能以為,掛上了“聯合體”的牌子,就萬事大吉、平安無事了。馬克思的著作中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些。
再說自由。自由有兩種理解。壹種是認識論上的自由,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當人們認識了某壹客觀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性,便獲得了對這個事物的自由。壹種是政治學意義上的自由。當社會組織了政府之類的公共權力機構之後,這壹機構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在不超越其權力邊界、侵犯公民權利時,公民便是自由的。此外,自由還指不違反法律和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行為。後者是對公民的要求,前者是對政府的要求。馬克思沒有說,他所說的自由是認識論上的自由還是政治學方面的自由,那麽,他所提倡的自由是什麽樣的自由,就令人費解了。
有壹點是明確的,馬克思所說的自由,是要在共產主義社會條件下才降臨人間。可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之間這壹長長的歷史時期中,人們有沒有自由呢?從馬克思的壹些著作中所表述的思想,在這壹歷史時期中,人們休想獲得自由。可是,我們更需要的是現實的自由,是國家存在的條件下的自由。這方面,啟蒙思想家、自由主義者早已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馬克思對這些有價值的寶貴思想為什麽不加以吸取而壹味空談未來的自由呢?
原來,國家是“善”,也是“惡”。國家是治理社會所必需的公權,但也可以蛻變為官僚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私權。國家作為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往往能成為侵害社會公眾利益的強勢力量。人類自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民眾無不葡匐在國家權力面前,成為國家可以任其宰割的奴隸。

那麽,在有國家存在的條件下,人們能否去爭取自由?又如何去爭取自由呢?
直到近代西歐壹批啟蒙思想家對國家與社會民眾的關系作了顛覆性、開創性的闡述後,人類對自由的夢想,才劃時代地揭開了新的壹頁。
根據契約說,政府的權力為民眾所委托,主權屬於人民。根據限權說,在大選中獲勝的政黨只擁有組織政府、行使行政方面的權力(絕不像以後所出現的蘇俄極權國家,執政黨擁有淩駕於國家、淩駕於社會、淩駕於法律之上的超級特權)。限權說,後來又發展為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國家權力進行限制的權力體制。時間上的限制,即定期大選,改組政府;空間上的限制,即將國家權力分解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互相制衡。此外還有新聞輿論、利益集團等公民社會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絕不像蘇俄的極權國家的執政黨,壹旦上臺便永久執政,並且集國家壹切權力,還控制新聞輿論,鉗制民眾言論)。政治理論的創新,以及政治制度的重塑,使國家與民眾的關系出現了壹種全新的狀況:公民大眾上升為主宰國家的主體,成了國家政權的駕馭者,而不再是被國家權力所統治的客體;國家(政府)則是為社會民眾辦事的機構,而不再是居高臨下的統治者。從此,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再受到國家權力的任意侵害,他們自由了。自由主義開拓了人類在國家制度存在條件下的自由境界。
現在再來看馬克思這段名言,不過是烏托邦的幻想,盡管很為有些人所推崇。

——“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壹切源泉都充分湧流……”(《馬克思選集》第3卷,第12頁)
——“勞動壹被解放,大家都會變成工人,於是生產勞動就不再是某壹個階級的屬性了。” (《馬克思選集》第2卷,第378頁)
——“他從社會方面領得壹份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壹份消費資料。他以壹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以另壹種形式全部領回來。”(《馬克思選集》第3卷,第11頁)

第壹, 分工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現象還是阻礙進步的消極現象?馬克思要消滅分工,
可見他是否定分工的進步意義的。原始社會與農耕社會自給自足,沒有什麽分工。農耕社會晚期,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分工。進入工業社會,分工更有發展。各種生產門類的出現(如紡織、采礦、冶金、機械制造、化工等)是適應工業生產發展需要的各種分工。各生產門類內部也有各工種的分工。如汽車制造,必須有各工種的分工以及相互配合,才能進行生產。國家的出現,產生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公共權力的存在,就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現代企業的誕生,出現經營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生產者。現代社會更有愈來愈多樣的職業分工:教師、醫生、、科技工作者、律師、記者、演員、藝術家、作家、企業經理、各類服務人員,各種體力勞動者,等等,不勝枚舉。隨著社會的進步,分工變化著,發展著。舊的分工消失了,新的分工又出現了。文明的發展,只會使分工更豐富、更細密。分工,與社會同在,與社會進步俱進。
第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是壹種對立關系嗎?腦力勞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愈益發展還是趨向消失?人類到了所謂最理想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腦力勞動為什麽反而要加以消滅?消滅腦力勞動是社會的進步還是會導致社會的倒退?腦力勞動被消滅之後,為什麽人反而能獲得全面的發展?生產力為什麽反而隨之增長、集體財富壹切源泉就會充分湧流?對這些問題,馬克思都沒有加以回答,也不可能作出回答。
馬克思要消滅腦力勞動,使大家都成為工人,真是壹個百思而不得其解的臆想;但事實確實如此:
馬克思主張消滅腦力勞動的證據之壹:他說“勞動壹被解放,大家都會變成工人”(工人,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概指體力勞動者)。“於是生產勞動就不再是某壹階級的屬性了”。
證據之二: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從社會方面領得壹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從而可以領取相應的消費資料。我們知道,只有體力勞動(或簡單勞動)才能以勞動時間測定他的勞動量。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的發展,體力勞動的群體在顯著縮小,而腦力、智力勞動者的隊伍在迅速擴大。許多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繁瑣的工作被機器或計算機所代替。歷史在向著馬克思所預設的相反的方向前進。腦力勞動,科學技術,知識經濟……引領人類凱歌行進!

——“共產主義社會……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馬恩選集》第1卷,第38頁)
——恩格斯也說:“那時(指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幹預將先後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 (《馬恩選集》第3卷,第320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對人統治的國家機器消亡了,但仍有“聯合體”,它的職權是調節整個社會的生產,履行“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
可以把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裏的“聯合體”與歷史上的各類國家,在職能上做壹比較。
壹般的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其職能第壹是維護統治者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馬克思主義將之解釋為階級壓迫的工具);第二是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第三是經營壹部分經濟項目。
而聯合體的職能,據馬克思與恩格斯之說,僅調節社會生產,對生產過程進行領導。就是說,它只承擔經濟事務,對各種社會關系不再加以幹預了。
其實不然。即使社會不再存在階級,還會出現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人們之間會發生各種糾紛乃至沖突。毛澤東不是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嗎。所以,這個聯合體還得去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不然,人類不是又退回到無政府狀態中去了。所謂“對社會關系的幹預將先後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不免是壹種空想。
所以,這個聯合體同以往的國家壹樣,還得承擔處理社會事務、維護社會秩序的職責。此外,它還要包攬整個社會的經濟事務,領導這個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實際上就是壟斷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這就是後來在蘇聯和中國所推行的計劃經濟。由此,它與以往的國家相比,還背上了壹個管理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巨大包袱。
由此可見,聯合體的職能不是簡單了,而是更復雜更艱巨了。由此而來的產生了兩個後果:壹是政府或曰公共管理機構的部門增加了,膨脹了;官僚的驟增,上層建築規模的擴大,至使社會負擔突破歷史記錄。二是社會生產壹旦由政府包攬,經濟官僚主義作為官僚主義的新品種隨之孽生,成為政府和社會身上的壹個寄生贅瘤甚至可以說是壹個腫瘤。這種現象南斯拉夫的吉拉斯首稱為“新階級”(1956年)。9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稱之為“權貴資本主義”。我認為稱“新權貴階級”更好些,因為這個階級不具有資本主義的基因。政府包攬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其結果是:產生特權階級,不產生經濟效益;產生腐敗分子,不產生管理精英;產生主觀主義,不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公有制加計劃經濟必然失敗,原因在此。
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由國家掌握全部生產資料,對社會生產進行全方位的管理,也只能是壹個空想而已。
(三)
對馬克思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進行抽樣評述,對我們有什麽啟示呢?
第壹,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遠景進行預設、構想,這是壹種先驗的甚至是超先驗的思維方法,因而難逃烏托邦的空想命運,壹旦加以實施,只能是大禍臨頭,吃盡苦頭。這並不排斥對國家的發展和改革進行規劃,制定方案。這種規劃,是從現實條件、現實需要出發,為了解決現實的矛盾和問題,以引導社會前進,這不是空想,不是先驗主義。當然,這種規劃、方案在實施中也要不斷地加以修正,使其完善化。
第二,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被共產黨人稱之為人類最美好的理想,是共產黨人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那麽,人類的歷史有沒有最美好的理想社會以及終極目標呢?
請看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的說法。他說:“歷史上依次更替的壹切社會制度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壹些暫時階段。每壹個階段都是必然的……但是對……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同樣是要走向衰落和滅亡的。” (《馬恩選集》第4卷,第212-213頁)
恩格斯還說:“歷史同認識壹樣,永遠不會把人類的某種完美的理想狀態看做盡善盡美的;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同上,第212頁)。
結論是:沒有盡善盡美的理想社會和理想國。認識和歷史只作為壹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而存在。在辯證哲學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恩格斯)。
文革時期的思想家顧準也噴發出了這樣的思想。他說:“革命的目的,是要在地上建立天國——建立壹個沒有異化的、沒有矛盾的社會。我對這個問題琢磨了很久,我的結論是,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國,天國是徹底的幻想;矛盾永遠存在。所以,沒有什麽終極目的,有的,只是進步。”(《顧準文集》第370頁)他在另壹文中說:“至於弊病,哪壹種制度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是沒有的。這個人世間永遠不會絕對完善,我們所能做的,永遠不過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同上,第363頁)。
馬克思設計了壹個完美的共產主義社會,類似於宗教教義中所宣揚的“天堂”、“天國”之類的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美好幻境。兩者雖然都是壹種空想,但不可忽視它們之間的區別:每個人要能進入這種境界,宗教要求妳積德、行善、寬容,要遵守各種戒律;而馬克思主義要求人們獻身革命,犧牲自我,去鬥爭、批判、消滅,推翻罪惡的舊世界,建立壹個全新的社會。兩者的社會影響因而大異!

筆者剖析了馬克思學說的先驗主義性質。所謂先驗主義的學說,就是不能被實踐經驗證明為之正確的理論。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可是他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學說,卻是先驗的,是從他腦子出發的。
在近壹個世紀裏,馬克思的學說在中國獲得了不少信眾,成為中共的思想旗幟和行動指南,曾被毛澤東獨斷地贊譽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可是,在中共成立及其之後的壹個時期中,即使黨內的壹些主要領導人,如陳獨秀、毛澤東、瞿秋白、周恩來等,他們只是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這個主義卻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了解。及至1949年之後,即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陸有了相當的普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壹些基本問題的理解在學術界仍存在分歧而進行不斷的研討。這是壹。二是,中國的知識界和中共的領導層中,至今沒有人提出馬克思主義是壹種先驗主義的學術成果,這是不能科學地評價馬克思主義價值的壹個重要原因。三是,將馬克思主義付諸實踐之後將會產生何種後果,在實踐之前固然不得而知(實施主持人如毛澤東及中國民眾以為能夠為社會帶來福祉);就是在實施之後產生了種種災難性後果,對之的認識和反省也都是從領導人的思想、秉性等去尋找原因。或深入壹步,從制度方面去尋找原因。這雖然是必要的,但卻沒有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根子,有些人至今還把執政黨犯錯歸結為違背了馬克思主義,以致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馬克思主義依然是中共的思想旗幟,認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取得的(見《憲法》)。現今中國,馬克思的學說仍享有主導地位,以不斷地給予註射強心針的方法,繼續在誤導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繼續在誤導中國。時到今日,我們應該從馬克思的先驗主義陷阱中走出來,回到經驗主義,然後才可能再上升到理性主義。中國的知識人首先應該有這個覺悟了。


資本主義在二十世紀的歷史性成就:對社會主義的包容與吸吶

馬克思主義的詞典中,社會主義概念的內涵是:暴力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共產黨)專政,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
無論西方和東方,二十世紀的歷史都否定了這種社會主義。
用壹個先驗的模式去塑造、定制社會主義,肯定是不行的。
社會主義是壹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的先哲、修正主義的鼻祖伯恩斯坦早就預見:和平長入社會主義。
蘇式的專制社會主義和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同時生長,彼此對峙,壹度難分優劣。
與專制社會主義相反,民主社會主義不搞暴力革命,不推翻合法政府,不實行階級專政,不剝奪資本,不消滅私有制,不實行公有制,不搞計劃經濟等。為此,它壹直遭到馬系原教旨主義者的譴責,痛斥為無產階級的叛徒。
但是,認真地實施了馬克思的先驗社會主義原則的壹些國家其結局又如何呢?——連遭挫折,壹路碰壁,直至山窮水盡,人民為此蒙受不幸之災罄竹難書!
至1991年社會主義的大國母國,列寧、斯大林創建的專制社會主義用暴力和恐怖堅持了74年之後,終於壽終正寢,壹夕解體,人們才開始理性地考量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
面對俄式社會主義的敗局,民主社會主義所創造的新型社會主義模式穩穩地站立於西歐各國。那裏的人民選擇了它。二戰以來,先後有40多個社會黨登上了執政寶座。
那麽,民主社會主義成功的秘訣是什麽呢?
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融合。而不是像馬列的社會主義那樣,壹個吃掉壹個,全盤否定資本主義。這種融合,首先要歸功於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包容和吸納了社會主義。這種融合,也要歸功於民主社會主義,它繼承了資本主義的文明成就,並向社會機體註入社會平等、公平等因素。所以,這種融合是資本主義為基礎的融合,是資本主義文明也即人類文明的壹種新生長,是兩種主義、兩種制度、兩個階級的融合與共存。可以說,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國家,既是資本主義的,又是社會主義的,是資社合壹的新型的社會形態。
具體地說:
———社會民主黨能登上政治舞臺,首先是因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容納了這個非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並享有與其它政黨壹樣以平等的資格加入競選行列;在此之前的每次大選則是富人、貴族黨派之間的角逐。社會民主黨登上執政黨舞臺後,不是“打碎現成的國家機器”,而是利用現成的政治法律制度進行治理,並在某些方面加以完善化,促使社會主義因素的生長。
———社會民主黨上臺執政後,不是運用權力去改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私有制,而是保留私有制,使社會生產的動力機制免遭破壞,從而避免了由於消滅私有制所引起的人心波動、經濟衰退、社會貧困化的後果。社會民主黨利用私有制所提供的豐富的物質財富,進行二次分配,調節貧富差異,體現社會公平。這種社會主義的經驗是:國家不掌握(全部)生產資料,不包辦生產經營,通過稅收杠桿調節社會財富,將福利賜予全民。這種經驗可以概括為:生產由妳,分配(二次)由我;財產私有,財富共享。它還可以使政府省了不少心,從繁瑣的經濟事務中脫身,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不失為是社會主義的成功探索。
這是資本主義在二十世紀的成就,也是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的成就。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至他的整個學說,貫穿壹種“對立的思維”。馬克思的著作中有著壹連串的關鍵詞,那就是:對抗,鬥爭,批判,決裂,推翻,消滅,等等。這或許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預設的社會主義就是建立於這種對立的思維方式。它絕對不允許事物所謂“對立”的雙方的融合,合作,綜合,調和,妥協,等等,從而產生壹種新的事物,新的力量,如同民主社會主義所做的那樣。結果是什麽呢?結果是壹度把人們引向絕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0 12:4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