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11|回复: 0

轉載 馬克思主義與馬列主義之間的區別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68

回帖

166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68
发表于 2021-7-17 1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季鵬 寫於 二零一九年

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審視



上世紀20年代以後,壹些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鑒於前蘇聯官方對馬克思主義壹味作出“極左”的解釋,便以其所掌握的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後來發展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等眾多流派。其研究內容主要在兩個方面:壹是對馬克思的著作重新加以考證、註釋;二是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應對馬克思主義作出某些修正,以恢復其在新時代的“活力”雲雲。蘇聯瓦解崩潰後,這種研究減少了,但仍有繼續。

應該指出,以上這些倡導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他們大多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和崇拜者,其中部分人是執政的共產黨國家中的改革派,或相對於對主流派的“異見者”。 他們原來多是共產黨的高官、要員,因受到當權者排斥退出政壇,轉而從事學術研究。所以,這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總的說仍然對馬克思主義持肯定態度,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主要是想去掉傳統馬克思主義與現代世界潮流明顯抵觸的壹些成分,使它變得“溫和”、“人道”壹些,讓它為新時代所兼容。所以他們的共同之點主要是反對被列寧、斯大林無限強化的“無產階級專政”。

近年來,國內也有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呼聲,有的學者作出了很有價值的探索和貢獻,鑒於我們長期以來受到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有意歪曲和片面的宣傳灌輸的毒害,重新審視、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很有必要的。

重新審視和評價馬克思主乂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壹)從馬克思所追求的未來社會的藍圖,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具體內涵,還原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層面的本來面目。

如果僅從階級鬥爭,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字面上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將馬克思主義與後來那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暴君、惡棍如斯大林、毛澤東們混為壹談。但是,如果認真考察,卻會看到它們之間存在重要區別,雖然馬克思在他的有關無產階級專政的論述中沒有明確、專門解釋這種專政制度的具體方式、內涵,但從其有關的論述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馬克思所說的這種專政與後來打著馬克思主義招牌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們的所作所為存在巨大差別甚至背道而馳。

馬克思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首先是指階級的、集體的專政,而不是壹黨專政,更不是個人獨裁。這是它與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根本性區別。

馬克思在受第壹國際總委員會委托而撰寫的對巴黎公社起義的總結宣言《法蘭西內戰》壹書中,對巴黎公社作了高度贊揚,說它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壹次預演”。為此我們就可以認為,巴黎公社的專政模式就是馬克思心目中“無產階級專政”的模式。那麽,“巴黎公社專政”的主要特點是什麽呢?首先,它是壹種工人階級的集體、聯合專政,而不是某壹黨某壹派的單獨專政。當時,巴黎公社中有眾多的革命黨派、團體,它們各自代表壹部分工人、市民的利益和要求,雖然他們在總體上都擁護社會主義,但其具體的政綱和政策是不同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是其中壹派,此外還有布朗基派、新雅各賓派、蒲魯東派等等。其中蒲魯東派就反對消滅私有制、反對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它傾向無政府主義,所以又稱為公社中的“反對派”。可就是這個反對派,在公社65名委員中占據了21席。所以,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專政,是各個派別的工人政黨的聯合執政,它的各項政策措施,是各個工人政黨相互融合、相互妥協的結果。這種執政形式,得到了馬克思的肯定、贊揚,這就說明,這種由各類工人政黨形成的工人階級“整體”聯合執政的方式,正是馬克思所倡導的“無產階級階級專政”的基本形式。

其次,是馬克思對“巴黎公社原則” 的充分肯定和贊揚,這等於闡明了馬克思設想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原則和內涵。所謂“巴黎公社原則”是馬克思對公社制定的壹些基本政治制度和原則的概稱,它充滿了民主精神,馬克思對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些“原則”貫穿其始終的基本上有三條:壹是實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內部的民主,保證人民即公社社員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權利不被侵犯和虛化;二是取消官員特權,保證官員的清廉並與人民群眾打成壹片;三是改變原來國家機器的性質和運作方式,使之直接掌握在人民手裏而不是掌握在政府領導人手裏。具體點說主要是:

實行選民直接選舉的普選制。公社委員和其他公職人員壹律由公社社員直接選舉產生,並規定其任職期限,定期改選。同時把人民的選舉權和監督、彈核權結合起來,對不稱職的代表和官員選民有權隨時彈核、罷免和撤換;

廢除政府官員的高薪制,公職人員只領取相當於熟練工人的工資,內部適當拉開差距,但最高年薪不得超過6000法郎(而過去法國政府的部長年薪可達26萬法郎);

把警察和軍隊變成直接對人民負責的公仆,而不是政府的工具。以公社的勤務員代替警察,廢除常備軍,代之以民兵武裝。馬克思壹貫認為,常備軍是資產階級政府的支柱和鎮壓人民的工具,因此它是“反革命”的;而民兵則是人民自己的武裝,是革命力量的象征。

馬克思贊揚說,公社制度“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形式。

這樣,如果我們把它與後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推行的“無產階級專政”壹對比,他們的騙子嘴臉就暴露無遺了:列寧等實行的是百分之百的壹黨專政,而且最後都轉變為領袖個人獨裁;共產黨國家不管是國家領導人或黨內領導人,從來沒有進行過壹次真正的民主直選、普選;這些國家無壹例外地實行等級特權制,在黨內黨外都實行恐怖的警察、特務統治,如此等等。可以說,與巴黎公社原則完全背道而馳。

可惜的是,巴黎公社制定的那些原則、制度還沒有來得及實行,公社便垮臺了。所以我們對於這種形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實際執行情況和後果,也就無從知曉、無從置評了。不過,馬克思此書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的、重要的表述,是無容置疑的。

還有壹小段插曲也反映了巴黎公社領導人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在公社失敗後的第二天,巴黎公社委員、工人出身的詩人鮑狄仁·歐仁寫下了著名的、熱血沸騰的《國際歌》歌詞,其中的名句“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已”。 這首詩被譜曲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戰鬥號角,這表明馬克思對它的肯定、贊揚。可見,公社追求的目標是建立壹個沒有“神仙、皇帝”、“救世主”的新國家、新制度,這就從反面證明了,馬克思絕對不可能設想他的無產階級專政是新的 “皇帝”“皇權”統治。由此也就可見,其後出現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那樣變相的暴君、“救世主”、“秦始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完全背叛。

(二)、在馬克思和恩格的晚年,曾經對他們早年提出共產主義學說所作出了的重大的修正,可是長期以來被當局有意掩蓋了。因此,必須給予恢復和從新認定。

最先是,由於股份制的出現和發展,馬克思意識到“改變私有制”可以不需要采取暴力剝奪的辦法,股份制可以解決資本私有跟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並把私有、“共有”兩種所有制融為壹體,使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在《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明確指出:股份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揚棄……那顯然只是作為壹個過渡,以便進入到壹個新的生產形式中去。”“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與所有權分離,勞動也已經完全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達的結果是壹個必須的過渡點,以便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所有,不過這時候它已經不是當作壹個壹個分立的生產者和私有財產,而是當作共同生產者共有的財產,直接的社會財產。”

這樣就基本上把他早年得出的結論:資本主義的私人所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由此產生必須以暴力革命方式才能解決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的理論給推翻了,也即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給推翻了。

《資本論》第2、第3卷是經恩格斯之手整理出版的,恩格斯比馬克思多活了12年,1895年才去世,他自然對社會發展趨勢更加清楚。到十九世紀後期,歐洲的民主政體逐步健全,工人有了選舉權,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同時,資本家應對經濟危機的辦法也有了長進,經濟危機並沒有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垮臺,經濟危機和繁榮交替出現。更重要的是,議會民主制不斷健全,工人政黨為實現自已的政綱,通過參與議會選舉和議會鬥爭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德國社會民主黨就成為了議會的第二大黨……,這壹切,促使恩格斯對自已過去的理論和行為作出了修正,在1874年他的《英國選舉》壹文中,他不得不承認:“暴力革命在許多年內是不可能了……只剩下開展合法鬥爭的道路。”在《1893年五壹節致德國工人》-文中他更明確地說:“工人越來越清楚他們的出路,與其說在於靠同個別企業作鬥爭以取得較高的工資和較短的工作日,不如說,首先在於組成獨立政黨爭取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爭得議會。” 實際上,第二國際也主要從事罷工和議會鬥爭。

這種情況下,恩格斯晚年對他自己早年與馬克思共同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不足和錯誤,已經了然於心。恩格斯對德國社會民主黨所進行的合法的議會鬥爭不僅贊同,而且認為這在其他國家也有普遍意義。他說:“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壹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裏,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

這就表明,恩格斯此時已承認他與馬克思原來所認定的“資產階級的政府”,實際上是代表全民多數人意誌的“公民政府”;既如此,這種政府也就不是什麽“資產階級壓迫無產階級的工具”,而是代表多數人意誌的工具。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馬克思主義原來關於國家性質的學說,動搖了(或推翻了)只有通過暴力手段砸碎舊有國家機器才能實現社會變革的理論。這樣,恩格斯就明確接受了德國社會民主黨首領凱澤爾等人關於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的觀點。從而拋棄了他自己十余年前在《反杜林論》中批判杜林反對以暴力方式實現兩種社會更替的觀點。

到了1895年3月即恩格斯逝世前五個月,他在為再版馬克思在40多年前寫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壹書所寫的“導言”中,再次對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根本性的“修正”:

“歷史表明我們已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壹個幻想。歷史做的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並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條件。1848年的鬥爭方法(即《共產黨宣言》中倡導的暴力方法——筆者),今天在壹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壹點是值得在這裏較仔細地加以研究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在1848年要以壹次簡單的突襲達到社會改造,是多麽不可能的事情。舊式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決定作用的築壘式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麽階級鬥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實行突然襲擊的時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產階級的壹種新的鬥爭方式就開始被采用,並且迅速獲得進壹步的發展。原來,在資產階級借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鬥爭的。工人開始參加各邦議會、市鎮委員會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選舉,他們開始同資產階級爭奪每壹個由選舉產生的職位,只要在該職位換人時有足夠的工人票數參加表決。結果,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於害怕他們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於害怕起義成就。在羅曼語國家裏,人們也開始愈益了解到對舊策略必須加以修改了。德國所作出的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壹切陣地的榜樣,到處都有人模仿;無準備的攻擊,到處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了他承認當年與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鼓吹的武裝革命方式“只是壹個幻想”。他們鼓吹的以暴力奪權的革命方式已經過時,社會主義“和平長入資本主義”,己成為現實的可能。

不過,這並不表明恩格斯己經放棄了共產主義革命的目標,在寫於1894年1月26日在《致未來的意大利和社會黨》中,恩格斯提醒道:“社會黨不能忘記自已的最終目標: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作為改造社會的手段。” 就 在上述“導言”中,恩格斯也說:“我們是‘革命者’、‘顛覆者’,但我們采用合法手段比采用不合法手段或采用變革辦法要獲得多得多的成就。” 也即是說,他只是認為釆取合法的、和平的議會鬥爭方式,工人階級政黨就可以達到自己奪取政權的目標。這與後來被稱為“修正主義”的第二國際路線完全壹致,所以,恩格斯乃至第二國際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要是修正奪取政權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

但是,實際的可能則是,只要放棄暴力奪權而改行合法鬥爭,暴力馬克思主義就必將被拋棄,經過修正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必然融入社會民主主義體系之中。第二國際就是走的這條道路。

總的說,由於恩格斯較馬克思活得更久些,他根據客觀形勢變化對原來的“馬克思主義”作出的修正也就更明確、更徹底些,他還說了壹些對他與馬克思的早年理論帶有反省、總結性質的話,如:“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麽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妳在我們這裏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 可見,雖然他還有沒有完全放棄、認輸,但與《共產黨宣言》中那種咄咄逼人、真理在握的口氣相比,已經明顯地“軟”下來了,底氣不足了。

根據上面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認識和審視,對照前面我們曾經批判的早期暴力馬克思主義,我們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呢?筆者以為:

第壹、我們在前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那是針對早年的“原教旨”“馬克思主義”,也是針對列寧解釋的馬克思主義而言的。但它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版”,經過馬、恩自己的“修正”,馬克思主義放棄了暴力奪權為唯壹道路的觀點,這就為它的整體“變質”提供了可能性。後來列寧出於個人野心,有意隱瞞、掩蓋最終版馬克思主義,恰好表現了列寧-派心術不正,實際上他只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為自已建立新的專制獨裁王朝服務。

第二、從實際看,馬克思主義後來作為壹種影響巨大的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世人認可的主要是前期的暴力馬克思主義,而且是經過列寧歪曲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廣泛傳播,主要得力於列寧及其建立的蘇聯國家政權。

第三、馬、恩本人在對他們早年的“主義”作出了修正,但沒有完全放棄其原來的理論、觀點。例如,對於《共產黨宣言》這本早期馬克思主義提綱挈領的著作,馬、恩後來壹再聲明它仍然是“完全正確的”。如在《宣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中,二人還重申:“《宣言》中所闡述的壹般原理整個說來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在此後恩格斯壹個人寫的其他版本序言中,也重申這壹觀點。就是在前面引述的寫於他臨終前5個月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中,恩氏同時也維護他原先的壹些觀點,如:“不言而喻,我們的外國同誌們沒有放棄自己的革命權。須知革命總是唯壹真正的‘歷史權利’”。又嚴厲批評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壹些人的“絕對守法”,“絕對放棄暴力行為的策略”。就是說,他在肯定合法鬥爭的同時,仍然不放棄暴力鬥爭,堅持這種兩手策略,更沒有放棄它的革命宗旨和目標。

為什麽馬、恩晚年發現他們早年創立的“主義”有嚴重失誤,卻又不明確放棄、或明確加以改變呢?筆者以為,這是由於,他們晚年的新認識只是壹種覺醒的開始,尚不成熟,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還要繼續發展,後事難料,不可能給出結論性的答案。而他們早年創造的理論已經有了壹定影響力,他們顯然不願意由自己去扼殺這個“親生子”。只好任由後人去理解、去實踐了。

但是可以肯定,假使馬、恩都能再活壹、二十年,他們必定要對自己早年的“主義”作出明確、重要的修正,或許作根本性的改正。

總括起來說,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與後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們的社會主義的最大、最根本區別是:前者是建立、脫胎於最發達的資本主義,而後者則建立在落後的、半封建的、小生產的基礎之上。從這壹角度說,蘇聯、中國等列寧牌的社會主義都是冒牌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過,也不可能再出現,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它的荒謬,錯誤,它完全是壹股歷史逆流。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明確廢棄馬列主義,向著自由、民主、憲政的道路並軌,是當今壹切仍然打著馬列主義旗號的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必然、唯壹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在中共的各種教科書和宣傳資料中,都把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並稱為“馬列主義”,有意將兩者混為壹體,目的自然在於說明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宗”傳承和發展。而壹般人亦不求甚解,把兩者當作壹回事。比較專業的著述則介紹了列寧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壹些內容,當然都系正面的評價,說明列寧對馬克思思想主義的重大貢獻雲雲。

其實,按照真正“正規” 的排序,馬死後是恩,恩死後則是他親自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伯恩斯坦,所以,伯恩格斯坦才是馬克思主義“合法”繼承人。伯氏後來對馬克思主義作了重大修正,這種修正其實是對晚年恩格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理應視為馬克思主義的正宗承傳。後來的列寧,則從相反的壹方“修正”了馬克思主義,將早期馬克思主義的暴力壹面加以充分發揮,使之向更為激進的布朗基主義靠攏,形成壹種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結合的極左怪胎。

但是由於列寧後來奪得了俄國政權,便以國家的力量向全世界輸出列寧版的馬克思主義,致使在後世人的眼中,它反而成了正宗。

列寧主義被作為壹種“主義”稱呼,與先前的馬克思主義和後來的斯大林主義壹樣,都是其政敵在論戰中攻擊它的壹種貶義詞,由此可見暴力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傳承者從來就是不得人心的。只是後來他們的信徒將計就計,把它們當作正面的詞義加以使用。

列寧主義的主要特征是什麽呢?它的傳人斯大林在其1924年所著《列寧主義基礎》中對它的定義是:(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斯氏的意思是說:當時的資本主義已不同於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了,它已發展成了“帝國主義”,按照列寧的解釋,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它快要“死”了,所以特別瘋狂,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侵略、戰爭。列寧說,由於資本主義發展成了帝國主義,它們為了爭奪工業原材料和商品市場,爭奪殖民地,產生了矛盾而且互不相讓,於是就發動戰爭,第壹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發生的。列寧主義也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它提出的重要的新觀奌就是“修正” 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主義革命必須在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並且要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動才能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認為,這時的帝國主義已經不是鐵板壹塊,無產階級完全可以利用它們相互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也就是資本主義最不發達的國家)發動革命並取得勝利,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在其他落後國家取得勝利。而不必考慮這些國家的發達程度和社會發展階段。

列寧的這壹修正,其實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因為這樣壹來,共產主義革命就可以不是發生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可以發生在壹切國家,特別是落後的國家。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五階段論”,推翻了社會發展必須由低級到高級的邏輯。它在客觀上把共產主義革命等同於壹般的改朝換代了,而這種改朝換代的結果,也就很難說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了。

馬克思曾非常明確地指出:“無論哪壹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細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列寧完全推翻了馬克思主義的這壹“原理”, 因此他所創立的“蘇聯” 到底是什麽性質的的“國家”和“社會”,是非常可疑的,需要加以重新認定。

其實不管列寧也好,斯大林也好,他們都知道自己從事所謂的“革命”,最重要的是奪取政權,鞏固政權。而借用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名義,不過是壹種手段,壹種策略。這個手段、策略必須為自己所用,為自已服務,而不是倒轉過來為其所制。如果真的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俄國的革命就不能搞了,搞了也不能叫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那還拿什麽去號召、組織工農群眾呢?所以,經過權衡,列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篡改馬克思主義。只要能奪取政權,其他壹切都不重要。從這壹角度說,列寧是壹個十足的實用主義者、機會主義者。

在同壹著作裏,斯大林進壹步指出了列寧主義的“精髓”:“列寧主義的基本問題是無產階級專政,怎樣才能爭取無產階級專政,怎樣鞏固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斯氏在這裏亮出了列寧主義這壹“底牌”, 也說出了壹切追求專制獨裁者的心聲,這乃點睛之筆。斯氏之所以如此坦率說出這壹點,也是為自己日後繼承列寧的位置,實行比列寧更加殘暴的獨裁統治制造輿論。果然,斯氏掌權之後,就進壹步發展了“列寧主義”,實行比列寧更加殘暴專制的“斯大林主義”。

列寧和斯大林說他們實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那麽,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專政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呢?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明確說過,未來的無產階級專政應遵從“巴黎公社原則”,而“巴黎公社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參與“專政”的政黨應代表無產階級各階層、各派別(左、中、右各派),而且,這個政權的各級官員、法官都由公社社員直接選舉產生,選民並有權監督他們,並可以隨時彈核和罷免他們。

然而,列寧在實踐中卻完全拋棄了這些基本原則,他首先把無產階級各黨各派派共享的“專政”變成“布爾什維克”壹黨壹派的專政。接著,很快又將“布爾什維克專政” 變成他個人的獨裁,並且宣布:“個人獨裁(應)成為革命階級專政的表現者,代表者和執行者。”

這樣,馬克思所說的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官員必須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接受選民監督並可以彈核、罷免,也就全被他取消了。列寧毫不猶豫地將官員的任免權變成他壹人的專利,他壹人隨心所欲地獨裁。列寧並且如此解釋“專政”這壹概念:“專政的科學概念無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不受任何法律或規章約束、而直接憑借暴力的政權。”“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由無產階級釆用暴力手段來獲得和維持的政權,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政權。”(《列寧全集》第3卷第216頁、623頁)

由此可見,所謂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不過是壹種虛晃的托詞,列寧主義的真正含義是壹種為達到奪取政權和保住政權目的的不擇手段的極權主義。它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完全拋棄並加以篡改,它釆取馬克思主義的壹些做法,如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等等,不是忠於馬克思主義,而是這樣做更有利於其實行極權專制統治。它將馬克思主義變成了壹種新型的、更加惡劣的“君主制”( 有人稱之為“黨主制”)。 後來,蘇聯及所有蘇式“社會主義國家”, 都遵行列寧這種模式,所以稱其為“列寧主義國家”更為合適。。

列寧在其革命成功六年就去世了,很多事情還沒有來得及辦,繼任的斯大林進壹步發展、完善他的這壹體制,使其變得更完善,更惡劣。

蘇聯垮臺後,中共曾經宣傳壹種觀點,說列寧選擇斯大林作接班人是壹個錯誤,而且在最後關頭列寧察覺了這壹錯誤,想加以糾正,故在臨終前寫下了壹封遺囑,要求在其死後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上宣讀。遺囑中提到斯大林的個人性格粗暴、專斷、不善於團結同誌,不適合擔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總書記壹職。這封遺囑的原文未見公布,據說被斯大林扣下並燒掉了。當局宣揚的這個故事意在說明後來蘇聯出現斯大林的專橫暴政主要是列寧選錯接班人所致。這就顛倒了事情的因果關系,正如中共創始人、首任和連任五屆中共總書記的陳獨秀晚年所指出的那樣:“明明是獨裁制產生了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產生了獨裁制。”“我們若不從制度尋求缺點,得到教訓,只是閉起眼睛反斯大林,將永遠沒有覺悟, 壹個斯大林倒了,會有無數個斯大林在俄國和別的國家產生出來”。陳氏的點評可謂壹針見血。就拿列寧遺囑這件事來說吧,假若真有其事,列寧本人就被他自己建立的領袖獨裁制給打敗了,因為新的總書記有權扣壓他的遺囑並把它給燒了!

下面我們具體看壹看列寧主義究竟在哪些方面修正、篡改了馬克思主義(這裏說的“馬克思主義”是指上壹章中的早期暴力馬克思主義);

(壹)提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不壹定發生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可以發生在很不發達的、落後的俄國;可以不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動、同時取得勝利,而是可以在壹國內取得勝利。從而從根本上篡改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主義革命的的前提和性質。

  關於這壹點,上面己經說過了。經過列寧這壹篡改,於是後來出現了如中國、北朝鮮、印支三國、古巴等-批更加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主義革命實際上己淪為落後國家造反奪權的野心家蒙騙人民的工具,無產階級專政則成了壹小撮野心家實行獨裁和恐怖統治的代名詞。馬克思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會起來辟謠,指斥包括前蘇聯在內的所有 “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冒牌貨!實際上,迄今為止,馬克思所說的那種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革命根本沒有犮生,所以地球上也沒有過馬克思所說的那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

(二)修正、歪曲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馬、恩所說的“無產階級”,是特指近代產業革命後的產業工人,並非是指壹般的手工業工人或“窮人”。產業工人的特點是自己沒有生產資料、完全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同時又具備大生產所必須的技能和組織紀律性,是直接與資本家對應的人群。在《共產黨宣言》中,馬恩特別說明他們所說的工人階級不包括農民、城關市民;宣言中把農民、市民和城市手工業者以及其他小私有者統稱為“中等階級”(或“中間階級”),說“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使歷史的車輪倒轉”(指其力圖保留小私有制,並努力成為資產階級——筆者)。《共產黨宣言》第三部分專門辟出壹小節批判“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就是針對此類人。而對於窮人中的流氓無產者,馬恩持更鄙夷的態度,說他們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部分”。

然而,列寧出於實際的造反奪權需要,擅自把“無產階級”的概念擴充為“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把無產階級專政說成是“工農兵蘇維埃專政”。在奪取政權的戰爭中,更是大力吸收流氓無產者參加“革命隊伍”。這就使這場“革命”的性質變得“模糊不清”。(在中國,因為產業工人更少,共產黨的奪權戰爭,是壹場完全的“農民戰爭”,在初期更是主要依靠“流氓無產者”(參見毛澤東的《井岡山的鬥爭》)。

其次,馬氏的“無產階級專政”是指整個階級的專政而不是-黨專政,更不是個人獨裁。列寧完全背棄了這-原則,把它變成自己個人的獨裁。又按照馬克思的解釋,這種專政是在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以後建立的壹種過渡形式,它的任務除了鎮壓敵人反抗、保護政權以外,壹個重要的、不同於其他政權的特殊使命是,要創造條件,逐步消滅階級、消滅國家,消滅它自己的統治。

可是,列寧在奪得政權後,因為俄國沒有多少“無產階級”,只得改提“無產階級和農民專政”。 後又攺為“無產階級和貧農專政”,或“工農民主專政”、“工兵農專政”等等。 雖然本質上都是共產黨壹黨專政,但已經遠離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內涵。

據學者考證,“專政”壹詞始出自古羅馬共和時期,本是羅馬共和國在遭遇戰爭時的壹種非常體制,即臨時中斷共和,授予軍事統帥以不受羅馬法限制的短期獨裁權力,戰爭結束後獨裁官即卸任交權於議會,而議會則許諾不追究其在獨裁期間的行為。馬克思采用這壹詞語表明,他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只是仿效“迪克推多”的壹種過渡措施,目的是在革命秩序尚未完全確立之前,為了不使革命半途而廢而采取的臨時性措施。

然而,列寧為了給自己專制獨裁制造理論根據,在《國家與革命》等著作裏,以國家尚不具備消亡的條件為由,提出在整個由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向高級階段(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無產階級專政不僅需要而且還要加強,實際上把專政永久化。又由於列寧在奪取政權過程中把所有其他革命政黨都消滅了,他的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就成了-黨(布爾什維克)專政。

壹黨專政剛剛鞏固,列寧就又著手實施黨內的領袖獨裁制。他從改變黨內選舉制度開始,將原來由下至上的民主選舉各級領導人,改變為由上而下的指派和委任制,黨內民主被廢除。然後,他利用原來的肅反組織“契卡”,作為對付黨內、外的異見分子和政敵的特務組織,“契卡”後來發展成為秘密政治警察格克勃,成為斯大林剪除異己、實行個人獨裁的的恐怖組織和斯氏個人的專政工具。

在國家學說方面,列寧主義也暴露了它的赤裸裸的極權主義本色,列寧公開宣稱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就是用於壓迫被統治階級的。這是赤裸裸對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契約性質”的踐踏和倒退,甚至連封建帝王的“奉天承運”、“代天牧民”都不如。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的“革命”目的,就是建立以他為首的少數政客對人民的極權統治,此外-切都是偽裝和欺騙。

杜撰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的理論,瘋狂向全球輸出共產主義革命。

早在1916年,列寧發表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壹文。列寧所稱的“最高階段”即“最後階段”,他斷定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成了“壟斷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帝國主義”,世界進入了“無產階段革命的前夜”。他號召全世界的無產階段立即行動起來,與帝國主義作鬥爭,將這個“垂死的”、“萬惡的”帝國主義送進墳墓。

列寧編造出“帝國主義”這壹“新概念、新理論”之後,隨即在莫斯科成立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專事向各國“輸出革命”, 統壹指揮各國共產黨的造反奪權活動。可是,它的擴張首先在歐洲碰壁,共產黨在德國、匈牙利等地的“起義”被鎮壓下去,在西班牙也最終失敗。現實使列寧及其繼承者認識到:暴力共產主義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市場。於是迅速轉變策略,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出了將貧窮落後的東方國家作為它擴張、滲透重點的決定,中國則成了首選。

後來的事實證明,列寧這壹戰略轉移是“正確的”、成功的,“共產主義革命”只有在貧困、落後、具有專制傳統的國家才有市場。而這壹事實也恰好證明了列寧式的“共產主義革命”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扶持壹小撮蘇共的走狗在貧窮落後、傳統統治者力量薄弱的地方變相復辟君主制,達到將蘇聯建成世界共產黨超級帝國的目的。

從理論上考察,列寧關於“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更是壹派胡言。如今-百年過去了,這個“腐朽的、垂死的、日落西山、奄奄壹息的帝國主義”( 毛澤東語)不僅沒有死去,反而比過去更好,更加生機勃勃,並成了無可爭議的世界主流。相反,列寧創立的布爾什維克黨及其“偉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自行解體、完蛋了。那些用武力拼湊起來的衛星國,殖民地也樹倒猢猻散,連同它們的主子壹起加入到“資本主義陣營”中去了。

“列寧主義”還用得著批駁嗎?!

(四)提出並實行了壹套與極權主義政治體制相適應的黨建理論,將共產黨改造成淩駕於國家權力之上的超級暴力、黑惡組織。

列寧的布爾什維黨(後改稱蘇聯共產黨)的母黨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原是帶有壹定民主色彩的政黨。布黨從其中分裂出來後,列寧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使其具有了與極權主義相適應的黑惡組織性質,如建立鐵的紀律,實際上能進不能出,活著進去,死著出來;領袖獨裁,高度集權,黨員必須無條件效忠黨的領袖;建立嚴密的全黨監控系統,實行特務統治。在奪得全國政權後,將黨組織淩駕於政府之上,實行以黨治國的“黨國體制”。共產黨壟斷全國的政治、経濟和意識形態,還變成為遍布全國各個角落、對全民實行監控的超級特務組織。這-切後來都被推廣到所有蘇式共產黨國家中去。

領袖專制獨裁不可避免地要引發黨內矛盾和鬥爭,於是,殘酷的“路線鬥爭”連綿不斷,內部清洗、屠殺成為蘇聯共產黨內的特殊“風景線”,並被所有共產黨囯家所仿效。

(五)創造了在落後國家中進行俄式社會主義革命的“兩階段理論”, 即首先打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招牌,借以欺騙民眾,籠絡人心,然後,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實行“工農民主專政”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為共產黨壹黨專政。

列寧的這壹策略非常成功,從此,壹些東方落後國家的共產黨信徒和流氓政客,均打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旗號,騙取本國人民的支持,待到奪權成功,立即変臉,宣布實行“工農民主專政”,接著又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這壹策略首先在中國運用成功,並被毛澤東加以發展,成為中共奪權成功的“三大法寶”之壹的“統戰”法寶。所以,列寧及其繼承者,實為超級的“政治詐騙集團”。

總而言之,列寧主義是比早期馬克思主義更加暴力、更惡劣的極權主義。

最後,探索壹下列寧主義的淵源。筆者認為,列寧主義除了發展了早期暴力馬克思主義的之外,還受到法國早期激進和冒險主義革命家布朗基的“布朗基主義”的影響,並與之結合。布朗基雖然出身於官僚家庭,但卻是個狂熱的暴力革命的鼓吹者和實幹家,曾多次組織領導過武裝起義。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未執行),壹生大半時間在牢獄度過。布朗基也贊同共產主義,但他褪去了馬克思主義那壹套煩瑣的、騙人的“哲學”外衣。他說得幹脆、直接,不加掩飾。他認為只要能奪得政權,不管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管社會處於何種階段,通過暴力專政,就能實現共產主義。他推崇“革命暴力”、推崇“專政”,不過他並不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 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這些都是騙人的幌子。他明確宣稱,革命和專政都是靠少數革命家去實現的事!妳看,除了沒有馬克思主義那套繁瑣騙人理論之外,其他與列寧主義如出壹轍。由於布朗基否認了馬克思主義那套“理論”, 所以被馬、恩及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嚴加攻擊,樹為“敵人”。其實兩者本是孿生兄弟。到了列寧,他在實際上與布朗基合流,但他學布朗基主義只做不說,主要是因為布氏說話太直白了。列寧還要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欺騙功能,因為馬克思主義中有壹些適合勞苦大眾口味的東西,對民眾更具欺騙性。

關於布朗基主義,恩格斯在晚年對其有壹段極中肯的評語,恩格斯指出:“由於布朗基把壹切革命想象成由少數革命家所實現的突然變革,自然也就產生了起義成功以後實行專政的必要性,當然,這種專政不是整個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的專政,而是那些現實了變革的少數人的專政,而這些人又事先服從於壹個或幾個人的專政。” 這與幾十年後列寧的“革命”多麽吻合。

不過,就個人品格來說,列寧以及其後的斯大林,毛澤東之流,卻遠遠不能與布朗基相提並論,布朗基直言直往,不打誑語,不騙人;他是壹個真誠的革命者,傳統的反叛者,而且似乎看不出他有當新帝王的思想,在他逝世的前壹年(1880年)還辦了壹份叫做《不要上帝,不要老爺》的報紙。

與壹心想當新沙皇,當當今秦始皇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之流相比,布朗基算得真正的革命家。


關於“十月革命”的真相及“斯大林主義”



隨著前蘇聯的瓦解,歷史擋案的解密,壹些長期以來被共產黨當局刻意隱瞞、歪曲的歷史亊件,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所謂“十月革命” 即其中之壹。



壹、所謂“十月革命”的真相

凡是在共產黨國家生活過、讀過書的人無不受到這樣的教育:是蘇聯共產黨發動“十月革命”武裝起義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而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毛澤東則說:十月革命壹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譽為“二十世紀世界歷史最偉大的事件”。

然而,根據解密的俄羅斯檔案,原來這也是壹場騙局。

真正的情況是,“十月革命”不是壹次推翻沙皇俄國帝制的武裝起義,沙皇政府已經在俄國各個革命黨派聯合行動的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了;所謂的“十月革命”實際上是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策劃的壹場對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的“軍事政變”,是列寧排除其他革命政黨、獨占革命成果的壹次陰謀亊件。

1917年的二月革命是-次各個革命政黨的聯合行動,沙皇尼古拉二世沒有采取鎮壓措施,而是主動退位,成就了這壹結束帝制的偉大革命。所以這位沙皇被稱為“赤誠的愛國者”。沙皇退位後由國家杜馬(議會)選舉出了-個委員會執行過渡政府的職能,以便籌備召開制憲會議,選舉正式政府。這個委員會就是史稱的臨時政府。所以,臨時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籌備召開全俄各黨各派都參加的立憲會議。在當時,社會主義政黨在俄國各政黨中占絕對優勢,而俄國社會革命黨則是其中的老大,它主張實行立憲民主制的社會主義。經過初步磋商,各黨各派大致同意這壹主張。如果這壹進程不被破壞,革命後的俄國無疑將是-個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二月革命時列寧尚在瑞士,他得知成立臨時政府後立即指示他國內的布爾什維克黨羽不要支持它,同時要立即組織工人赤衛隊,準備武力推翻臨時政府,奪取政權。

臨時政府接管政權後,俄國繼續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壹方對德國的戰爭,同時,采取措施進行了-些民主改革,如放開了黨禁,釋放政治犯等。但制憲會議的籌備工作卻進展緩慢,各黨派對臨時政府的工作都不太滿意。臨時政府改換了五屆,但立憲會議仍未能舉行。

列寧於4月從瑞士回到當時的俄國首都彼得格勒,他回國的主要目的就是策動推翻臨時政府。當年7月,列寧制造了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七月事變”, 但以失敗告終。臨時政府公布了列寧叛國投敵(德國)的大批證據,被作為“俄奸”通輯。列寧無法在國內立足,再次逃亡國外。此後列寧主要在國外從事籌集政變所需資金、武器的活動,準備武力奪權。

由於其他革命黨派對臨時政府的工作也不滿意,布爾什維克黨與其他了幾個政黨策劃推翻臨時政府,但是指揮這次行動的並不是布爾什維克的中央委員會,而是由各黨派組成的彼得格勒蘇維埃下屬的軍事革命委員會,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及其軍事委員會裏,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占最大比例,布爾什維克只占少數。

俄歷10月25日,即公歷11月7日晚,軍事委員會發動了對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的突然襲擊。此時臨時政府的軍隊在前線與德軍作戰,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也不在彼得格勒。臨時政府本來就不是鞏固的政權組織,它的成員也沒有繼續執政的意願,也想就此把政權交還給各個革命黨派,因此進攻冬宮幾乎沒有受到抵抗。守衛冬宮的是彼得格勒士官學校的學生,士官生們並沒有進行抵抗,因為他們也願意臨時政府下臺,以便盡快召開立憲會議,建立正式的國家政權。實際守衛冬宮的只有壹支幾十人的婦女,但她們也無心、無力抵抗。攻擊冬宮的工人赤衛隊、紅水兵也是軍事委員會臨時召集的烏合之眾,但冬宮衛隊隊長主動打開了宮門,他們便壹擁而入,大批看熱鬧的市民、流民跟在赤衛隊、紅水兵後面也蜂湧進入冬宮,形同壹場鬧劇。所以,隨後“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 在當晚發表的“公告”中稱:“攻占冬宮之夜”“未流壹滴血就取得了勝利”。

列寧是在事發之後才趕回來的,他事後也說:“在俄國奪取政權輕而易舉,就像取壹根羽毛-樣。”

輕易就取得了推翻臨時政府的勝利,當晚,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將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以便由立憲會議決定俄國的未來。

然而,列寧卻在緊張策劃獨占革命成果的陰謀。為了麻痹其他黨派,他表面上仍然表示支持召開立憲會議。但實際上則釆取步驟,將其他革命黨派排除在權力機構之外,不久,臨時權力機構彼得格勒蘇維埃,換成布爾什維克的人馬,繼而又強行撤銷了蘇維挨下屬的軍事革命委員會,然後宣布:“壹切權力歸蘇維埃”。實際上壹切權力被轉移到布尓什維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手中。

下壹步,列寧的如意算盤是:由他的布爾什維克黨主持進行立憲會議代表的選舉,如果他的布黨能夠獲得立憲會議的多數,便可“和平地”實現布爾什維克-黨專政;否則,便取消立憲會議,以武力實行政變,奪取政權。

立憲會議代表的選舉在順利進行中,幾千萬選民參加了選舉。列寧以為,由他的布爾什維克黨主持的這次立憲會議代表選舉,布黨肯定會獲得多數,屆時就可以按他的意願行事了。但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選舉委員會公布的結果是:全部707個議席中,布爾什維克只得175席,占24.7%,它的主要對手社會革命黨獲得410席,占57.99%,另外,孟什維克獲16席,立憲民主黨17席,各個民族政黨獲86席,其余分屬各個小團體。

列寧黨的慘敗,反映了俄羅斯各族人民和各派政治力量對暴力社會主義的唾棄,對建立民主憲政國家的壹致認同。這時,列寧唯壹能做的是阻止立憲會議的召開,他召回了布黨制憲會議的代表。但他未能阻止召開制憲會議,他轉而不得不同意如有400名代表到會就可開會。結果到了410名代表,只好讓會議如期舉行。

這時列寧己決定使出他的最後招數:以武力武力驅散制憲會議。他事先在會議召開地塔夫利達宮附近埋伏了1000名水兵,還事先擬好了“解散立憲會議”的法令,只等會議開始便立刻采取行動。

1918年1月5日,立憲會議開幕。列寧在會上立即發表“解散立憲會議“的講話。隨後便召來大批武裝士兵,強行驅趕與會代表。但大部分代表不肯就範,他們硬頂軟磨,直到到次日淩晨才被全部驅走。列寧這壹野蠻行徑引發了全城工人、學生、市民的強烈抗議和示威遊行。老羞成怒的列寧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全城戒嚴,對示威遊行者實行武力鎮壓。頓時,示威者倒在血泊之中,血腥恐怖籠罩全城。俄羅斯的民主社會主義革命就這樣被扼殺、葬送了。壹個比沙皇專制十倍、殘暴百倍的政權上臺了。

由此可見,所謂“世界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並不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產物,而是1918年1月5日布爾什維克發動武裝政變的產物。

這裏必須補充的是,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什麽能擁有武力優勢,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呢?除了布黨歷來重視武裝鬥爭之外,主要是列寧靠出賣俄羅斯國家利益向其交戰敵國德國交換得來。列寧長期在國外流亡,第壹次世界大戰初起,列寧便認定亂中奪權的時機已到,他向各交戰國的共產黨發出指令,要求他們加緊武裝起義和搗亂,以便促使本國政府戰敗,趁亂奪取政權。但是這壹“賣國” 號召, 受到其他國家共產黨的抵制。列寧只好在俄國身體力行,他不惜與正在與俄國交戰的敵國德國政府勾結,許以在俄國制造內亂,迫使沙皇政府退出戰爭,並促使其垮臺,由布爾什維克黨亂中奪權,掌權後,與德國締結和約,並向德國割地賠款。以此換取德國對他援助足夠的金錢,購買武器彈藥,建立武裝,作為在國內發動暴亂奪權的資本。德皇威廉二世親自批準了這壹交易,向列寧提供5000萬金馬克(約合900噸黃金)的援助。這就是布爾什維克造反起家的主要資本。列寧靠了這筆資本,組織起了強大的雇傭軍,終於奪取了俄國政權。

在這場可恥的交易中,列寧充當了德國間諜。俄國臨時政府偵察到了列寧的叛國活動,在列寧組織“七月事變”失敗後,臨時政府便在報紙上公開了列寧的叛國罪證,以“德國間諜”的罪名通緝捉拿列寧。同時,列寧還與敵囯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爾其等國也進行了類似的骯臟交易。

列寧的“革命”成功了,德國政府便立即要求列寧兌現承諾。雙方開展了談判。德國要求俄國割讓15萬平方公裏國土,外加30億盧布“償還”德國。不料這壹要求遭到了俄共(布)中央領導層的反對,眼看列寧無法兌現承諾,德國政府惱羞成怒,向列寧發出最後通牒:限令俄方48小時內答復,否則下令向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發動軍亊進攻。雙方開戰了……最後,為了保住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列寧以辭職、退黨相威脅,終於迫使俄共(布)中央勉強同意與對方妥脅。可是,這時德國將賠償的價碼提高到了60億盧布,割讓的面積也要進壹步擴大。列寧無可選擇,只好全部滿足對方的條件。於是於1918年3月蘇德邊境的俄方小鎮布列斯特,蘇俄與德國及其盟友簽訂了蘇俄退出戰爭,向德國割地百萬平方公裏,賠款60億盧布的條約,即“布列斯特和約”。實即-個最大的賣國條約。

不過幸運的是,9個月以後,德國及其協約國盟友在壹戰中戰敗投降。蘇俄趁機廢除了這個條約,收回了大部分割讓的國土,但其賣國行徑已經鐫刻在俄國的歷史之上。

以上就是“十月革命” 的歷史真相,也是列寧這個俄國和全世界共產主義革命的“偉大領袖、偉大導師”的真面目。

列寧用武力扼殺了俄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革命以後,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譴責,引發風起雲擁的叛亂。即使如原來同情列寧和布黨的著名作家高爾基,也忍不住淚水在當天憤怒地寫下了《壹月九日和壹月五日》壹文,將這壹天比之1905年1月9日沙皇政府在彼得格勒對革命者的那場屠殺,高氏發出絕望的吶喊:

“列寧黨用他的來福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分子為之奮鬥的夢想!”

為了掩蓋1918年1月5日武力政變的事實,並證明自己的政權是靠流血從沙皇手中得來的,列寧和斯大林等在其後大肆編造“十月革命”的神話和謊言,說冬宮當時有二千余名士兵駐守,攻占冬宮之夜“是流血之夜”,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打響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號角”,等等。並命令偽造了大量文學、影視作品,向人們灌輸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十月革命”武裝起義開創了社會主義新紀元。而對自己通過軍亊政變奪取各個革命政黨共同的革命成果、扼殺立憲會議於血泊中的罪行則嚴密封鎖,用謊言強行代替了真實的歷史。

列寧及其布黨1月5日政變奪權成功後,全國各地隨即爆發了廣泛的示威遊行和起義、暴動,均遭到血腥鎮壓。但是鎮壓並不能平息反抗的烈火,接著便演變成全國性內戰,並引來了國際幹涉。這就是後來蘇共宣傳的外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革命的武裝幹涉,“企圖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的由來。

由於蘇共取得了最終勝利,這壹期間的歷史真相被長久歪曲、隱瞞、篡改,掩沒。為了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下面摘引幾則俄羅斯的解密擋案,聽聽當時民眾對布爾什維克的聲音,以窺見當時俄國之真實情況。

下面是壹支農民起義軍對奉命前來鎮莊的紅軍發出的文告:

“……難道說妳們的父輩、兄弟和家人不是和起義農民生活得壹樣,不是在忍受共產黨和蘇維埃的壓迫嗎? 請看哪裏有言論、出版、結社、集會、信仰的自由和人身的不可侵犯?所有這壹切都被蘇維埃毀滅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和妳們都隨處可見的隨意逮捕、平白無故的槍決、搶劫和放火。幾乎在紅軍占據的每壹個村莊,在妳們的眼皮底下都有強奸婦女的事情發生。而妳們,應征的士兵以不可原諒的無動於衷面對野獸般的共產黨人所施行的可怕暴行。人民遊擊軍向們最後壹次以至永遠號召:離開紅軍,帶上妳們手中的槍回家吧,建立遊擊隊,掙脫共產黨人的桎梏。”(見《炎黃春秋》2012年第6期第87頁署名左鳳榮的文章。)

下面是壹個喀瑯施塔得-位市民寫給親戚的信:“我們喀瑯施塔得和彼得格勒的新聞就是天天發生暴動,因為市民每人每天只能分得半俄磅面包,根本吃不飽,可又不能用錢買,警察到處攆人,不讓隨便做買賣;市民殺死了4個警察,現在暴動鬧得天昏地暗,不知以後會怎麽樣。水兵也在鬧暴動。人們都希望允許自由貿易,看樣子春天就要爆發壹場反對共產黨的戰爭,因為這裏所有水兵和紅軍戰士都不想要公社,他們高喊:‘打倒公社,讓我們自由生活。”(同上第88頁)

-個紅軍司令部電工梅利曼發表退黨聲明:“我目睹了以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共產黨制造的反對工人和農民的流血亊件,認為留在這個黨的隊伍裏是壹種恥辱,因此聲明退出共產黨並請同誌們吸收我加入我同樣會為之效力的我們自已的大家庭。”(同上第89——90頁)

-個女教師瑪麗婭·尼古拉耶夫娜·沙捷利的退黨聲明:“我被共產主義學說及其‘壹切為了人民’ 這句口號的聖潔和美好而深深感染,於1920年2月成為俄共預備黨員,然而就在有人對和平居民、對我深愛著的喀瑯施塔得的近六七千個孩子打響第壹槍的那壹刻,我想到我可能被當作那些濫殺無辜者的同謀,因此我從打響第壹槍的時候起,便不再認為自己是俄共預備黨員了。”(同上第91頁)

-個機械工希舍洛娃的退黨聲明:“我請求不要把我視為俄共黨員,因為我打心眼裏覺得共產黨員就是壹幫暴徒。他們就象兇殘的野獸那樣不肯放過自己的獵物,恨不得吸幹人民的鮮血。”(同上第92頁)

但是人民的反抗仍然被殘暴地鎮莊下去了。這期間,列寧還背信棄義,下令將當年主動退位、讓出政權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壹家,包括傭人、廚子全部殺個精光。

由以上所述,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第壹、壹切靠暴力、陰謀、欺騙手段上臺的獨裁政權,都要篡改歷史,偽造歷史。斯大林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即是此意。所以,所有極權主義政權宣傳的歷史都是虛假的,偽造的。暴力恐怖和謊言愚民是-切極權政權不可或缺的兩翼。

第二、壹切極權政權都不可避免地有它的骯臟歷史,和不能見諸陽光的真相,因為它只能靠這些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血腥、卑劣手段奪取政權並鞏固政權。

第三、俄國人民,以及後來不斷被列寧、斯大林征服的其他“加盟共和國”的人民,決不是主動選擇了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而是在暴力脅迫下無可奈何的順從。

第四、在壹定時期,壹定情況下,暴力確實可以左右壹切、改變壹切,這就是社會實現,也是人類的悲劇。列寧就是靠著優勢的武力,靠著被愚弄和被脅迫的民眾充當他的炮灰和工具,將俄國各民主革命政黨和民眾的反抗殘酷地鎮壓下去了,建立並維持了他的赤色帝國長達七十四年之久。

但是,如果從人類總的歷史發展趨向來看,向著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方向邁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阻擋的潮流。七十四年後,蘇聯這個龐大的、曾經不可壹世的赤色帝國終於土崩瓦解就是最好的證明。

斯大林是繼列寧之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另壹位魔王級人物,但他本人並沒有刻意建立什麽“主義”, 是後人和他的政敵幫他總結出了壹個“斯大林主義”。

“斯大林主義”作為壹種“主義”,他自己以及蘇共從來都沒有承認過,只是強調斯大林是繼承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偉大領袖。這當然主要是為了維護斯氏的馬列主義“正宗”傳人的形象。不過從理論角度來說,他也確實談不上什麽“主義”,就如首先提出“斯大林主義”這壹概念的托洛茨基所說的那樣,斯氏在理論上確實談不上有什麽建樹、更無體系,“斯大林主義”不過是壹套極權的官僚制度、警察制度、以及經濟、社會制度的大雜燴而已。但是,作為列寧的繼承者和長期統治蘇聯及其“社會主義陣營”的大獨裁者,他總還是有壹些自己特色的東西的。據後來他的政敵鐵托的概括:“斯大林主義” 在政治上是官僚集權主義和暴力專政,經濟上是國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意識形態上是教條主義和專制統治,國際關系上是大國沙文主義,“老子黨”主義。這雖不全面,但大概不錯。壹句話,斯大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列寧主義,是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創建者、統治者。

雖然斯大林主義在本質上與列寧主義沒有什麽區別,但他在實踐方面也確實發展了列寧主義。它的主要“貢獻”有:

通過殘忍、醜惡、卑鄙的黨內鬥爭,完成了由蘇共黨內高層集體專政到斯氏個人獨裁的轉變。其中最突出的是上世紀30年代斯氏發動的內部大清洗的肅反運動,其高潮是斯氏壹手導演的“莫斯科大審判”。

  列寧去世後,蘇共領導集團面臨著新的權力洗牌。斯大林以其超強的狠毒和狡詐,運用極其殘忍、卑鄙的手段,清除了所有政敵,建立了較列寧更為專制、更為殘暴的個人獨裁統治。斯大林的主要政敵、最終死於斯氏之手的托洛茨基(這裏順便說明,托氏本身也是個極左派,他與斯氏之爭,完全是狗咬狗的內部權力之爭),曾指責斯大林實行的是法西斯主義。筆者以為,這真是太貶低斯氏了,照實說,不管是希特勒、墨索裏尼或其他法西斯頭子,他們都沒有資格與斯大林相提並論。舉個淺顯的例子,希氏執政之初,由其密友,納粹“二把手”戈林親自導演了壹出“國會縱火案”,目的是嫁禍給當時的保加利亞共產黨頭頭、共產國際西歐局的領導人季米特洛夫,將季氏當作“縱火犯”懲辦。於是準備了半年多,由帝國法院在萊比錫搞了場公開大審判。但結果卻壹敗塗地,季氏趁法庭辯護之機大肆攻擊納粹當局,宣揚共產主義。最後季氏被無罪釋放,還被引渡去蘇聯。希特勒當局可謂偷雞不著蝕把米,顏面盡失。

妳看法西斯頭子多麽笨拙!多麽無能!這麽壹件“小事” 都辦砸了,毫無疑問,如果這件事放在斯大林手裏,恐怕100個季米特洛夫都要乖乖認罪,自願作刀下鬼了。

果不其然,德國的國會縱火案剛剛過去不久,斯大林就在莫斯科上演了幾場“國際大審判”,被審判的都是馳名世界的前蘇共領導人,列寧的“親密戰友”、蘇聯的“建國元勛”,如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等。這些人都被控犯下了驚人的大罪,如叛國、謀殺斯大林、充當外國間諜、破壞蘇聯工業和國防……等等,其中任何壹項指控都足以判處死刑。可這些曾經多次上過沙皇俄國的法庭,對法律壹清二楚的老革命、理論家、雄辯家卻無壹人為自己作無罪或輕罪辯護,相反,他們都當場痛徹地懺悔自己、辱罵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並對偉大英明的斯大林贊不絕口,懇切要求處死自己,以贖罪於萬壹……。乍壹看,這些人仿佛在演戲、背臺詞。但這壹切是真的,他們由衷地願意赴死,願意以死謝罪,而且他們真的都被處決了……

幾十年後人們才知道加給這些人的罪名全是假的,他們自己招供的罪狀也全是自己“編造”出來的。可事情就是這樣奇妙,這些人寧願背著這些莫須有的黑鍋去做冤死鬼,而且還對加害他們的人大唱贊歌。可這就是斯大林!這就叫“手段”,叫“能耐”!其實說穿了,斯氏的手段也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他只是做到兩點就行了:壹是折磨得這些人但求速死(後來這些犯人出庭都經過整容、休養、以還其“人樣”);二是以其本人認罪赴死換取其子女家屬的生存,否則斬盡殺絕。試想“犯人”們該怎樣選擇呢?受盡酷刑折磨,對他們來說,“死”其實是最奢侈的要求了(這壹點,也許只有在在中國的文革中被處死的人可解其中奧妙)。總之,斯大林輕易地就演出了那場完美的大戲,戰果輝惶,據後來披露,大肅反之前的1934年,參加蘇共十七大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人被捕,絕大多數被處決或死於獄中;十七大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有98人被槍斃。從1935年至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的六年半中,全蘇聯在肅反中約有2000萬人受到各種迫害,其中700萬人被處死,在被處決者之中,有2萬名是肅反運動執行者的秘密特工,是遭“滅口”的壹群

所以,相對斯大林而言,希特勒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中的“小巫”了。

看來,只有後來居上的毛澤東堪與斯氏比肩了。

(二)經濟上高度集中統壹的計劃體制和優先發展軍事工業的戰略,使蘇聯成為“短缺經濟”的始作俑者。

在經濟政策上,斯大林甚至比他的老師列寧更“左”。當年列寧曾被迫實行過退卻性的“新經濟政策”(這類似中國1961年後劉少奇等人收拾大躍進殘局而采取的“放寬農村經濟政策”)。渡過難關後,斯氏便全面恢復了單壹的國有和集體農莊經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斯氏將全國最精銳的人、財、物集中用於發展軍事工業和強化軍隊,農業和輕工業等人民生活必須品的投入被壹再壓縮,迫使全國人民、特別是農民過著勒緊褲帶的日子。不久形成了全民性生活必須品全面短缺、限量供應的現象,這種現象後被稱作“短缺經濟”,成為壹切蘇式“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特點。斯大林理所當然為其始作俑者。

1929—1933年,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世界性的以產品過剩為特征的經濟危機,樣樣都短缺的蘇聯當然不存在這種危機。於是,斯氏開動全部宣傳機器,在全球制造“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的神話。還制造了很多反映蘇聯人民“幸福生活” 的影視文學作品,向世界宣揚蘇聯人民的幸福生活。實際上,單是在“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就有七十萬農民因為反抗被屠殺或死於流放地。自然,這壹切都是蘇聯倒臺後才被揭露的。

與此同時,斯大林建立並強化了等級特權制度,在統治集團內部實行“按權分配”,統治階層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成為新的貴族。

斯大林所作所為,後來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共產黨國家全面仿效。

(三)窮兵黷武,向全球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大力擴張殖民地和衛星國。

向全球推廣“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公開提出的口號。因此共產黨政權天生具有侵略、擴張性。列寧按照這壹原則,在1919年初立國未穩之際就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成為蘇聯向外擴張的前線指揮部。接著進軍蒙古,將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使之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和殖民地。最後,讓最初只有三個“加盟共和國”的蘇聯的最終擴展至16個。還在全球各地物色代理人,建立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勞動黨、工人黨),在世界各地布下了“革命的種子”。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又因禍得“福”,在盟國主要是美國的支援下(蘇聯因此欠下美國三百億美元的債,戰後只歸還給美國3億美元),蘇軍在反擊德軍的過程中,將東歐八個國家收入自己的囊中,成為自己的“屬國”兼殖民地。還在東亞扶植、幫助中國、北朝鮮以及印度支那共產黨奪得了政權,大大增強了共產黨世界的實力,湊成了龐大的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隨後,斯大林以“社會主義陣營”首領的身份開展了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爭霸戰,將全世界拖進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歲月。

(四)將“專政”擴展到文化、教育、學術和思想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密不透風的思想控制和意識形態壟斷,開“全面專政”之先河。

在列寧掌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對全社會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嚴格監控。1918年普列漢諾夫就指責:“布爾什維克不能給人民以民主和自由,他們在半年的時間裏查封的報紙雜誌,比沙皇在整個羅曼諾夫王朝時代查封的還要多。”面對指責,列寧在1920年12月10日接見西班牙工人代表時對此答復說:“我們從來都不講自由,只講無產階級專政!”

斯大林接班以後,出於鞏固其獨裁統治的需要,加強了對言論、思想的控制。他第壹個“改造”的對象就是史學界,按照“黨性原則”重塑歷史,要求史學要“圓滿地解釋黨和政府的歷史性決議”,即完全為政治服務。開了篡改、歪曲歷史之先河

在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史學界的問題以後,斯大林以同樣的方法,將矛頭轉向新聞出版和文藝界,明確提出新聞和人文科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為黨和政府歌功頌德的“宣傳功能”。為此,他對所有人文科學界進行了整頓,大肆焚燒那些被認為是“毒害和腐蝕人民靈魂的‘反動圖書’”。斷絕這些領域所有的專家學者與外國的聯系,使他們完全生活在無產階級政治的“真空罩” 之下。

與此同時,大批知識分子被從自己的專業崗位調離,對有不滿和反抗者則實施逮捕、判刑、流放。

綜觀上述,斯大林主義雖然在理論上沒有什麽建樹,但他對列寧主義確實所有發展、完善,使之更加惡劣、殘暴。所以從總的方面看,說斯大林繼承並發展了列寧主義是符合實際的。斯氏的另壹開創性“貢獻”,是領導“社會主義陣營”,與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開展長期針鋒相對的鬥爭,向全世界宣揚、傳播、滲透、推廣列寧式的共產主義、

我們在論述斯大林主義時,總覺得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因是這壹切全都被毛澤東搬到中國來了。當然,毛還有更多創造發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6 14: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