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78|回复: 0

轉載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基本特征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68

回帖

166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68
发表于 2021-8-20 09: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吳大江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均不能成立。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能成立

  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問題上顛倒了因果關系。

  意識是人的反應機能,是人生命的高級部分,是基於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發展而來的,是不能離開人體的。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實質上是人的生命反應機能系統與外界事物的關系。社會意識是指包括以往歷史過程中的人們意識的總和。人類意識所反應的對象有兩個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自然存在是指不依賴並且是先於人類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太陽、地球、月亮、野生植物和動物、萬有引力,磁力場等等都是自然存在。人類是自然存在中生物進化的產物。人類的反應機能意識是被自然界生物的趨利避害本性決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規律始終制約著人類意識中的需要,因此自然存在是先於、決定並且始終是制約人類反應機能意識的存在。社會存在與自然存在不同,它是指人類社會特有的事物存在,如房屋、汽車、公路、工廠、學校、軍隊、法院、監獄、國家、民族、法律、制度、政治、經濟、戰爭、勞動、生產力等等都是屬於社會存在的範疇的。社會存在歸根到底是人活動的形態和產物,如學習、勞動……是人活動的形態,如學校、工廠……是人活動的產物。人的活動是在意識支配下進行的,是意識的能動,因此不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即人與外界事物的關系。如同人類從自然存在這座大山中演化出來後,繼續在爬自然存在這座大山;在這個過程中,壹個個人,壹代代人基於自己的需要,在前人知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階梯臺階上,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通過吸取前人的知識和在自己探索的知識下不斷挖新的階梯臺階(這個階梯就是社會存在),隨著這個過程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歷史也就不斷的向前發展了。這個歷史過程如果從社會物質生活的角度劃分,可以劃分為采集狩獵時代、農業畜牧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如果從社會的政治生活的角度劃分,可以劃分為特權專制權治時代、半特權專制權治時代和平等民主法治時代。從這個過程的總體上看,顯而易見,所有的階梯臺階歸根到底都是由人們的需要和知識即社會意識決定的(需要和知識屬於意識的範疇)。從這個過程的某壹個片段來看,如壹個生活在農業畜牧業時代的人,受社會存在的制約,絕不可能有關於電話的意識,這是不是壹種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呢?不是!首先,這個人所處的社會存在只能決定這個人的知識水平層次,並不能決定這個人意識的主體即基於自己的需要,通過學習認識獲得知識並在知識的基礎上對外界事物進行反應;其次,這個人所處的社會存在歸根到底是先人和他人意識能動的產物;第三,正如白馬是馬,但不能等同馬的道理壹樣,個人的意識是屬於社會意識,但不能等同社會意識,因此這種情況是不能推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命題是不能成立的。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不能成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社會存在中的事物,都是由社會意識中的需要和知識決定的,因此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最終的決定關系;即使不從最終的決定因素而從客觀表象的角度講,生產力也不能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指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生產力所起的作用是改善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由此可見,生產力水平只能決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改造自然界過程中結成的組織關系和分配關系,人們在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之所以結成的組織關系的目的是為了進行生產,由此可見,生產關系所起的作用是更好的進行生產。人們組建的生產關系是否符合自然律,是否能調動人們驚的積極性直接決定著生產效率的高低即生產力的高低,因此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具體關系是這樣的:當我們的祖先認識到相互之間進行合作,更能夠保障自己的安全和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時,於是就結成壹定的關系即生產關系(A),這壹關系就導出了生產力(A1);隨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認識不斷的深入即知識的不斷增長,於是就感到原有的生產關系(A)導致出的生產力(A1)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了,於是就重新組合了生產關系(B),生產關系(B)導致出了生產力(B1);隨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認識不斷的深入即知識的不斷增長,於是就感到原有的生產關系(C),生產關系(C)導致出了(C1)----------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背後起決定作用是人的需要和知識,但從客觀的順序看,是生產關系(A)(B)(C)(D)在先,生產力(A1)(B1))(C1)(D1)在後,因而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不能成立,更不是規律。如中國大陸和臺灣,南韓和北韓,前東德和前西德在相同的生產力下,產生出不同的生產關系就是明證。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能成立

  要想弄清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弄清其概念的內涵。

  所謂的上層建築就是指:政治、法律、藝術、哲學等觀點及由這些觀產生出來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所謂的經濟基礎就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活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三個方面。

  這種經濟基礎能決定上層建築嗎?不能,明顯的顛倒因果關系!

  不言而喻,壹個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上層建築)包含並決定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即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例如壹個國家的憲法(上層建築)決定著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是顯而易見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明顯的顛倒因果關系。

  從概念上講,政治法律制度(上層建築)包含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經濟基礎)是母概念。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經濟基礎)是子概念。子概念決定母概念,這不是荒唐的嗎?從邏輯上講,這裏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

  事實上,所謂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指客觀的部分即政治上層建築如政府、法院、法律制度等等)都是社會存在,都是由社會意識中的需要和知識決定的。

  二、其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不能成立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講中總結馬克思壹生的貢獻時說道:“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余價值的發現,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壹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可見,剩余價值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剩余價值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因此要談剩余價值,就必須首先談談勞動價值。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壹源泉,商品價值的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勞動量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量是衡量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唯壹尺度,商品的交換是基於生產商品的勞動量進行的。

  馬克思對“價值”這個概念的定義明顯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導致了他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不能成立。

  什麽是價值?從廣義的角度講,價值就是人的需要,凡是人們需要的東西就是價值,價值的由人的需要導致產生出來的。從狹義的角度講即從商品價值的角度講,價值是衡量人們需求程度的標尺,是衡量人們對商品需求(市場需求)滿足程度的標尺,是由市場的供求程度決定的,如壹種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其價值就高,供大於求其價值就低,沒有需求就沒有價值。可見,商品價值的量是由人們需求(市場需求)的量決定的,與勞動的量無關。

  價值就是人的需要。需要才是價值的唯壹源泉。勞動的本身由於不是人需要,因此勞動的本身並不是價值。勞動不過是人們實現需要(價值)的壹個手段。手段不能等同需要這個目的,因此勞動的本身並不是價值,只能實現價值。勞動離開了人們的需求,就毫無價值,例如壹個人從村東頭拉壹車磚到村西頭,再將這車磚從村西頭拉到村東頭,如此反復的勞動就沒有絲毫的價值;再如壹個人生產了壹堆廢品,他的勞動就沒有絲毫的價值。勞動的本身並沒有價值。勞動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產品有價值,是產品的價值附帶賦予了勞動具有價值。資本家的經營決策決定著產品是否適應市場的需求,如果所決策的產品供不應求其價值就高,反之就低甚至壹文不值。這就是說資本家的經營決策決定著產品是否有價值及價值的高低,這也就間接決定了工人的勞動是否有價值及價值的高低,因此工人的勞動價值是由企業家(資本家)決策出來的。

  弄清了勞動本身沒有價值這點後,剩余價值之說就自然無法成立了。

  什麽是剩余價值呢?打個譬如說吧,除去原材料消耗機器磨損等成本的費用外,壹個工人壹天創造出價值十元錢的財富,資本家只給工人五元錢作為工資,剩下的五元自己拿去了,被資本家拿去的那五元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剩余價值(利潤))。

  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是資本家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剝削工人的產物,是造成社會貧富不均的根源,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是建立在資本家追求利潤的基礎上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愈發達,社會財富積累的愈多,工人階級的隊伍就愈龐大,生活的處境就愈悲慘;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發展,當到了壹定的階段時,就會形成壹種壹方面社會的財富非常的豐富並有著高度的積累,另壹方面廣大勞動者的生活卻落入貧困到無法生活的地步,這時的生產就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桎梏,就必然會導致廣大無產階級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掀起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

  然而,剩余價值並不是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的那樣,是剝削的產物和貧困的根源。首先資本家籌集並經營資本,組織生產,對產品的走向進行決策,承擔風險,比起工人的直接勞動來說,顯然是壹種更為高級的勞動,所以他們獲得利潤高報酬是合理的,是符合機會平等的按勞取酬原則的。其次,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起到擴大再生產的積累資金作用,起到了提高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作用,是人類社會走向物質文明的必須。舉個例子來說吧,十九世紀時期,壹個工人憑強壯的體力和長時間的勞動,除去原材料消耗和機器的磨損等成本外,壹天創造出價值十元錢的財富,自己只能拿到五元錢作為工資,另外的五元作為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拿去了,但被資本家拿去的部份並不會被資本家全部用於生活消費,用於資本家生活消費的部份只是極少的部份,絕大的部份是被資本家用來擴大再生產和開發科學技術的,擴大再生產和開發科學技術的結果是使更多的人就業和勞動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隨著這種狀況的發展,今天的工人無需強壯的體力和長時間的勞動,壹天可以輕而易舉地創造價值壹百元的財富並且能拿到五十元的工資,那麽請問:過去壹個工人憑強壯的體力和長時間的勞動壹天只能拿到五元的工資,而今天壹個工人無需強壯的體力和長時間的勞動壹天就能拿到五十元錢的工資,這多出來的四十五元是怎麽來的,難道不是剩余價值的功勞嗎?

  有人會質問:“那些不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勞動,僅僅依靠股本拿利息而生活的資本家難道不是進行剝削嗎”?不是!資本在生產領域中是能夠產生價值和增值作用的。例如壹個工人沒有資本,無法購買機器設備,憑手工壹天只能生產壹雙皮鞋,但如果有資本介入能夠購買機器設備,那麽他壹天就能生產兩雙皮鞋,這多來的壹雙皮鞋的價值就是資本增值出來的。我們據此可以得出人們騰出資金投資於生產獲得利潤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股民獲取股息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這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須。假如投入生產的資金對自己沒有利益(利潤),加之資金投入生產還具有風險,那麽人們出於利己的本性就不會將資金投入生產,而是用於生活消費,這樣的話經濟的發展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就無從談起了。

  馬克思主義在勞動價值和剩余價值上,顯然是站在壹種片面、極端的偏見立場看問題的。他看不到資本家的經營管理是壹種更為高級的勞動,看不到資本也能產生價值,看不到價值的源泉是人的需要,從而使他的所謂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成了壹種偏見,在現實的經濟學中毫無用處。

  三、階級鬥爭理論是在以偏概全的基礎上捏造出來的

  馬克思說:“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鬥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已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我的新貢獻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壹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壹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2-333頁)馬克思在《壹八四八年至壹八五O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壹書中,更具體地說,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壹切階級差別,達到悄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壹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壹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壹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階級鬥爭的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馬克思學說中的脊梁骨。然而,這個理論在以偏概全的基礎上捏造出來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下面,讓我們對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做壹個剖析。

  1、什麽是階級以及階級是如何產生的

  馬克思認為:“階級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壹卷第242),人類社會的階級不是壹開始就有的,“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壹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2頁);在原始社會的初期,由於生產力水平十分的低下,人們勞動的產品十分的有限,只能夠維持人們生存的需要,如果不實行平均分配,就會有壹部份人被餓死,這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就不可能繁衍生存下來到今天;當時人們主要使用石器工具,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的勞動才能生存下去;共同的勞動決定了生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決定了勞動的產品也歸全體社會成員所共有,這就決定了當時的社會形態是生產資料歸公共所有,勞動產品平均分配,沒有私有制,沒有剝削和階級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到了原始社會後期,隨著剩余產品,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社會生產力有所發展,人類才分裂為利益根本對立的不同社會集團;其中,富人成為占有社會生產資料的奴隸主,窮人即貧困者和戰俘淪為奴隸;從此,人類便進入了階級社會。

  馬克思認為“階級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沒有錯。階級是指社會分工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地位不同,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和所做出的貢獻不同以及分配上的不同。階級可以從政治領域劃分,如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也可以從經濟領域劃分,如富人階級,窮人階級,有產階級,無產階級等。其實只要社會存在分工和分配,就必然會造成階級的存在:實行按勞分配會產生貧富不等的階級,實行平等分配則會產生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剝削階級。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壹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馬克思的這個說法就違背事實的真相,站不住腳了。階級的存在是由分工產生的,與生產力的水平和生產發展無關。只要有社會的組織存在,就必然有分工的存在,因為社會組織的作用在於活動有序化,而這必須通過分工來進行。只要分工存在,就必然導致階級的存在。過群居(社會)生活的動物社會就存在著階級現象,如黑猩猩的群體內就存在著嚴格的等級(階級)現象。壹九六零年,壹個叫珍妮 古道爾的英國姑娘獨自壹人在坦桑尼亞的貢壩河國家公園對黑猩猩進行了長期的考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揭開了野生黑猩猩社會的內幕。繼珍妮 古道爾之後,又有許多人到原始森林對靈長類動物的社會進行了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這些資料表明,在那些群體結構比較緊湊的靈長類動物社會裏,普遍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差別系統。這個系統由壹個雄性的頭頭率領,其它的雄性則依據身體的強弱和戰鬥力的強弱分成不同的等級。在這個系統中,不論雌性的身體和戰鬥力如何,其社會地位都是低於雄性的。當然,在雌性中間,也是存在著等級差別的。人類社會的階級無疑是從動物社會的等級差別中發展而來的,所以原始社會初期不可能是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另外,動物社會的等級差別是建立在持強淩弱的基礎上的。持強淩弱就是壹種壓迫剝削。所以那種把原始社會說成是壹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現象的社會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當然,原始社會的階級及剝削現象相對現代的壓迫剝削來說是壹種低級的,原始的。人類是從靈長類動物中進化來的,可以肯定的說,人類社會的階級就是從動物社會的等級中發展而來的。那種把階級和剝削的存在說成是“壹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的產物”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5 23: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