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119|回复: 0

紫玉金砂(1):紫砂文化渊源

[复制链接]

416

主题

1784

回帖

9370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370
发表于 2021-9-9 2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纪元
作者:唐韵

宜兴紫砂文化大师吴达如曾评定卢明收藏的清代大师陈鸣远的《松鹰》梨形紫砂壶是世间不可多得之珍品。(东丰号提供)

前言:
1.jpg

宜兴紫砂器是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品,底蕴极深,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物,还集绘画、诗文、书法、印款、雕塑等艺术于一身,显示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当今紫砂业已经沦为造假化工、赝品、灌浆品、代工壶、机器车制、手拉胚假紫砂的市场。

尤以近年电商以及网拍的风行,商家利用人们喜欢放漏捡漏 [1]和贪小便宜的心理,恰恰促成了假货的横行。部分紫砂艺人为抬高身份,自封大师或各种称号早已泛滥成灾,误导消费者,盲目以“大师”职称来选壶,败坏风气!

这一切是市场导向误区以及从业者道德下滑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艺术品要有正确的心态及辨别知识,紫砂从业者也需坚守紫砂艺术的本质与本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业者的紫砂工艺者,从艺也必须具备有“艺德”才是。



不论商业市场如何改变,也要坚持正统泥料,保持传统器形,维持独特紫砂器制作方法,有了这些“泥、形、工”的基础,艺术才得以传承。本文希望从头说起,从各种角度说说紫砂的过去以及现在。


“紫玉金砂”的美誉
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茶具之首”的美誉,它和茶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紫砂文化。独特的工艺、古朴优美的造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于一壶,使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皆钟爱紫砂壶。

江苏南部宜兴(古称阳羡)的紫砂罐闻名古今中外,文献记载有多种称谓,如“泥壶”、“紫砂罐”、“宜壶”、“砂器”、“紫砂器”、“龚春壶”、“紫玉金砂”等等,虽名号不一,指的都是宜兴的紫砂壶[2] 。

“紫玉金砂”是对紫砂的一种赞誉和美称。称紫砂为“紫玉金砂”,是因为用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优质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经泡养则温润光洁、古朴典雅犹如紫玉,隐隐中随机乍现的石英光泽,似满天的星斗,抑或像纷扬的雪花,给人“紫玉金砂”之感。


2.jpg

紫砂壶内近拍石英繁星点点(唐韵紫砂提供)

尚茶的清雅之士,在饮茶之际、摩挲把玩之中,“紫玉金砂”的气质就日益浮现。明代闻龙在《茶笺》中就说了紫砂壶的奇妙特质,他有个老友周文甫爱紫砂名壶龚春壶如掌上明珠一般,不时摩挲宝爱,“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3]

3.jpg

这把历史悠久的紫砂壶,凤在上、龙在下的纹饰独一无二,不小心遗留在壶内的茶叶多年后不发霉不腐烂,足见老壶工艺之神奇。(东丰号提供)

紫砂壶说源起  供春壶胜于金玉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可能不分。在《茶经》中的茶器中,有熟盂、碗和鹾簋(音cuó guǐ,同“嵯轨”,是装盐的圆瓶、圆罍)等这些瓷器,但是还没见到壶,茶碗是主要的茶器。随着饮茶风气普及,茶器日趋工巧。

4.jpg

明洪武年间废团茶,兴叶茶。从此改变了人们的饮茶方式,兴起壶泡茶之风尚。到了明代中期以后紫砂壶登上茶汤台,紫砂壶也在明代的茶画中留下了许多影像。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书中记载,紫砂陶器的元祖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和尚,供春(也称龚春)是正始。

这位和尚的姓名并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这位闲静的和尚与陶缸陶瓮很有缘的样子,常常身处其间,他会以手工抟土炼土捏陶作壶,烧成后留给人使用。供春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士,宜兴进士吴颐山(吴仕,字克学)的家僮。吴颐山是正德九年进士,未中举之前在宜兴金沙寺读书,供春随侍左右。空暇之余,供春常偷学老和尚作陶壶的窍门,自己尝试淘泥抟胚,时时学之习之,加上天赋,才智巧思,迥异常人,终成陶艺大家。
5.jpg

明代陈洪绶《闲话宫事图》,图中桌上放着紫砂壶。(公有领域)

金沙寺前有一颗老银杏树,树干上长了不少树瘿(局部增生形成的瘤状物),供春留下的名壶“树瘿壶”据说就是从这银杏树上得到灵感的启发。此壶呈栗色,壶面凹凸不平,状似树瘿,质朴古雅,别具匠心。这独树一格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给起名叫“供春壶”。因此,供春遂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姓的制壶良工名家。

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款式新奇万变,受人爱惜珍藏。主要还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等。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传说。从此后在明代紫砂工艺得到了开展。宜兴产紫砂泥,宜兴窑就以制陶、制紫砂器为主。明书画家徐渭诗中说:“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这是明代中晚期文人名士爱用紫砂壶的一个缩影。

闻名海内外  紫砂与黄金争价
明代中晚期,宜兴均陶和紫砂壶成为非官窑作品而入宫的民窑作品;此时,紫砂器也得到海外的珍视,《宜兴县志》记载,明末,紫砂器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因紫砂中的“红泥”成器故称)。明末清初紫砂器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清初盛世“康、雍、干”三位皇帝都喜爱宜兴均陶和宜兴紫砂器,特别是乾隆帝爱之尤深。

6.jpg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乾隆帝身着汉人服饰,在坐榻上观赏皇家收藏的各种器物。(公有领域)

清中叶以后,文人墨客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一壶之上汇集了工艺技法之大成。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工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其优秀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茶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官宦之家、文人画家对紫砂壶的推崇喜爱,更促进了紫砂器的繁荣发展,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价值。尤其是装饰了富丽华美的珐琅彩和泥绘画面的紫砂壶,身价倍增。在《阳羡茗壶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由十七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历经明末、清、民国初年约三百年的时间是紫砂壶的黄金期,也是紫砂工艺史上百壶竞新的高峰期。

7.jpg

清.【金镶玉描金老壶】 邵基祖制紫泥壶。邵基祖,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制壶精雅,体坚质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东丰号提供)

紫砂壶复兴 台湾成了第二故乡
民国才起步不久,中华民族陷入连年的内乱外患,百业凋弊,紫砂行业也无法一枝独秀。近代紫砂真正繁荣起来是从香港和台湾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韩、港和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之余,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商人和收藏家认识到宜兴紫砂独特的价值,因此在20世纪70至90年代期间大量收购宜兴紫砂产品,由此触发了紫砂壶市场的火热。

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活动因得到外资注入和大量提供廉价劳工而活络,一些收藏家也开始大量收购紫砂壶、回购海外紫砂壶。到了2005年宜兴黄龙山封矿之后,造假的化工紫砂壶海量淹没市场,紫假砂壶倾销至台湾及各国华人地区。

在台湾民间经过几十年的收藏,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紫砂壶,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因此,说是紫砂壶的第二故乡也不为过。

注:

[1] 放漏捡漏:捡漏儿,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货主眼力不济好东西当成通货给卖了,捡到从别人手里漏出的好东西,就是用远低于正常市场价的价格买到好货。

[2] 法制标准的科学定义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征黏土制成,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且透气性能好的无釉陶器”。

[3] “尝畜一龚春壶(*紫砂名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

@*#

责任编辑:古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3-29 02:4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