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官方宣称:“从0到1”,我国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文章宣称: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团队,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并将约60步的代谢反应缩短为11步,其合成速率是传统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这一“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突破工作于9月24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涉及约60余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除了光合作用外,有没有效率更高的二氧化碳生产淀粉的方式呢?这将成为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宣称是从0到1的突破,这与事实严重不符:2016年,德国马普研究所报道了第七条人工设计的固碳途径,二氧化碳转化速率是自然卡尔文固碳循环的两倍。2020年,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人工定向进化首次实现异养大肠杆菌和酵母固定二氧化碳进行自养生长(异养是只利用有机化合物生成,自养是直接用固定二氧化碳生长),进一步拓展了人工生物系统转化二氧化碳的路线。近期,美国伯克利大学杨培东院士团队用化学方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种碳水化合物,获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设立的“从二氧化碳出发合成葡萄糖(淀粉组分)”百年挑战计划最高奖。
好比有人发现了小麦可以做馒头,你发明了小麦做花卷,你说自己从0到1的突破。中共流氓就是喜欢夸大造势。
类似的历史1966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零9个月的艰苦工作后获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人工合成胰岛素,需要注意的是,广义上的“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并不属于中国人。
英文维基百科关于“首次合成”只提及两个名字,一个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Panayotis Katsoyannis,一个是德国(西德)亚琛工业大学的Helmut Zahn,合成时间是在60年代初,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其他专著说得更细,如《Understanding Insulin Action:Principl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一书中说,胰岛素是在1963年被首次化学合成的,做到这点的人是Katsoyannis。《Insulin&Related Proteins—Structure to Function and Pharmacology》一书进一步指出,在1963年底,或是1964年初,Zahn和Katsoyannis都掌握了正确的合成策略。
这些时间点均比中国公布的时间要早。
结晶牛胰岛素为何未获诺贝尔奖,当时参与这一课题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组组长张滂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这个问题专门作了说明:中国没有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奖,不过也没有其他国家因为合成胰岛素而获奖。
因为诺贝尔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完全创新的成果。1958年,英国化学家桑格获奖的原因是他的发现完全是新的,前无古人。但为什么胰岛素这么一个复杂的东西合成了没有获诺贝尔奖,因为你用的方法都是已知的、没有创新的方法,所以就无缘诺贝尔奖了。中国想得也得不到。需要完全创新的成果才行。因为每个国家的研究方法都是应用多肽合成的方法,没有创新。获得诺贝尔奖的必须是完全创新的成果。
同样,李振道杨振宁理论中,吴健雄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吴健雄对发现宇称不守恒所做出的贡献并不如杨振宁和李政道那样有十足的原创性。 宇称不守恒的设想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给出来的,在他们二位发表的论文中还可以看到他们给出了几种实验方案去检验宇称是否守恒,吴健雄用的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给出的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