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凌翔
美中争霸终局答案,恐怕不是既有霸权维持现状,也不是崛起中国取而代之,而是出现“权力转移的胶着”。(汤森路透)
当台湾多日攘攘扰扰于王力宏的八卦新闻之中,国际上美、中之间的权力转移争斗也同样扰扰攘攘个不停。
约十天前,美国负责印太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Ely Ratner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表示,台湾岛在战略上“对该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对扞卫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利益至关重要”。美国专研中国外交与国防政策的知名学者 Michael Swaine认为这项“美国在职高级官员前所未有的公开声明”影响深远,因而发表专文表示忧虑,〈美国官员示意我们解读『一个中国』政策的方式发生了惊人转变〉(US official signals stunning shift in the way we interpret ‘One China’ policy)。
Swaine的逻辑是,Ratner的发言中把台湾说成是“美国的战略资产”,而非“中国的一部份”,与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相左,因而可能触碰了中国的红线,担心台海朝兵凶战危更靠近了。
美、中终需一战?
本月17日,由中研院院士吴玉山教授领导的“历史与国关”研讨会,举行了一整天的第五届会议,吴院士直指台湾获得立陶宛的“支持”与意外跟尼加拉瓜断交,都是美、中激烈对抗的结果,而西方学者应用“权力转移理论”剖析美、中逐渐升高的磨擦结局都是偏悲观的,似乎很难不联袂跳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检视古中国历史,也有一个罕见的案例,证明大国竞争也可能不致走向战争。
这个案例就是公元1005年宋、辽之间签定的“澶渊之盟”,为两国争取到近120年的和平!人生不过百年,北方草原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存竞争,未曾真正断绝,120年的和平加商贸往来,对于生长在这120年间的宋、辽两国人民来说,可不只是小确幸。
美、苏之间长达40多年的对峙-因为代理人战争与暗斗未曾停歇-被称为“冷战”,吴院士则把宋、辽之间100多年的交往称为“冷和”,并且指出二者皆是美中热战之外的“次佳选择”。
换言之,当谁都不能置身事外的我们纷纷猜测美中争霸谁会笑到最终之时,答案不是既有霸权维持现状,也不是崛起中国取而代之,而是出现“权力转移的胶着”-此即是这次“历史与国关”研讨会的主题。
也许有人会质疑:两强僵持只是暂时状态,不是真正的结果啊?如果我们能穿越回公元1005年后的百年之间,探询“吾生也有涯”的当时宋、辽老百姓,他们真期望或需要一个终极胜负的结果吗?
不只冷和让许多人期待,冷战也不是全然被人们排斥。在1991年耶诞节莫斯科红场降下苏联国旗前一年多的1990年8月,攻势现实主义开山立派的芝加哥大学教授 Mearsheimer就已经发表〈为何我们很快会怀念冷战〉(Why we will soon miss the Cold War)一文;之后抱持类似看法的学者专家也不在少数。
吴玉山教授在“历史与国关”研讨会上指出,台湾获得立陶宛“支持”与跟尼加拉瓜断交,都是美、中激烈对抗的结果。(作者提供)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是很合理吗?
如何才可能达到冷和呢?吴院士提出三项条件:权力、建制、文化。其中“权力决定基本格局,建制反映并固化僵局,文化则从长期非战的实践中产生”。 文化是很难定义与捉摸的概念,而“长期非战的实践”又并非单独操之在美、中任一方,本文首段所提及的美国国防部官员发言即是一例,两方的互动若能形成建制,美、中就离修昔底德陷阱远离了许多,当然是所有其它国家所乐见。
尤其是台湾,因为美国成功维持台海现状或中国成功完成统一大业,会是美、中权力转移之争的最重要节点。美、中权力转移之争持续多久,台湾就会站在风口浪尖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