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50|回复: 0

古人也跨年 古代跨年烟火是怎样的景象?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987

回帖

555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5556
发表于 2022-1-16 2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纪元
作者:容乃加
1.jpg

去旧迎新跨年烟火吸引许许多多世人的注目。图为台北101烟火秀。(陈柏州/大纪元)


除夕去旧、元旦迎新。古人也跨年,古人也有跨年烟火喔!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美景,烘托新年元旦气氛。《诗经》中可以找到古时跨年烟火的仪式起源,称为“庭燎”,而且古代还有专门司火之人。

去旧迎新,岁岁复年年。跨年守岁,跨年欢聚。虽然我们古人的新年是以黄历为准,现代的新年以新历为据,旧时和当今,新年的第一天都称元旦(或称“元日”、“元正”)。

燃爆竹送旧岁,倒数跨年,点灯放烟火迎新旦,在新旧年的跨度之际,形成一种岁时风景,纪录新旧岁时的心情和愿景。其实,我们古人过年迎新,也不只是燃爆竹而已,火树银花(灯),流光溢彩的美景,也是跨年的精华,祝贺元旦的亮丽排场。

说跨年的烟火,我们先从这首家喻户晓的王安石《元日》说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jpg

爆竹烘托过年的热闹气氛。(王松林/大纪元)

王安石写到“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情景,“爆竹”是古人在跨年之际用来驱鬼避邪迎吉祥的作法。燃烧一堆竹子,任它发出自然的爆裂声,就称为“爆竹”,后来成为鞭炮的代名词。

这种风俗起源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到了王安石所处的宋代,爆竹和桃符一样为当时人所熟知,被诗人引入诗中去。不过呢,跨年妆点火树烛光,可要比宋代早得多。《太平御览‧元日》记载民俗中的爆竹是起于古时候的“庭燎”。

古代朝中有大庆典时,就在庭中举大火炬,称为“庭燎”,在门外树立大烛,把夜色照得通明。“庭燎”是在叉杆上束绑松柴,用来燃点照明。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诗经》的时代就有庭燎,《小雅‧庭燎》写道:“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周朝的官制中,在大典中有专职司火点火的人,称为“司烜氏”(《周礼‧秋官》)。一年中的腊日大祭和元旦朝觐大典这些大事,当然是要举火炬,《周礼‧秋官》记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大烛[1] )庭燎。”庭燎的个数是“天子百,公五十,余三十”(明宋濂《孔子庙堂议》),这个“天子百”的礼制是从齐桓公开始的(《礼记‧郊特牲》)。

《傅玄朝会赋》描写了晋朝元旦跨年的庭燎火树,从元旦的前三天就开始了,朝廷连三夜举庭燎,烟火照映亮晃晃,华灯火树灿煌煌,门外烛龙蜿蜒炤玄方。庭中庭外相映,烛龙共丹霞一片辉煌,天上人间齐祝元旦开新章。晋朝这种跨年嘉会的作法是溯古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遗风,并采用秦汉的旧仪式而来的。[2] 由此反映,我们中华族人的跨年烟火,由来其悠悠久久哉!

清朝皇室重要场合,仍然保有庭燎仪式。在清代小说《红楼梦》第十八回写贾妃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火树烛龙”灿烂的灯火、焰火,成了过年必备的好兆头,代代不衰,在诗人诗句中流映。

唐代孟浩然在《同张将蓟门看灯》诗中吟: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宋代张宪在《鹊桥仙》词中吟唱:

“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红莲万蕊。”


明代唐寅《观鳌山》诗吟:

“凤蹴灯枝开夜殿,龙衔火树照春城。”


这些诗词遥映中华文化上下数千年的庭燎大烛、火树烛龙的跨年景象。


再看一阙南宋魏了翁描写过年的词:


春漏逢欢恐不深。

(春漏:春日的更漏)

银花火树粲成林。

酒中和乐无穷味,烛里光明一寸心。


金马朔,玉堂寻。

(金马:帝都,玉堂:泛指宫殿)

风流文献未如今。

(风流:风尚习俗)

连宵坐我东风里,春满肝脾月满襟。

(肝脾:比喻内心)

(《鹧鸪天次韵刘左史光祖自和去年元夕词》)


“年年月月但如春”是人间共同的愿望,年年除夕火树华烛,织造年年如新的元旦春景。原来中华文化中早有跨年的盛举,火树银光,照亮人人寸心光明。新年祝愿:中华传统文化照亮后人的内心,寸心相连,连成一个光明的世界。

注释:
注[1]:参见《周礼郑玄注疏》
注[2]《傅玄朝会赋》相关段落:“考夏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制,采秦汉之旧仪”,肇元正(即元旦)之嘉会。于是先期戒事,众发允敕,万国咸享,各以其职,翼翼京邑,巍巍紫极,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烛龙而炤玄方,仰而观焉,若披丹霞而鉴九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5-4 06: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