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数码迷是被称作“三高族”的年轻群体:高学历、高感应度和高消费能力。目前他们主要是25~35岁的男性,对高新科技敏感、接受快,而且喜欢消费,但收入只是中等偏上水平。他们作为数码时代的物质享乐分子,示范性地将潮流科技转化为全方位的生活体验
不同于早已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欧美、日本,在中国,数码的痴迷者才刚刚开始发热。
一位超级数码迷的标准像
每天早晨在索爱P910的闹铃中醒来,提着IBM笔记本和一个另配的IBM原装便携式笔记本键盘出门;
上班路上用一副价位300左右、能够经得起嘈杂环境折腾的耳塞听手机播放器,看到好玩的事情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尼康数码相机拍摄;
到单位后首先翻出手机记事本中看一天的工作计划,然后打开电脑挂在MSN上,在安静的地方他会另换一副价位1000多元的耳塞。同时浏览美国《连线》杂志网络版,他拥有2个博客,一个公开,一个隐藏。
下班回家后,先查看24小时不关地进行BT和电驴下载的索尼笔记本,然后用一副现场效果强烈的耳机看下载的电影,晚上睡觉前关上台灯看着手机里的电子书入眠。
这就是北京一家IT公司职员Hanson的一天。
他大学毕业三年,除了痴迷于玩数码之外其他方面与普通白领没什么区别。他最常选用的服装品牌是Espirit和Jack
Jones,也收有Levis 801限量版和Adidas
Y3球鞋,打扮休闲但绝不马虎。他收藏CD和精装D9的DVD,而超级巨片一定会到电影院观赏。
在中国,大部分数码迷和Hanson一样,都是喜欢数码产品和网络的白领。
《新潮电子》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数码消费杂志,根据它对读者群所做的调查,中国的数码迷是被称作“三高族”的年轻群体:高学历、高感应度和高消费能力。他们主要是25~35岁的男性,对高新科技敏感、接受快,而且喜欢消费,但收入只是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占
30%,5000~8000元的人占20%,其余分散在3000元以下或高收入人群。《新潮电子》主编范再生将这个族群概括为“追求生活品质的青年白领”。
这个群体是正在成长中的社会主流。正因此,中国的数码迷既不像日本的边缘御宅族(日本疯狂迷恋网络,游戏和数码消费品的狂热分子,他们多数自闭,足不出户,被称作御宅族)那样偏激,也不像欧美的中产新极客(在美国指数字化社会第一代人。今天的极客大多是高级工厂人才)那般奢侈。在中国,他们作为数码时代的物质享乐分子,示范性地将潮流科技转化为全方位的生活体验。
谁制造了“数码迷狂”?
不过,迄今数码迷狂并未导致形成一个独特的流行文化群体,它带来的最大影响还是推动了数码消费。
2005年11月,全球最权威的耐用消费品零售市场研究公司德国GFK公司预测中国的数码产品市场总零售额到2008年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今天的数码迷无疑将成为这股消费浪潮的引领者。
“国内的数码迷从2000年开始发展,最主要的推动性产品就是数码相机,因为本身摄影爱好者就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新潮电子》主编范再生称2001年~2003年是数码迷发展最快的阶段,因为那段时间数码相机价格下降很快,高科技产品迅速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德国GFK公司的调查表明,过去传统电子产品价格每10年才降价50%,现在数码产品每3~4年就降价50%,这已成为一个定律。如果没有价格的平民化,几乎不可能在经济实力一般的年轻人中引发换机成瘾、狂热追新的潮流。而最受玩家追捧的数码产品仍是手机、数码相机和MP3这几种价位不太高的小玩意。
在降价的同时,数码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超乎寻常地快。范再生介绍,数码相机的像素值在2001年~2004年几乎每一季度都有提高,而手机每季度到半年有一次大的技术变革,于是围绕技术更新周期制造出一波波追风潮流。
同时,科技产品时尚化是数码消费潮流化的直接推动力量。数码在服饰、美容品、箱包和珠宝等这些传统内容之外开辟了时尚的新天地。现在,几乎所有时尚杂志都增加了介绍数码产品的页面,读者群越年轻的杂志数码内容所占比例越大。在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一层,爱普生数码冲洗体验房、苹果体验中心和索尼探梦科技馆处在Moiselle、Max&Co.等一系列时尚品牌包围下,丝毫不显得突兀。
2003年出现了号称“sleek(炫酷时尚分子)主义”的炫酷时尚,尤其是iPod热销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将技术与时尚元素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倡导数码产品时尚化的主张大获全胜,苹果系列产品成功地让科技变得性感无比,挑逗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在苹果的引领下,轻薄、小巧的设计风让冷冰冰的数码产品变成了令人爱不释手的掌上玩具。
佳能中国影像信息消费产品部总经理山崎学表示:“轻薄、时尚、小巧与高品质的完美结合,是未来消费级数码相机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选择莫文蔚作为IXUS的形象代言人,就是想推广IXUS的时尚内涵。”
“随着苹果等品牌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身份象征,数码迷狂者和发烧友最终是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吸引,他们把数码产品几乎当作了爱人,从玩数码中得到精神的满足。”范再生如此分析数码风靡的原因。
数码狂人正在蔓延
当好莱坞女星格温妮斯·帕尔特洛向《Vogue》杂志兴奋地表达她对iPod的喜爱时,徐静蕾的手袋里可能就放着同一款粉红色机器。
对技术和机器的迷恋本来是男人的专利,但时尚化潮流却让数码产品完成了性别的突破,成功俘获了女人的芳心,数码狂人正从男性向女性蔓延。
范再生告诉记者,2001年~2003年,《新潮电子》的读者群90%以上都是男性,但从2003年开始,女性读者逐渐增多,如今已占到20%。“女性读者享受数码产品的视觉美感,在她们看来,时尚杂志展现服饰的美,数码杂志展现了机器的美。”
2004年上半年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调查显示,女性消费数码产品总计已经超过了5亿人次,在数码产品消费比例中,女性超过40%。这两年,根据女性趣味设计的数码产品越来越多,一部分小玩意甚至向着装饰化的路线发展。
iRiver N10将MP3设计成条形项链,连包装盒都犹如镶嵌式的珠宝首饰盒。在一幅iRiver
N10的平面广告中,模特打扮成奥黛丽·赫本的经典造型,一只精巧的黑色MP3取代Tiffany珠宝化作了颈上的袖珍吊坠,iRiver公司甚至有意把这个仅重22克的MP3放到欧洲的珠宝店销售。事实上,如今很多数码相机和MP3的广告都把产品放置在时尚女郎的颈上、腰间或手腕上,粗略一看就会错认为首饰。这正好符合年轻人个性张扬的特点。数码产品进一步摆脱了实用的功能性。
虽然现在数码迷狂仍主要存在于男性群体,但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商家不断推出女性化产品,“发烧”的时尚女郎正在增长。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数码丽人联盟,加入者均是16~35岁之间、喜爱时尚数码产品的女性,她们写起产品测评文章也是有板有眼,颇为专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