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900|回复: 0

请把上海还给我,政府配不上我们这么优秀的市民

[复制链接]

7628

主题

234

回帖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393
发表于 2022-4-16 05: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球过人不过

我有一个相熟的房产中介,是几年前买房认识的。山东大汉,退伍军人,为人非常热情。当时为了帮我买这套房子,活跃度已经让我觉得付这点佣金都有点对不住他了。交易完成后还一直隔三差五张罗着要请我喝酒撸串,也是没谁了。

  但其实这几年间彼此并没有再见过。直到上个月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他的微信,告诉我说他带客户在看房时,看见我在路上跑步了。我还在惊讶他的好记忆时,他开始大段大段的指出我跑姿的不足,指导我更优化的跑步姿势。

  我心想,这哥们还是一点没变,是个好人。


  原来复兴中路上鼎鼎有名的大肠面,每次去除了排队的长龙和一如既往好吃的水准之外,让我赞叹的还有店内收银阿姨的效率。

  虽然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间两层老式阁楼,但用餐高峰时店内起码也要同时挤30个人左右。每个人都是先落座后再点单,永远不变的菜单只有大肠,烤麸,辣肉,咸菜四种浇头,算上份量和做法,少说也有上百种排列组合。但那位阿姨没有点单系统,甚至没有纸笔,硬是靠强记,安排每位食客的菜品。这么多年下来,就没听说过有点错单算错钱的时候。

  还有一家我经常光顾的点心店,是开在山阴路上的万寿斋。门口帐台的阿姨也早已是熟面孔了。这家老店的特色是小笼,麻酱拌面和三鲜馄饨。但我很爱他们家夏季时候出品的冷馄饨。

  有一次也是夏天的时候,我去的时候要点冷馄饨,碰到还是那位阿姨。阿姨让我稍等会,冷馄饨马上就下好捞出来了,我说那不是成热馄饨了。阿姨瞪了我一眼,说侬切古伐,切切看,热的嫑特好切哦。语气像极了自家长辈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辈的嗔怪。然后也没等我同意,一边说一边就帮我下单了。我丝毫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有点亲切。

  两位阿姨,一个是上海人,一个不是,但都一样精明,干练,语速极快,讲人情味。

请把上海还给我,政府配不上我们这么优秀的市民
20220414_16499660296792.jpg
  现在外出习惯了叫网约车,习惯了司机不动脑筋的跟着导航不紧不慢,一条道走到黑。有次出街随手拦到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上海老爷叔。一路风驰电掣,遇到高架堵就果断转地面,遇到大道堵就立马抄小路,到达目的地后,我一边付车费,老爷叔一边笑眯眯的问我,阿弟哪能,速度还满意伐?

  前些年有次参加大佬饭局。席间说起有位国内知名房企老板,最近刚把总部搬到上海来了。那位老板说现在工作可轻松了,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面试。再也不需要每天应酬各级政府机关,上海当地给的配套扶持政策非常透明高效,言语间颇有后悔早该搬到上海来发展的意味。

  时钟再拨回到2010年的11月中旬。那年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头七那天我去到事发地。现场人潮涌动,自发前来祭奠的市民队伍一直排到了常德路上,但所有人都自觉按秩序排队。有人在队伍中发放着免费的菊花,有人在路中央一路向大楼门口跪拜前进,有一支小型爵士乐队在路旁演奏着纾缓气氛的音乐。我站在人群中默默前行,默默流泪,默默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大楼门口祭奠中心,除了堆满的鲜花和纪念品外,我看到显眼位置有人放了一条死鱼和一块干瘪的素鸡,下面贴着一段充满愤怒的质问。

  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到有上海市民对本地父母官有如此怨恨。

  今年年初有一部电影在上海很火,《爱情神话》。这部原汁原味的沪语电影,全景式的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电影中层出不穷的或许只有上海人才get得到的话术梗,和那些上海人特有的小精明小情调,几乎每次都能引起整个影厅的笑声。我坐在电影院里,完全可以感受到那些笑声里,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和深深迷恋。

  上海,一座即使全员核酸也要坚持把迪士尼烟花放完的城市。上海,全国第一个认可各地方绿码,且落地从不需要出示核酸报告的城市。嗯,这是我上个月出差到山东时,和客户聊天讲起我的家乡时的话术。

  而现在,我有种莫名其妙的羞愧。虽然细想下,感到羞愧的人不应该是我,可我还是感到羞愧。

  从3月底到现在,在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击穿和我一样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人们的底线。不断的有收到外地甚至国外朋友的问候,他们总免不了会问我,网上看到的什么什么事情,是真的吗?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上海?其实我有时候也忍不住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怎么会发生在上海?

  负面消息太多的时候,我甚至选择主动将自己和这些新闻屏蔽,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心痛沉重,而无奈自救。

  这段日子里,我为微博上的上海抗议求助超话泪目过,我与那段音频中泣不成声的居委干部一起哽咽过,今天又把我眼泪震下来的是永康街道的市民求救电话。而所有这些眼泪里,都含着无奈和愤怒。

  身边已经陆续有多位朋友家中发生老人快断药买不到药,小朋友急诊遇到困难的情况,甚至还有朋友家中全阳,带着幼儿惶惶度日生怕被强制转运的情况。尽己所能关心帮助之余,免不了会担心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在现在上海的大环境下,已经不是担心了,是害怕。

  疫情封控以来,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邻居。大家每天一起团购,一起互助。谁家缺肉了,谁家缺菜了,谁家尿布不够了,谁家咖啡断粮了,只要群里招呼一声,总有好心邻居可以及时响应。每天叽叽喳喳间,依稀找回了些以前上海老弄堂的那种邻里氛围。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我觉得说的很贴切,用来结尾再合适不过。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周围所有人,都在拼命默默自救,有事也互相帮衬,然后在朋友圈维持着最后的体面。但说实话,政府配不上我们这么优秀的市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2 14: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