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0929|回复: 0

秦汉两朝对华夏民族政治与文化的恶劣影响

[复制链接]

88

主题

0

回帖

103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30
发表于 2022-4-29 11: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汉两朝对华夏民族政治与文化的恶劣影响

中国历史学研究存在的一个困境仍然是历史观方面。中国的24史基本上属于一本本的流水账,所谓的“厚今薄古”或者“厚古薄今”、“借古讽今”等等现象,都不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所谓“周期律”或者“因果律”,同样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生活的意义与属性。
中国人开始使用文字记述自己的生活,大致是从公元前12世纪前后的姬昌为标志开始的。《周易》是一个明证。当然,中国的象形文字的产生与使用,肯定要比姬昌刻撰《周易》更早些,甲骨文在20世纪被发现并且开始研究,然而,殷商时期并没有留传下来系统的著作。
《周易》由于文字的简短与年代的久远,是一个被公认为桀骜难懂的著作。而事实上,在我看来,《易》只是姬昌对于当时自己的经历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的记录和描述,由于殷商之人热衷于占卜活动,姬昌从黄土高原来到河南平原之后,通过学习自然成为一个占卜的高手,并且,他在刻撰《易经》的过程中,使用了当时的“——”、“—”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做为自己计数的工具。所以,《易经》绝不是一部神秘主义倾向的著作,在这部著作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3世纪)之后,到了汉朝初年,才被焦赣延寿、京房(前 77年-前 37年)等术数家们开始神秘化,并且赋予《易经》占卜的功能。之后《易经》的命运,始终没有摆脱一种文化上的神秘主义倾向,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中国的历史学,应该认真而全面地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与人文风貌。因为公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灿若星辰的诸子百家。这个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医学家、农学家们,才是真正代表华夏民族文明的因素。
秦朝统一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在文化上彻底中断了百家争鸣,并且,在政治上开辟了专制强权的邪恶先河。确切地说,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地处西北部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以家族为核心的专制王朝,秦始皇采纳法家李斯、韩非等人的政治主张,终结了周朝的分封制,而采取郡县制,在皇权的继承制度上延续长子世袭制。然而,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导致他的长子扶苏被赐死,由二子胡亥继位。胡亥为了验证臣子们的忠诚度和服从度,听取赵高的邪恶计谋,导演了一处遗臭万年的“指鹿为马”的千古闹剧。
秦朝统一之后仅仅两年时间,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共计四百六十余人。这样的事件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之为“焚书坑儒”,出处在《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之后,在赵高等人的策划下,胡亥继位,被称为秦二世。随之赵高策划了“指鹿为马”的宫廷剧。 众所周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数百个役工们揭竿而起,刘邦、项羽也起兵江淮抗秦。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的嬴政父子开辟的“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的政治先河,这种邪恶、欺骗、讹诈的强权传统,在中国一直延续,只有当一种基于民主的崭新政治制度真正确立起来后,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终结。
秦汉王朝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源自于公元前21世纪尧舜禹三代的政治与文化遗产,更是在政治上完全终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自治模式,同时把百家争鸣的文化遗产完全打碎,彻底终结公元前12世纪姬昌开创的周朝的政治与文化传统。奠定了一种以家族专制为核心、以长子世袭为最高权力的继承方式、以自上而下的授权为行政基础的政治体制。
汉朝在政治上完全延续秦朝的体制与范式。但是,在文化比秦朝更进一步,在礼制上也逐步依据儒生的方案而逐步完备起来。发生在汉朝的两个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一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是公元64年左右汉明帝的引入佛教。这两个文化事件,是从根本上改变华夏民族的社会心理与性格的最重大的事件。
可以说,汉朝在文化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汉明帝通过“夜梦金人”的噱头而引入佛教,从根本上转变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
秦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只能通过野蛮的强权在具体的政治事件上做出示范,而不可能在文化方面对整体社会生活产生实质的影响。而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大致405年间,华夏民族在文化上却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变。
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本是一个混迹乡里的小流氓式的人物。在汉朝建立起来后,通过儒生叔孙通等人的努力,为刘邦尽心竭力建立起一整套“礼制”。
儒术经历自孔丘(前 551年9月28日(有争议)-前 479年4月11日)到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几十代儒生的不懈努力,在汉朝初创期经叔孙通(约前245年-约前190年)全力帮助刘邦(前 256年或前247年-前 195年)建立礼制,终于在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执政时期,通过董仲舒(前 179年-前 104年)的文化政策建议而赢得“独尊”的地位。这是孔子创办儒学之后历代儒生致力于为统治者服务的结果,也是儒家在政治上获得的最大的成就。正是从大致公元前134年起,中国的历代王朝和统治者都无一例外的把儒家视为正统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是诸子百家中一个以人文价值——仁义礼智信为基本概念的学派,其中“礼”是一个核心追求,孔丘把周礼视为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信念,周公(姬旦)是孔丘最为推崇的人物。同样,姬旦也是周礼设计的一个开创性的政治家。
在汉朝存续的过程中,其中王莽(前45-公元23年)在公元8年建立“新朝”,开国皇帝新朝的存在时间是(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王莽称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同时,与民休息。次年(公元10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议,集天下贤能之士皆来长安,开始编汇《汉语典》《医典》《婚丧典》《文学典》等重要典籍。王莽建立新朝,是汉朝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王莽的新朝过后,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庄(公元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
在汉朝经历王莽改制后,应该说,刘庄已经深刻认识到现实社会与政治的许多弊病。同时,也在文化上认识到儒术的沉沦,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相传,刘庄在大致公元64年的一天“夜梦金人”,并且以此为一个噱头,派出使臣前往古印度,请来高僧摄摩腾、竺法蘭,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公元6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由此开始,古印度的佛教便铺天盖地一路东来。这是华夏民族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第一次引进外来宗教,并且对于社会意识的影响力方面逐步超过了本土的儒家学派影响力。成为深刻影响华夏民族社会意识和统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至汉朝起,源自远古的华族、夏族的称号,也逐渐被称为了汉族。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详细记录的历史研究课题。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要晚于佛教数百年,据记载,635年叙利亚阿罗本主教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并被准许建寺传教。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一次传教也宣告终结。元朝时期,第一个获准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是蒙高维诺(1247-1328年),他于1294年抵达北京,获准传教。到1318年以前,他已先后建造三座天主教堂,为六千入教者付洗,还曾收养150名幼童,教他们拉丁文、希腊文。并译录圣歌,组成唱诗班,按时唱诵,连皇帝也常进教堂听唱诗班的唱诵。蒙高维诺以81岁高龄卒于1328年,他在中国传教三十多年,授洗三万多人。《明史·意大里亚传》记载:利玛窦等于1601年进京后,因万历皇帝“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咸与晋接”。利玛窦与当时明朝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韩霖等均有交往,到明末,天主教在中国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除云南、贵州外,北京、上海、杭州、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了信徒。根据资料显示,1664年中国天主教徒达15万人,耶稣会住院有20余所,耶稣会士有25至30人。至19世纪末,有传教士约1500人,教会团体61个,教徒约9.5万人。1920年教会团体130余个,教徒36万;1935年,教徒51万;1948年,教徒70多万。可见,1900年之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兴办医院、学校和其他文化、慈善机构,推动了中国在卫生、文化、慈善等方面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处于衰退状态。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没有能够超越佛教的规模和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有着基督教的情怀,特别是蒋介石,因与宋美龄的婚姻而笃信基督教。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页,但是,进入20世纪后,在一批以北京大学为基地的知识分子的积极传播,并且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支持下,在1921年7月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马克思主义在1950年代起成为中国大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佛教、基督教、马克思主义,对于华夏民族而言,都属于外来宗教与社会意识形态。显然,由于华夏民族原本的象形文字主导下的思维方法的固有弱点,以及政治权力的强力干预,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科技大繁荣的现象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20世纪末的2300多年间,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21世纪华夏民族必须培育、发展出属于本民族的以文明为核心概念的社会意识与价值体系。对于中国,这是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和历史重任。21世纪华夏民族的文化与科技大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切优秀的文化因素,不仅继承源自《易经》的优秀传统、也应该运用宗教尤其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形态的内容。
21世纪华夏民族的历史使命是致力于社会文明的全面升华,一个重要的文化任务,是实现思维方法的逻辑化与科学化,并且把现代汉语提升为世界上主要的科学语言,由此,创建出超越性的科学知识体系。
可以说,华夏民族的社会形态,自公元前221年到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之际,在价值与精神、产业与经济、公权力与政治制度等重要的社会领域,一直处于原地打转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中,从来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整体性的发展与进步。21世纪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枢纽般的世纪。华夏民族必须自觉的继承与弘扬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并且结合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运用逻辑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再造社会的价值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由此,开创出21世纪华夏民族大繁荣、大发展、大进步的社会局面。
文明才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追求和一切社会实践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1 18: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