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enqing 于 2022-5-5 17:27 编辑
后羿代夏
后羿有穷氏,不知其姓氏由来,自帝喾以上,因其擅长射箭,世代掌管射正的官职,到帝喾的时候,帝喾赐给他彤弓素矢,分封建国于鉏而成为诸侯,在朝为帝喾掌管射正,子孙世代相传,历经唐尧、虞舜、夏后氏,后来自鉏迁于穷石,国号有穷氏。
后羿的后字,按照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也就是说第一位被帝喾封命于鉏而成为诸侯的国君应该称之为羿,其之后的历代子孙继承君位的国君才叫后羿。
夏朝为什么也叫夏后氏呢?是因为大禹这天子之位也是从尧舜禅让继承得来的,不是自己创建的,所以也称之为夏后氏。
夏朝太康之时,有穷国君后羿,由四位贤明忠良的大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等辅佐为政,后羿擅射,是位英雄之君,自有一股英风刚气,在这四位贤良大臣的辅佐之下,自己的国家治理的也很好,非常得民心,而且贤名闻于北方诸侯。
太康无道荒逸,游乐无度,不恤民生,人民不堪忍受其苦,有一次游猎于洛水之南,百日不返,朝野怨愤。
有穷国君后羿,看到夏侯氏因太康荒逸失政而走向衰弱,早已有心取而代之,自为天子,因此乘机率领夏都臣民,拒阻太康于河水之北,使太康不能返回夏都,后羿于是因夏民以代夏政,太康后来偏居于阳夏九年而崩,后羿也在夏都代政九年。
夏侯氏太康并非腐败至极、穷凶极恶的暴君,虽然荒逸失政,但是其皇祖大禹功德盖于天下,夏侯氏之人心并没有完全丧失,依然为诸侯百姓所推戴。
后羿也知道自己没有天子的大德,于是涵忍于内,在四位贤良大臣的辅佐下,修德治国以待时机,仁德爱民以得民心,礼贤下士以得士心,聘礼行于诸侯以得诸侯之心,在夏都为政九年,也是国政治理,诸侯往来。
太康蒙难在外九年,也被五子之歌所感悟,改过自新,重用五子及贤明之士,驾崩之后,天下诸侯都知道夏启之五子贤明,又以仲康最为贤明,天下诸侯欲推立仲康为天子,于是后羿在四位贤臣的劝谏下,派遣使臣过河,力表公义尽忠之心,迎接仲康返回夏都,即天子之位,仲康封后羿为首相。
因为天下诸侯百姓的人心还在夏后氏,所以以仲康之贤,帅天下诸侯之众,以攻后羿之篡逆,后羿虽然英勇,岂能抵众?这是后羿之所以迎立仲康的实情,也是四位贤臣的忠义才智。
仲康虽然为后羿所迎立,却发现后羿终究是个不轨之臣,但又惧其奸雄,虽然封其为首相,实则把各大权力寄托于诸位忠义大臣之手。
是时,有东方嶓山之国胤侯者,修其德政,名扬青、兖,威服东夷,来朝于王,仲康察其忠义贤能,遂封为青州之牧长,留其辅政都中,为九卿之长,官至司马,揽六师,主征伐,以夺后羿之兵权,胤侯也竭心尽忠,辅治仲康。
当时掌管天文之官的羲和,为后羿的同党,天象日蚀出现大的变化,竟然也不奏闻救护,其意思是日者君王之象,君王有难,欲使天下不要救护,少康命胤侯征伐羲和,剪除后羿的羽翼,以消其逆志。
仲康之为政,仁德爱民,勤政不懈,救济穷困,赡养孤独,夏道稍稍复兴。
仲康之为君王,内刚而外柔,英明而浑厚,寻访隐士,选贤任能,恢复过去贤臣的俸禄职位,以收旧臣、遗老、宗族。
仲康当初历经苦难,劳心焦思,备知民情国事、君道治法,推诚君子,杜绝小人,贤士效命,群贤相维,后羿孤雄,自行收敛,所以终仲康之世,后羿也不能逞其恶,实乃仲康之贤明所致啊。
仲康在位十三年,寿四十二岁,葬于安邑,传位于其子相,是为帝相,不久胤侯也去世,封其子归国。
帝相软弱无能,大权悉归于后羿,仲康时所用勋旧老臣,皆使归国。
帝相无德无才,日以排遣为乐,役人民,兴土木,起楼台,广妃嫔。
民众有怨,后羿则因帝相为政之弊,而兴之以利,使人抚恤百姓饥苦,以收民心,庶士来投奔后羿者,皆令待而养之,以收士心,诸侯来朝者,厚待之,岁遣人聘问,以收诸侯心,士民既归,诸侯亦喜。
后羿见时势人心已得,于是篡帝相之位,帝相出奔商丘,依居于同姓诸侯斟灌、斟寻。
后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政事荒废于射猎,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以其谗佞弃之,而后羿任用为相,寒浞杀后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寒浞遂篡后羿代夏。
评鉴:
谥法曰:仁义所往曰王。
有穷后羿虽说是位英雄之君,但其非大德仁义之主,若能抑恶扬善,在贤良忠臣的辅佐之下,其为一方霸主有余,而为天子则不足,所以后羿想取代夏侯氏而为天子,实在是贪欲过望,非分之想,观其品行,霸而不王,非天子之器材,假借仁义,以取名利,非王道无私为公之所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