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报
上海是中国最早萌生现代女子教育观的地方,女子学校曾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一度取消了专门的女校,但近一段时间,开办女子学校,设立女子学院,又蔚然成风。
强调温柔气质与灵巧手工 女子教育重受青睐
2000年,上海妇联和上海师大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所专为女子开设的高等院校———女子文化学院,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女性人才。
2005年,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增设了包括插花茶道(女红课)、烹调及营养保健常识、家庭装饰与布置常识、女性形象设计与气质训练等课程,供女生选修。形象设计课上,女孩子们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搭配适宜的妆容,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诠释对美的理解;家政课上,女孩子们用灵巧的手编织毛茸茸的手套,在重阳节送给孤老;插花茶道课上,女孩子们沐浴着室外灿烂的阳光,跟随着老师领悟传统的魅力。
接受女性教育的目的:能避免早恋?能钓上金龟婿?
但强烈的性别特色和人为的性别区分给女校、女院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吸引了更多好奇的目光去探究“女儿国”的奥秘。
上海师大附中张正之校长曾担任过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校长,他表示,现代女校在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上与普通男女混中没有太大区别,但教育的着眼点和方式方法可以发挥女性的优势。“比如充分发挥了女性的语言优势,强化外语教育”。
张正之认为,在女校的女孩子更加自立自主,个性特长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女中的发展也是顺应了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日益提升的形势。不过他表示:“女中和高等女子院校也不一样,女中是基础教育,而女子学院偏重就业培养,择业时增加竞争力。女中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与社会发展、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等都有关系。”
同济大学开设的女子教育课程也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岳昌智院长也认为,这些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女性意识,会协助他们扮演好未来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迎合了学生的兴趣。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1级的王欣高中时就读于市三女中,她觉得在女中的学习生活有利有弊,“一方面锻炼了女生独立自主,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毕竟社会是由两性组成,作为小社会的学校里两极缺一,总会有不平衡。”她表示,在女中里,性别意识也淡化了,“因为没有区分,反正男的干的女的干的都得自己来,比如学农军训什么的,在比如艺术节的演出反串什么的”。而谈到女校教育对自己的意义,王欣则表示,使自己思维面更广,思维方式更变通,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相对强,还有就是“气质好”。
因此,女子教育在上海受到不少家长追捧,更多把女儿送进女中的家长,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在只有女孩子的单纯环境下安心学习,不必过早陷入男女问题的困扰。
专家:女生在非常态下成长,心理发展会不一样
张正之认为,完全由女生构成的学校,处于男女生隔绝的环境,在非常态下成长,这些女生心理的发展会不一样,进入大学后对男性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并且女性在逻辑演绎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在男女混中可以得到男生的帮助,进行两种思想的碰撞,提高自己的理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不选择女校的家长也有他们的道理,“学习环境中有男孩子也很好嘛,可以各取所长、互帮互助,不是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吗?”“荷尔蒙也是生产力,在男生面前女孩子可以变得更美丽,对学习、社交和其他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女子学院学家政礼仪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女子文化学院,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女性的特质进行了调整。女院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本科的学位基础课,但和一般的中文系不同,比较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提倡在感悟中汲取知识,增加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的介绍,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眼光打量作品。针对女性逻辑抽象能力方面的欠缺,学院还增设了语言叙事逻辑,培养学生以缜密的思维从事文学写作。
女院也很重视性别意识和妇女理论教育,女性学、家庭伦理等课程告诉女孩子们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大的社会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