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不再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持乐观态度。中国央行现在不顾物价上涨而不断降息,说明它也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从中国传来的经济消息多半令人悲观,一片愁云笼罩在中国上空,炎夏之际,却让很多人的心中寒意阵阵。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正在冲击着千家万户和银行系统。银行想把自己的危机转嫁出去,政府想让房市“接盘侠”托住房价,最后恐怕都是无望的幻想。这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无力救助经济的根本原因。
一、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前景预期不良
中国政府一直对自己的经济前景抱持一种错觉,误把浮在房地产泡沫上的经济幻景,当作国家“崛起”真实牢固的长期基础。而这种错觉加上对外官方宣传,也影响到整个世界。西方国家,特别是华尔街,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一直看好。即便中国疫情迭起、房地产泡沫崩溃,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投行仍然寄希望于疫情后经济复苏和政府拯救房地产业。但是,中国经济情势的发展让他们越来越失望。
8月18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政府救市热情不高,中国房地产危机继续发酵》的报道。此文依然认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危机不会袖手旁观。其暗含的意思是,最好政府能出手拉房地产公司一把,虽然恒大之类病入膏肓的房企已不可救药,但对财务状况尚可的房企,政府最好还是要加以帮助。该文称,“中国房地产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复苏。而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将采取大胆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显然,这篇报道对中国政府出力不够,颇有不满之意。问题是,中国的房地产危机,政府真救得了吗?倘若越救越危,又预后如何?
而同一天,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著名投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和野村证券(Nomura)再次下调中国的经济预期,理由是,中国经济受到需求疲弱、房地产业萎靡不振以及“清零”和限电等其他措施的冲击。高盛把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从之前的预测值3.3%下调至3.0%;野村证券把类似的预测从以前的3.3%下修到2.8%;渣打银行16日也把对中国今年经济成长的预测从过去的4.1%大幅调降至3.3%。投行摩根·斯丹利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8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同样表示,“7月经济数据已经验证了,下半年不会出现V型复苏。”
二、各国加息,为何中国偏偏减息?
目前,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出于不同的原因,不约而同地面临着巨大困难。美国因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联储会只能不断升息,三次上调政策利率,试图打压通货膨胀,但至今收效不彰。欧盟由于对俄国天然气供应的依赖,俄乌战争开始后能源价格暴涨,带动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在也需要升息来遏制通货膨胀。日本经济的生产率虽然高于美国、德国和法国,但消费不振,其央行的政策利率一直保持在零利率上下。 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处境不同,中国经济的最大困难是经济衰退。中国的央行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不但不升息,相反却接连采取降息措施,试图刺激衰迷不振的经济。继中国央行8月15日宣布对几项关键利率降息之后,8月22日,中国央行再次宣布下调两项基准利率。这就让中国的货币政策变成了鹤立鸡群。
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本国的经济走势,升息必然造成经济成长收缩,而减息则是为了拉抬萎靡不振的经济。央行的货币政策代表着货币管控当局对本国经济走向的基本判断,凡是采取加息措施的,都担心通货膨胀冲击民众的购买力,因此不惜经济代价来打压通货膨胀;而采取减息措施的货币当局则判断经济走势不妙,所以要不顾物价上涨来加热经济,希望经济下滑的趋势得以遏制。所以,加息与减息之异,实际上反映出各国经济真实问题之所在。换言之,西方国家或为通货膨胀所扰(如美国和欧盟),或为经济疲软所忧(如日本),而中国的经济困境与众不同,中国是为经济衰退所苦。
三、中国经济进入衰退通道
最近,中国传来的经济消息多半都是令人悲观的。从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到大批店铺倒闭、大批工厂关门;从职场上千军万马挤破头去抢公务员编制,到地方政府财源短拙而开始降薪;连失业者过去认为是保底养活自己的就业机会,如网约车和送餐公司等,现在都在裁员。一片愁云笼罩在中国上空,炎夏之际,却让很多人的心中寒意阵阵。
而这种经济寒意也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证实。今年6月,中国的社保部门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一个月发放了372亿元,是去年6月的3.6倍。中国的许多小企业不肯为员工购买失业保险,只有大中型企业的失业员工被解雇后可能有机会领取一段时间的失业保险金,数额有限。中国人力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6月已向584万户企业的失业员工发放了失业保险金。这个数据表明,上半年至少有近6百万家为员工购买失业保险的企业裁撤了许多员工。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很多人寄希望于三季度的经济能重新向好,但7月的经济数据似乎展现出经济继续收缩的态势。7月,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上升到了近20%。每5个青年人当中就有1个人无法找到工作,这种情形今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恶化。高失业率意味着民众的购买力相对萎缩,疫情防控影响了上半年的经济复苏,7月曾经被认为是消费大幅反弹的时候。但实际上,今年7月的全国餐饮业营收下降1.5%,而商品零销售仅比去年同期增加3%,主要还是物价上涨造成的。
在投资方面,7月全国的投资与6月相比处于零增长状态。由于当月工业品价格上涨4%,所以,实际上7月的投资比6月下降了4%以上。1到7月累计,房地产投资下降6.4%,把用料涨价因素考虑进去,房地产投资实际上下降了10%以上;而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2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了29%。
虽然很多人以为,“清零”政策严重冲击了经济活动,但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一直都处在封禁式疫情防控之中。疫情防控其实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疫情,中国经济也仍然会进入衰退通道。
四、中国政府为何难以扭转经济颓势?
一国经济俗称是由“三驾马车”拉动的,即投资、消费、出口。而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来自制造业。政府松动货币政策,就是希望企业能增加银行借款,恢复正常经营。但对企业来说,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才是企业活下去的前提。既然消费需求如此萎缩,企业怎么敢借钱扩大生产?那只会导致库存积压上升,企业债务负担变重。事实上,大批制造业中小企业倒闭,各行业的许多中型制造业企业减产,原因全都是需求萎缩。
当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在萎缩的时候,企业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出口订单了。在这方面,7月似乎是个好月份,因为当月的出口增加了24%;但与此同时,从国外传来的消息却让出口企业非常紧张。由于欧美市场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消费者为了应付生活必需品开支以及汽油、家用能源的涨价,开始压缩非必需品购买。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工业制品的需求开始收缩,许多零售企业库存爆满,被迫减少新订单。 今年以来直到7月,欧美零售企业担心中国“清零”政策影响商品出口供应链,曾经大量进口中国商品,造成了7月中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上升;但接下来的几个月,直到圣诞前的零售高峰季节,欧美零售企业不得不努力消化库存,而且难以预测通货膨胀对非必需品购买的冲击何时才能缓解。所以,中国的出口企业现在发愁的是,后续订单不足甚至消失,而不是加大马力出口挣钱。7月,中国的进口额只有百分之几的增加,这也说明中国的加工出口后劲不足。因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当中,大部分是进口零部件组装再出口,进口零部件少,说明今后组装出口的数量也会收缩。
五、房地产泡沫破灭冲击千家万户
之所以中国的消费不断萎缩,高失业率只是因素之一。实际上,即使家中没有失业青年,也同样会受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中国的城镇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有房无贷、有房有贷、无房有贷和无房欲贷这四类,而这四类家庭面对经济萎缩所作的不同反应,最后都会构成对银行的压力。
无房有贷的家庭是买了期房、申请了房贷并全额付款,但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无力完工期房。这样的家庭最悲惨,他们的期房不知道还有没有希望交工,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主动停供房贷,希望借此对房地产公司施加压力,让房地产公司恢复施工。虽然他们似乎有一些停供的理由,但他们与银行之间的房贷契约依然存在,这些期房房主与房地产公司之间的契约纠纷,并不能自动免除他们与银行的房贷契约。这方面的情况我在给自由亚洲电台写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伤及中国经济命门》一文已经说明过。
有房有贷的家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房贷负担沉重,为了按月支付房贷本息,只能减少生活开支来供房。他们最担心的是房产价格下跌,因为一旦房产价格缩水幅度超过自己的首付,这套房就会变成“负资产”,即房产现值甚至低于尚未偿还的房贷数额,哪怕将来还清了房贷,自己至少也亏光了首付款额。结果,一些持有多套房的人,或者因为财务能力短拙,或者是害怕“负资产”损失过大,开始主动断供房贷。于是他们断供房贷的住房就被银行没收并拍卖,这就是为什么全国的法拍屋数量暴增的原因。进入法拍程序的住房卖不出多少钱,银行不得不承担一定程度的损失;而房主的首付也基本上泡汤了,很难再回收。
有房有贷的家庭还有另一类,他们有能力现在就还清房贷。此时他们的盘算是,自己买了房子,随着房价下跌,吃亏是吃定了;如今钱存在银行里的存款利息远远低于房贷利息,不如提前还贷,让银行少从自己身上赚取利息。这样来减少财务损失,也是一种精明的考量。但对银行来讲,房贷因为有房子作抵押,属于银行资产当中的优质资产,而房贷客户大量提前还贷,等于是缩减银行的优质资产,同时也造成银行的坏账比例相应上升。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银行发通知,禁止房贷客户提前还贷的原因。
有房无贷的家庭如果持有多套房,貌似最轻松,因为他们没有还贷压力。但是,这样的家庭有另一套盘算。他们过去是把房子当作固定利率的债券来看待的,即房产的价值相当于债券的购买额,而房产的市场增值相当于债券的固定收益;等到需要用现金时,随时可以把一套房子卖掉套现,稳赚不赔。因此,中国的中产家庭往往把不少现金投资到房产上,然后把房产市值和金融资产合起来算作是家庭财富。但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这套如意算盘就落空了。一方面,二手房不容易卖出去,所以手中持房未必能够变现,家庭财富的很大一部分也因此泡沫化了;另一方面,二手房要想卖出去,只能降价求售,而越降买主就越看跌,于是手中持房的价值随时在缩水。这些家庭原来表面上的财富现了原形,今后他们其实不那么富有了,只剩下金融资产可以动用。这样的家庭很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家庭理财计划,节省开支。
最后一类是无房欲贷的家庭。这部分人是银行现在挽救金融危机的希望,也是政府公务员被迫多买房,以及银行设计出老人房贷子孙还的原因。银行知道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的银行坏账与日俱增,要保住自己的分行、支行不倒,只有增加新的“优质”房贷客户,产生每月定期打入银行的房贷月付现金流。一些银行由于法拍屋数量大或期房房贷客户停供,或者企业破产、贷款难以收回,导致银行的现金收入减少,于是就编造借口,用临时封住存款客户银行卡或设定每日最高取款额的办法,减少银行的现金支出。这就是银行金融危机的先兆。然而,眼看着全国数百个烂尾楼项目到处铺开,现在谁敢轻信房地产公司的期房承诺呢?何况房价看跌,早买不如晚买,等一等就能省一大笔钱,这样的账,无房家庭谁不会算?总之一句话,新房购买趋谨慎,谁肯再买烂尾楼?
银行想把自己的危机转嫁出去,政府想让房市“接盘侠”托住房价,最后恐怕都是无望的幻想。这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无力救助经济的根本原因,也是华尔街分析师们失算的地方。后者总把中国政府设想得万能无敌,希望政府能力挽狂澜。但这次中国经济确实在往深渊不可避免地滑下去,神仙也救不了。何况习近平和李克强并非神仙,不过凡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