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56|回复: 0

北国大地上的人文瑰宝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1449

回帖

8150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150
发表于 2022-11-17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A1088L 于 2022-11-17 21:30 编辑

来源:大纪元

作者:蔡大雅
1.jpg
莫斯科市中心的两座俄罗斯东正教教堂。(Mladen Antonov / AFP)

精神上深植于古老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俄罗斯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世界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瑰宝。这也一部分根源于酷寒的西伯利亚北国淬炼而生出来的一种内敛的精神力量。

前苏联七十年统治对俄罗斯人造成的心灵伤害至今没有完全弥合,然而无论是在新世纪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创作,或是今天俄乌战争中俄罗斯人一波波四起,无惧的群体反战抗争中,都展现了千年古老的罗斯虽然历经共产党超过半世纪的非人统治,依然矍铄着北国大地上源自于古老信仰的深刻而朴质的力量。

宗教
相较于欧洲国家,罗斯的文化发展速度缓慢。西元九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古罗斯才逐渐有了文字。东罗马帝国东正教在10世纪被定为罗斯公国的国教,自此成为影响罗斯人与罗斯文化最深远的力量。

蒙古在13世纪的入侵摧毁几乎所有的城镇,积累数百年的古罗斯文化遭受严重破坏。蒙古统治罗斯的主要目的是征税和征兵,文化上的建设与发展几近空白,蒙古人统治罗斯二百多年,因为其采取宗教自由的态度,并十分维护东正教教会与教徒的权利,除了让人民在苦难时从信仰获得慰藉外,也使教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稳定社会及政治的支柱。

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就有大批学者、修士、工匠和百姓四处逃难,其中有些跑到同为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他们带着欧洲当时最先进的知识、艺术和技术,为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教堂与修道院逐渐增多,有着洋葱头造型的教堂成为东罗马文化与俄罗斯风格的绚丽结晶。

俄罗斯人认为穹顶象征至高无上、光亮无比的神,因此穹顶若非镀上金银,使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是以多彩的色块旋转向上形如火焰。对俄罗斯人来说穹顶的数目也是有讲究的:13代表耶稣和12门徒、25就是前述再加上12先知、33则象征着耶稣在人间度过的岁月。

绘画
留存至今的最早期的俄罗斯绘画,是绘于教堂或修道院内的圣像画,例如在15世纪前半叶安德烈‧卢布列夫绘制的《圣三一像》,从画中浓厚的拜占庭风格可以看出其对俄罗斯早期画风的巨大影响。

2.jpg
安德烈.鲁布烈夫的《圣三一像》。(公有领域)
直到彼得大帝(1672至1725年)推行西化、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各种科技与工艺,并引进各国的专业人才后,俄罗斯的文化才开始向西方靠拢,绘画也逐渐脱离中世纪宗教画的范畴,转向描绘现实世界的人物或场景。此时的画作多以肖像画为主,从画中人的穿着与姿态,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俄国人在面对新旧交替的时代时所受的文化冲击。

3.jpg

沙王彼得一世于1838年肖像。(公有领域)
在西化之前,俄国人保持着中世纪拜占庭式的穿着打扮,长袍宽袖,男子留着大胡子、女性头戴连帽罩,在当时的欧洲各国中显得突兀落后。彼得大帝下令男人剪掉大胡子,违者课重税;衣着改为欧洲当代流行的款式,小披肩、合身的上衣加上紧腿裤子;导入英法的社交礼仪,例如优雅的用餐与谈吐、喝咖啡说法语、携女伴参加晚宴等等。彼得大帝在文化上的改革与转型,将俄国从封闭静止的状态带入开放竞争的世界,使俄罗斯文化在不久后迈入黄金时期。

俄国的国力与文化在叶卡捷琳娜大帝(英译为凯萨琳大帝,1729至1796年)在位期间达到最鼎盛阶段。她原是一位德国公主,以政变取代她不得人心的沙王丈夫,统治俄罗斯长达34年,是俄罗斯帝国在位时间长的沙王。叶卡捷琳娜受过良好教育、聪敏好学且刚毅果决、善于治国也热爱文学和艺术,现存于圣彼得堡冬宫艾米塔吉博物馆内的大量艺术品,就是源于叶卡捷琳娜女王的收藏。

4.jpg
叶卡捷琳娜大帝肖像。(公有领域)

除了收集大师名作外,叶卡捷琳娜还创建了皇家美术学院(现名为列宾美术学院),以写实技法为主要的教学传统,培育出许多知名的画家,如列宾(I. Repin)、苏里科夫(Surikov)、库因兹(A.I. Kunguy),希斯金(I.I.Shishkin)、波连诺夫(V.V. Polenov)、瓦斯涅佐夫(V. Vasnetsov)、谢洛夫(V. A. Serov)、福鲁别里(Vrubel)等等。

5.jpg
伊凡四世的肖像画,1897年由“俄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名画家瓦斯涅佐夫绘制。(公有领域)
文学
彼得大帝西化前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口头传颂的民歌形式记录而成。彼得西化的同时也对俄文进行改革与规范,使其书写及表述不再艰深窒碍,大众文学开始发展,为稍后出现的诗歌、散文与剧作奠定基础。

叶卡捷琳娜大帝喜好阅读,醉心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的作品,并致力将其宣扬的理念在俄国的教育和政治体系中付诸实现。虽然部分改革并未成功,但在教育方面的建设如同埋下的沃土,为即将绽放的文学瑰宝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除了大量引进欧洲的经典作品并翻译成俄文、启蒙俄罗斯人外,叶卡捷琳娜大帝也会创作戏剧和小说,并撰写回忆录。此外她也慷慨资助当代的欧洲大哲:她从未见过伏尔泰,因激赏其书作内涵而提供资助长达15年,直到哲人逝去为止;法国政府威胁狄德罗要禁止其出版百科全书,女王知道后即向狄德罗提供庇护。

前人的努力使俄国文学从19世纪开始绽放光芒,拉开序幕的是浪漫派作家如普希金(A. Pushkin)、莱蒙托夫(M. Lernmontov)等人。在继之而起的现实主义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小说家如果戈里(N. Gogol)、屠格涅夫(I.Turgenev)、杜思托也夫斯基(F. Dostoyevsky)、托尔斯泰(L.Tolstoy)、契科夫(A. Chekhov)等等,使俄国一跃成为文学大国。

进入20世纪的俄国文学虽然繁华依旧,却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共产党暴力夺取政权后,以所谓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作为官方的文学教条,对思想与言论的箝制使文学的火种逐渐熄灭。坚持传统创作理念的作家不是被禁止出版作品、被流放,就是被迫流亡异乡,例如以《齐瓦哥医生》扬名西方的巴斯特纳克(B. Pasternak)迫于压力婉拒诺贝尔奖,在痛苦和孤立中度过余生,直到死后其作品才被允许出版,又过了数十年在苏俄解体前才被恢复名誉。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A. Solzhenitsyn)则经历了被劳教、流放、剥夺国籍后流亡海外的命运。

6.jpg
1974年2月15日,俄罗斯作家兼历史学家索尔仁尼琴在前往苏黎世前摄于科隆。(AFP)
虽然如此,赤化之前的俄罗斯文学奠定的基础使得在前苏联酷烈统治下创作的文学家依然能够创造出如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这样的巨制,深度向世人展现了共产党铁蹄下的真实面貌,以及共产暴政对于人类心灵的摧残。

进入21世纪,前苏联的文学创作依然慧光突现,或以嘲讽,或带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的各种后现代风格,遥接旧俄时代果戈里《死灵魂》等文学奇葩,呈现了前苏联奇诡的另一风貌。

音乐
早期的罗斯音乐除了宗教音乐外,多是以民歌的形式,或作为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而流传。彼得大帝西化时邀请许多欧洲音乐家到俄罗斯演出,推动朝廷和贵族举办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或舞会。沙王的礼遇带动社会上下对音乐家的尊重,使之在俄罗斯享有极高的地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18世纪是俄罗斯音乐学习成长的时期,欧洲传入的音乐形式与乐器不断普及、各国名家纷纷前来表演献技,古典音乐成为各阶层的共通语言:上层阶级会鼓励儿女学习音乐,视之为高尚的生活情趣;有天赋的音乐学生和年轻的音乐家无论什么社会阶级都能获得赏识和支持;甚至连处于最底层的农奴都能组成乐团,在农闲时合奏乐曲。

随着全民爱乐的风气渐成,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接收外来的音乐,而是希望听到能呈现本土风格的作品。音乐家开始提倡用古典音乐的作曲手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斯拉夫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用与欧洲相同水准的演奏技巧演出,来展现俄罗斯民族音乐中多层次的深刻内涵。这个愿望在19世纪由葛令卡(M. Glinka)带头实现,并开启了俄罗斯音乐融合古典技法与民族曲风的发展方向。
7.jpg
“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葛令卡,1840年。(公有领域)
葛令卡的创作丰富多样、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歌曲等不同类型。他以同时代的文坛好友普希金的诗作为歌词,配上优美动人的旋律,谱写浪漫曲,兼具艺术性与大众性。葛令卡是第一位被欧洲音乐界公认的俄罗斯杰出作曲家。他开启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辉煌时代,被后人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如同文学界的人才辈出,19世纪也是俄罗斯音乐界的黄金时代。从葛令卡开始,众多巨匠级的音乐家如涌泉般精彩现身,他们有的力倡具有民族特性的创作、有的致力于教育、有的专精于演奏技艺的不断进步,共同将俄罗斯的音乐艺术推至顶峰,使之成为俄罗斯人的骄傲与全人类的共同珍宝。

1856年葛令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M. Balakirev)在圣彼得堡组建一个音乐创作小组“强力集团”(也叫五人乐派,Moguchaya Kuchka)。五人中除了巴拉基列夫外,其他都以业余作曲家起步,最后成为音乐大师,例如以《天方夜谭》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林姆斯基-高沙克夫原是海运军官,后来才到圣彼得堡音乐院担任教授,他的早期作品是在出海航行期间构思创作而成、创作《展览会之画》的穆索斯基是公务员、歌剧《伊果王子》的作者鲍罗定是有着医药博士头衔的化学教授。

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A. & N. Rubinstein)从柏林学成归国,于1859年成立俄罗斯音乐协会、在1862年创建了俄罗斯第一所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院,而后又在莫斯科创立莫斯科音乐院。学院秉持传统的理念与高标的规范,培育出无数杰出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例如享有国际声誉的柴可夫斯基(P.Tchaikowsky)、葛拉祖诺夫(A. Glazunov)、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普罗高菲夫(S. Prokofiev)、拉赫曼尼诺夫(S. Rachmaninov)、史克里雅宾(A. Scriabin)。团体有圣彼得堡爱乐、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等。即使经历20世纪的巨变与共产极权对文化的破坏,这份坚持也未曾改变,才使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及表演艺术至今仍位于世界前沿之列。

结语
前苏联解体之后,共产主义强加于俄罗斯的枷锁并未完全褪去。然而,随着这一轮乌俄战争,笼罩在罗斯头顶的极权铁掌终将耗尽它最后的一丝蛮力而崩塌。正如俄罗斯北国大地上遍布的一座座大大小小,东正教壮美虔敬的金色教堂在苏联解体后再度敲响了钟声,古罗斯源自古老信仰的力量之泉将再度涌现。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连书华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5 14: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