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贞观政要阐述 君道 一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初,太宗对侍臣说:
 “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心存天下百姓的福祉。
 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以奉养其自己的贪欲,就好比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肥肉吃以充其腹,最后是腹饱而身死。
 君王要安定天下,必须先修正其自身。没有身体正直而影子歪曲,朝政修理而人民混乱的道理。
 朕经常思考,伤害其自身的根源不来自于外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贪心嗜欲所造成的,以成其祸害。
 如果沉溺于嗜欲滋味,玩悦于声乐美色,所欲求的越多,所损害的也越大,既妨碍政事,也损害民生,而且又口出一非理之言,那么万民百姓就会为之承受祸害,甚至解体。
 如此天下百姓痛怨仇恨就会产生,弃离反叛也会兴起。
 朕常常思考到这些危害,所以不敢放纵自己,不敢贪图安逸。”
 朝中谏议大夫魏徵应对说:
 “古代圣明的君王,都能就近处的事物体察其道理,而推及至远体谅远方百姓的生存。
 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时,向他求教治国安邦的重要道理,詹何却以修身之术来回答楚王。楚庄王又问,这些对治国安邦又有什么用呢?詹何说,没有听说为君者自身修正,而治理国家却混乱的。
 陛下所说明的道理,其实质与古代的治国义理是相同的(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说:“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魏徵回答说:“君王之所以能够明辨是非,是因为其能广听纳谏;其之所以导致暗昧不明,是因为其偏听偏信。
 从前尧、舜在世时,大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贤俊之士,广视听于四方,使自己遍知天下事,故能明辨是非,不至于被奸佞之臣所蒙蔽欺骗。
 秦二世胡亥为赵高所愚能,深居宫内,隐藏自身,隔绝群臣,疏远百姓,只是偏听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离散,也还没有听说,还不知道。
 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举兵反叛打向京城了,他竟然还不知道。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反叛,各路反王已经攻城掠地,占领了许多城邑了,他竟然也还不知道。
 所以君王治理天下,如果能够虚怀若谷,广开言路,敬心听取各方的進谏,诚心接纳民众的诉求,就不会被贵戚、重臣所隔绝世事、阻塞言路而蒙蔽欺骗,天下百姓的实情也必能得以上通朝廷,为陛下所知。”
 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非常赞美魏徵的谏言。
 
 
 
 注释:
 
 詹何,春秋时楚国詹尹之后,隐居垂钓,楚庄王听说后,觉的詹何很奇异,于是召而聘之,问以治国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