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46|回复: 0

才华耀世的苏轼小时候改了老师的诗 师也自叹不如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591

回帖

3581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3581
发表于 2022-12-14 2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纪元

大人物小故事
作者:农本木
1.jpg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从小器识不凡,才华洋溢。(背景图:苏东坡 黄州寒食诗 卷,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孙明国绘图合成/大纪元)


苏轼具才华多方,诗词文学的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从小时候就展现了这方面的天赋,甚至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十来岁时他作《夏侯太初论》,举譬精妙贴切又犀利无比,读来令人叫绝,几至喷饭。小时候的他还有什么妙文绝句呢?

老师:“吾非若师”
苏轼兄弟曾在刘微之(刘巨)门下当过学生。刘微之在眉山城西办了个寿昌院,学生上百人。某日,老师以《鹭鸶》为题,作诗句示范,并且讲解意涵,让学生逐句吟咏。诗的末句吟: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1]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同学听着老师的解说,不断地点头称是,有人甚至已经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苏轼看后,只觉得意犹未尽,便忍不住给老师建议,说这个雪花飞舞之后,如有个落脚点,有个去处,意境应会更好一点。他又说,或许这么样改一下能更完善: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在苏轼的眼中,寒风掠岸下,忽然看见渔人纷纷惊动起来,原来他们发现荻草和芦苇叶上已积了一层雪,雪花落地无声,而天候已大变了。(蒹是荻;葭是芦苇,是同一种植物,初生的叫“葭”,还没开花之前是“芦”,开花了就叫“苇”。)

老师非常惊异,没想到苏轼一个小小孩童,竟有如此视野,对自然景观的感受能如此敏锐细微。他向苏轼说:我当不了你的老师啊(吾非若师)!

后来苏轼兄弟应制科,刘巨赠诗:“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老夫欲别无他祝,只愿双封万户侯。”敬慕与祝福之情溢于言表,自是三苏名闻天下。(宋‧刘巨《赠苏轼兄弟 》 )

七岁开始喜读书过目不忘
七岁以前,他应该还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可能还跟一般孩童一样,喜欢和玩伴冶游嬉戏,有他自己童年的意趣,然而,在他的生平记录中不着一事,可能只是玩耍的花样能推陈出新罢了。但七岁以后可就大大地不同了。翅膀长成了,海阔天空任他遨游!

苏轼七岁已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也极喜欢读书,加上记性极佳,几乎是过目不忘,所以衍生出这么一段佳事来。在《长短句集‧洞仙歌自序》中,他写到:“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年九十余,能知孟昶宫中事。”[2]

苏轼七岁的时候,听九十多岁朱姓老尼姑讲述孟昶宫中之事,曾提到花蕊夫人的一阕词,那是描写花蕊夫人与蜀主孟昶在大热天的夜晚,纳凉于摩诃池上的情景。等到老尼死了很久,苏轼已四十多岁时,却还记得这事,可是他只记得开头两句,当时已经没有人知道有这阕词了,苏轼闲暇无事时总不自觉地要寻思一番。忽然有一天,灵光一闪,呀!会不会是吟咏洞府神仙的《洞仙歌令》呢?试着琢磨,果然是,于是为之填补不足之处,千古名作于焉产生:

《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元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情”境 。 苏轼写景浑然没有滞碍,写情自然而不造作,情景之间,互溶互生,而“情意”尽在其中矣。结尾三句是点睛之笔,深切流露女主人公满怀流光不待人的幽思、时不我予的千古愁。


十多岁作《夏侯太初论》举譬犀利传神
《东坡先生年谱》记载,苏轼十来岁时,父亲苏洵曾要他作《夏侯太初论》。苏轼写了这样令人惊艳的句子:“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抟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大意是:有人能把价值千金的玉璧掼碎而不动声色,却不能在锅子摔破时不失声惊呼;虽能和猛虎博斗,却不能在群蜂或毒虫涌来时不变神色。这一对句极受父亲苏洵喜爱,十来岁的孩子能营造出这么犀利对比又真实动人的意象,睥睨当时的文坛是足足有余的。但因他年纪还小,年少所作论文,没能留传下来。真是可惜啊!

十二岁作《天石砚铭》 抒发生平之志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住家的沙地上,和一群少年同侪挖地玩游戏。不意挖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触肤温润,晶莹剔透,色呈浅绿,里外都点缀着细碎的银星,敲打时会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台,很能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父亲说:“这是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只是形状不太完备罢了。”于是把它给了苏轼,说:“这是你能写出好文章的祥瑞征兆。”于是,苏轼当宝贝般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天石砚铭》: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释意:“一旦得了造化,就永不更改。或以品德为重,或顾全外表形体。如果两者皆有,那我选哪个呢?仰人鼻息、卑躬屈膝吗?这种人世间本来就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苏轼遭人构罪,被捉入大牢,几致死罪(俗云乌台诗案),一家流离,书籍用品也凌乱散失。第二年遭贬到了黄州,他寻找那方砚台,却遍寻不着,以为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他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时,忽然又看见了它,喜出望外。那个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太精致,却是父亲亲手刻出受砚的部分,然后让匠人做了匣子。他非常珍惜它。就像当年父亲把它交给他这个儿子一样,他也把失而复得的砚台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父亲为这方砚台加上了匣子传给他,而他则给加上了砚铭,把他这一生的精神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一代文豪苏轼小时候写过的妙文绝句,竟然与他的人生长相左右,好像早已经铺陈他这一生的来世使命呀。

注释:
[1] 这一句“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在宋人叶寘《爱日斋丛抄》中未见,该书只抄录了其后两句,是拾掇而来的散落人间的文字,放在此处有助于读者感受后两句的情境。

[2] 苏轼在《长短句集·洞仙歌自序》说:“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参考资料:《栾城集·亡兄苏轼端明墓志铭》《东坡先生年谱》《东坡全集》《侯鲭录》《爱日斋丛抄》
@*

责任编辑:古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22: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