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70|回复: 0

病毒越传越弱吗?

[复制链接]

90

主题

0

回帖

100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05
发表于 2023-1-3 16: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年前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造成了全球恐慌,为何如今所有国家(包括中国)都选择与其共存呢?有一种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病毒随着传播会越变越弱。很多专家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病毒的变化方向是提高传染率和降低毒性。从新冠病毒初始毒株到德尔塔变种和如今的奥米克戎变种,从统计数字上来看确实重症率和死亡率在不断降低,似乎符合人们的预期。

可是中国在2022年底选择全面开放与病毒共存之后,人们惊讶的发现感染后的症状并不像官方宣称的只是个大号流感,相反很多人持续高热,出现肺炎甚至白肺的人数也相当多。虽然由于中国官方不提供数据无法确切了解真实的重症和死亡率,但从各地传出的不堪重负的医院和殡仪馆等消息来看绝不像海外的奥米克戎统计数字那样低。病毒真的变弱了吗?

我们先从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病毒越传越弱这一说法的来源。其实现代科学对于病毒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我们知道病毒会在宿主体内快速复制,而复制的过程可能会产生错误,也即变异。每次发生变异都可能导致病毒性质改变,如传播速度、感染症状等。但是改变是朝哪个方向发展?现在科学无法预测,一般认为是随机的。微观上的变异既然是随机,为什么宏观上看到病毒的变种毒性会逐渐降低呢?

这是基于一种简单的假设:毒性弱的病毒变种能够在宿主体内存留更长的时间,从而更容易向外传播;毒性强的变种感染则容易引发重症导致死亡,病人被收治隔离,不利于病毒的继续传播。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注意此模型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实际的。

首先上面的推理实际上说的是如果病毒能够在宿主体内存在更长时间,则更有利于传播。但这个时间是由几方面决定的:(1)宿主战胜病毒,免疫系统将病毒完全清除的时间;(2)病毒战胜宿主,导致宿主死亡的时间。一般来说,所谓毒性较大症状较重也即免疫反应较为强烈,这样无论宿主胜利还是病毒胜利都会较快决出,具有传染性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不容易广泛传播。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的存在。首先是潜伏期。发作起来很严重的病毒也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从而增加其传播的几率。比如臭名昭著的艾滋病毒就有长近整年的潜伏期并具有传染性,使得这一病毒随凶险但仍然有广泛的传播。对于新冠病毒,科学上已经发现其原始毒株的遗传序列中含有类似艾滋病毒的片段,也有较长的潜伏期和免疫逃逸能力。原始毒株毒性较强,但潜伏期也更长,有两到三星期之久。到了德尔塔和奥米克戎变种,毒性很弱,潜伏期也缩短至三到五天。从总的病程和具有传染性的时间长度来说,新变种事实上是短于原始毒株的。但是新变种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原始毒株,这其实和前面的传播理论是矛盾的!

奥米克戎传播力强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毒性较弱而有更多的传染机会,而是它的特性能够在宿主感染的初始几日就拥有极强的传染能力。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溶胶。初始毒株主要感染下呼吸道和肺部,随着病人呼吸或咳嗽排出的病毒浓度相对较低;奥密克戎则主要攻击上呼吸道,在接近口鼻处大量复制,病人排出的病毒浓度远高于原始毒株。极高的体外病毒浓度这才是奥密克戎具有极高传染能力的真正原因,其较低的重症率只是让各国政府不对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而已。

新冠病毒的某个变种会在有限的传播之后自然消亡吗?这取决于三个因素:(1)病毒在宿主体内存留周期(直到病毒杀死宿主或被宿主的免疫系统完全驱逐),新冠的各个变种都长达数周;(2)人类跨地区旅行的时间跨度,现代交通可以做到在一天之内全球旅行;(3)地区间封锁。在古代,一个地区的疫病可能难以传播到远处,因为病毒在宿主体内存留时间短于地区间交通所需的时间。可是在现代,便利快捷的交通让新冠疫情攻陷了所有的国家,甚至包括严密设防几乎与世隔绝的朝鲜。假如出现一种毒性很强的变种,其前七天的症状表现类似于奥密克戎,但随之强烈攻击肺部造成重症肺炎,那么就会兼具高传染性和高毒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很难看到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阻止其全球流通。

新冠病毒的某个变种会在全球流行之后永远消失吗?从目前来看很难说。德尔塔变种已经传播一年以上遍及全球,但在很多地方的新冠患者中还是占有显著比例。还得注意一点,病毒在杀死宿主和被宿主杀死两种主要结局之外,其实小比例的还存在第三种结局:二者共存。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伤寒玛丽就是一个例子,她有生之年一直携带伤寒病菌,感染了周围大量人群,但自身却并不发病,63岁死亡是也是由于其它病因。肝炎病毒也有大量人群是终身携带者,甚至艾滋病毒感染者现在也可以在药物的控制下成为长期携带者。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还所知甚少,但也有不少超级传播者的报道,某些人群成为病毒长期携带者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新冠的各个变种很可能会长期在社会上存在,而不会自然消亡。

对于新冠病毒变种重症率一代代降低的数据,我们还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认识。这些数据多来源于海外那些很早就决定采取于病毒共存策略的国家。即使在开放之前,那些国家的封控程度也远低于中国。这些国家的国民多数是在有疫苗保护的情况下逐次接触了每一代病毒变种。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感染病毒产生的抗体对下一代变种病毒都有一定的防御力,这也是新变种重症率降低的一个原因。历史上伤寒、流感、天花等病毒在欧洲随着多年的传播症状已经变得很轻微,但携带病毒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却对新大陆的印第安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对欧洲人已基本无害的病毒杀死了绝大多数美洲土著,使得印第安人在美洲成为了少数族群。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评论一下2022年底中国突然的全面开放共存政策。且不说在药品和医院方面物资准备的欠缺,从病毒传播的科学角度讲该政策也是隐患诸多。

首先不能简单的认为开放后感染国民的只是奥密克戎变种,其它前代变种的存在和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全国(包括所有对外口岸)同时开放,面积辽阔的中国十分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流行不同的变种(这已经事实上发生了)。而随着即将到来的春运全国人口迁徙,多数地区将在短期面临几波不同变种的侵袭。加上中国政府鼓励民众带病工作,刚感染过的人群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的情况下再次感染新变种,可能加剧器官器质性损伤和病变,增加重症率和死亡率。

其次不能简单认为奥密克戎感染就是大号流感。如前所述,海外民众普遍接受过疫苗接种且曾依次接触过前代病毒,因此对奥密克戎的抗性较强,症状较弱。而中国灭活疫苗低效是科学共识,在三年严格清零政策下多数中国人也没有机会接触任何一代新冠病毒。在这个前提下贸然接触奥密克戎重症率和死亡率很可能会高于海外。我们已经看到开放后的中国肺炎和白肺的比例奇高,在多个变种的轮番侵袭下未来恐怕很不乐观。

总结一下,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及其变异和传播的机理了解甚少。即使在目前科学已知的范围内,我们也不能轻易下结论新冠病毒的毒性一定会随着传播降低,也不能保证清零三年开放后接触到的只会是低毒性的奥密克戎。贸然的全面开放,应阳尽阳快速过峰的政策是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2 23: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