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9|回复: 0

建安才女蔡文姬:抚乱世琴歌 书悲愤情怀

[复制链接]

438

主题

1784

回帖

961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15
发表于 2023-3-7 2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纪元

作者:兰音
1.jpg
图为金代张瑀绘《文姬归汉图》局部。(公有领域)


这是一幅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画作,画中主体是一队艰难前行的人马。略去了时空环境,我们依然能从人物貂冠胡装的服饰,以及藏头缩身的神态,感受到塞外的凛冽朔风和漫天黄沙。

画卷的主角,是右起马上第二位严妆盛服的女子。衣帽上的长带向后远远飘扬,她却昂首端坐,直视前方,是队伍中唯一不为风沙所动之人。这条路对她来说,是一条永远告别屈辱过往的归乡之路,也是一条骨肉分离椎心泣血的悲愤之路。

这就是金代画家张瑀创作的《文姬归汉图》,那位女子,正是以悲剧命运和悲情才华感动了后世1800多年的乱世才女——蔡文姬。她在这条路上,创作了一支慷慨哀怨的古琴曲调,一首如泣如诉的抒怀歌辞。在那个以志深笔长、梗概多气著称的文学氛围中,文姬以女子之笔力,写就不逊于男儿风骨的苍凉悲壮之作,成为建安时期乃至整个中华历史上最特别的女诗人。



玉陷胡尘 才女的离乱生涯
蔡文姬,名琰,出身陈留的书香门第,是东汉名士蔡邕的掌上明珠。她的才华,主要来自蔡邕的遗传和栽培。蔡邕本人,通经史、善辞赋、妙音律、精书法,是位饱学多才的文艺大家。而蔡琰,同样“博学有辩才,又妙于音律”,尤其在琴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2.png

《画丽珠萃秀》册之“蔡文姬”,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她还是个孩童的时候,一天晚上听到蔡邕正在弹琴,突然琴弦断了。蔡文姬随口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说中,于是继续弹琴,故意弄断一根,借此考察女儿的本事。蔡文姬不假思索回答:“第四根。”再次说中。惊叹于女儿辨琴之才,蔡邕认真教授她抚琴技艺,待她艺成后,还把珍爱的焦尾琴送给她。

生活在汉王朝走向衰亡的离乱年代,蔡文姬的命运也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朝堂上,宦官集团与士大夫的斗争非常激烈,蔡邕在光和元年(178年),因弹劾宦官而遭诬告下狱,全家被流放朔方郡。九个月后,蔡邕遇到大赦,但是在启程返乡之际得罪了宦官亲戚,再次被诬告。蔡邕为保全性命,只好亡命江湖,辗转漂泊于吴会之地,客居十二载。

蔡邕获罪流亡之际,正是蔡文姬初生之时。满腹诗书、才艺超群的背后,是她年少的青葱岁月,也是一段充满颠沛流离的坎坷经历。琴棋书画这些文人雅事,对蔡文姬来说,大概是最佳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伴侣。

结束了早年的流离生活,蔡文姬成长为十几岁的婷婷少女,京城却出现了董卓作乱。蔡邕被强召为官,又在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后,受牵连而死于狱中。这时候,蔡文姬和河东人卫仲道成婚,但是不到一年就青春守寡,因无子嗣而归宁于陈留娘家。年轻的蔡文姬,饱受丧父、丧夫两重悲痛,而她人生中最大的悲剧,接踵而来。

董卓之乱后,兴平年间,中原局势更为动荡混乱,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叛乱劫掠。蔡文姬所在的陈留也没能幸免,她在战乱中被胡骑所掳,远离家园,没于匈奴左贤王。她滞留胡地十二年,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流亡生涯。这十二年,本该是她生命中青春美好的锦绣华年,却成了她身心煎熬的苦难记忆。

这个拥有美玉名字的才女,远离亲人和故土,在一个与本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信仰迥异的陌生世界生活。蔡文姬换胡服,改胡食,学胡语,吹胡笳,甚至有了两个孩子,却不改汉家儿女的信念,日夜思念着中原,渴望有朝一日重返故乡。

直到建安十三年(209年),曹操统一北方,进位丞相,感慨名士蔡邕无后,孤女流落他乡,于是派使者携白璧一双、黄金千两,赎回蔡文姬。她日夜祈盼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是她必须为此付出最痛苦的代价——舍弃未成年的两个孩子,独自归汉。

最终,蔡文姬选择民族大义和思乡深情,辞别骨肉至亲,踏上归途。“文姬归汉”一事,成为中华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美谈,它被文人吟咏过,被画家呈现过,被戏曲家演绎过……后人感慨着她的遭遇,敬佩着她的气节,更被她的传世作品深深感动。

胡笳悲吟 中郎有女能传业
唐人韩愈有诗曰:“中郎有女能传业。”是说蔡中郎(蔡邕)之女蔡文姬,继承了父亲的才学和文化事业,光耀蔡氏一门。她在归汉途中,怀着还乡的喜悦和辞亲的悲苦之情,将半生飘零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琴歌《胡笳十八拍》。它既是传统十大名曲之一,也是著名的抒情长诗和歌辞,完美展现了蔡文姬琴与诗的高深造诣,蔡氏才女之称实至名归。

3.jpg

图为南宋 佚名绘《文姬图》局部。(公有领域)
胡笳是匈奴族的乐器,以声调悲凉著称,在诗歌中常常描述为“悲笳”“寒笳”。蔡文姬将胡笳曲调写入琴曲,赋予作品新颖别致的异域风格,以及凄凉激越的情感色彩。作品的歌辞部分,声情哀婉慷慨,语词凄美绮丽,把她飘泊异乡的孤独屈辱与骨肉分离时的肝肠寸断,表现得炽烈感人。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开篇两句,用质朴而沧桑的语言点明天下动乱的时代背景,营造出广袤苍凉的情绪和气象。这首诗的第一拍如同引子,描述叛军作乱、百姓流亡的悲惨情景。在生不逢时的感叹中,蔡文姬将个人故事缓缓道出。

“志意乖兮节义亏”“遭恶辱兮当告谁?”身为汉家才女,她最大的不幸是违背心愿,失节偷生的精神魔难。“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第一拍的收束句直抒胸臆,强化了作者在困境中悲、怨、愤的情感,将浓重的悲剧气氛推向极致。

从第二拍至第六拍,蔡文姬讲述了远历险阻、被迫入胡的痛苦旅途。这一路上,她面对疾风扬尘沙的气候,暴猛如虺蛇的胡兵,忍受着披毡裘、食腥膻的不适,天灾国乱、归途杳杳的悲苦。她感今伤昔,衔悲畜恨,用含满血泪的心情,弹唱着一拍又一拍。

蔡文姬在荒寒胡地的生活,在第七拍至第十一拍,一一呈现。匈奴人崇尚武力,鄙视老弱,薄情寡礼;逐水草而居,时时迁徙,习俗乖异。这样的生活,让她越发感到痛悔孤苦。尽管在胡地成了家,她始终不能忘记汉朝。她更阐述了忍辱偷生的原因,是为了有生之年能重归汉地,落叶归根。

第十二拍起,诗歌的情感出现一丝温暖和光明,匈奴归顺汉朝,汉朝的使者也带着千金财物,赎回蔡文姬。她的人生终于出现了转机。然而快乐只是一瞬间的,夙愿成真的背后,是母子分离、永隔一方的人伦悲剧。

自十三拍起,琴曲骤然“弦急调悲”。临别之际,幼子失声痛哭,蔡文姬一步一徘徊,她只感到日月无光,失魂落魄。她的人如愿踏上归途,整个心却留在孩子身边。所以在梦中,她仍然和孩子们执手相伴,苦中有乐。“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蔡文姬渡过旧的劫难,却承受新的苦恨,人生一世总有缺憾。因而一曲身世悲歌唱尽十八段,悲慨深沉之情却绵绵不尽。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真”和“苦”,即身世经历之真和身心煎熬之苦。它的情感真挚而浓厚,气势贯注,气魄雄伟,读来颇有“才气英英”之感。明代《诗镜总论》如是评价:“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砂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

传续古文 悲愤诗作扬风骨
人们常常称赞母爱伟大无私,蔡文姬为何“狠心”地别子归汉?曹操赎回蔡文姬,为的也是“中郎有女”,希望蔡文姬能够继承蔡氏家学。蔡文姬归汉时,已是三十五岁的妇人,家族早已凋零,因而她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文人董祀为妻,终身才有了依靠。从此,蔡文姬以“董祀妻”之名走进正史,也能够以新的身份继续她身为才女的文化事业。

4.jpg

图为南宋 陈居中(传)绘《文姬归汉图》局部。(公有领域)
史书中记载了一段蔡文姬勇敢救夫的故事。隆冬时节,董祀犯下了死罪,蔡文姬不顾个人安危和尊严,披发跣足至曹操府上,为夫君叩头请罪。她的言辞清朗流畅,情感酸楚悲哀,堂上宾客都为之动容。最后,曹操颁布特赦令,追回董祀的判罪文书。

曹操感佩于蔡文姬的胆识和忠贞,送给她头巾、鞋袜表示抚慰。他想到蔡邕家中藏书丰厚,于是询问:“听说夫人的父亲保存许多典籍,您还记得吗?”蔡文姬如实回答:“父亲曾赐给我四千多卷书籍,可惜在战乱中一卷都没保留下来,我只记得其中四百多篇。”

这个答案仍然令曹操惊喜,他打算派人到她家中记录下来。蔡文姬书法功底深厚,兼擅楷书、草书等书体,于是以礼法为由,请求亲自默写成册,再送给曹操。后来人们将蔡氏整理的典籍与原文对照,没有一字一句遗漏和错误。

再后来,蔡文姬的身影淡出历史的视野,却留下两首特别的诗作《悲愤诗》,一为五言,一为骚体。与《胡笳十八拍》相似,它们讲述了自董卓之乱以来,蔡文姬所经历的身陷胡地、离儿归国、三嫁他人等种种苦难,抒发了浓郁的忧伤悲痛之苦。其中五言《悲愤诗》是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叙事长诗,可与《孔雀东南飞》并称双璧。

末世中,蔡文姬从大家闺秀沦落为异域囚徒,她以切身之痛,深沉之笔,再现了荒乱年代的真实景象。在叙事和抒情中,她以女子独有的视角观察世界,用女子独有的心理感受世界,传达出逼真生动的愤懑、哀怨与无助。这些作品,既是她生平遭遇的实录,也是整个汉末百姓生存境遇的缩影。她的悲愤之作,不仅仅表达一己之悲,更是为了万千百姓惨遭兵祸、整个国家衰落凋敝的大悲剧为抒写。

三国是个英雄云集的时代,也是传奇女子辈出的时代。美貌贤德如甄宓皇后,智勇双绝如义女貂蝉,国色天香如东南二乔,不一而足。蔡文姬则以沉雄质朴的诗歌,发扬了建安风骨,成为那个时代的第一才女。

参考资料:《后汉书》《楚辞集注》等。@*

责任编辑:王愉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2 10: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