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丽珠萃秀》册之“公孙大娘”,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你会记得童年时欣赏的舞蹈演出吗?你心目中的盛世繁华是什么样的?你是否遇到一个人,无论过去多少年光景,都不会忘却她最美好的样子?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那是玄宗开元五年(717年)的一天,年幼的杜甫在郾城观赏了一支剑器舞。舞台上的主角公孙大娘,着一身珠玉灿烂的劲装舞衣,执一柄光彩夺目的雪亮长剑。她的舞姿矫健轻盈,技艺冠绝当时,惊心动魄,观之者深受感动,天地也仿佛为之震荡。然而这支舞蹈,终究随着盛唐气象远去,却永远停留在杜甫的记忆中。
直到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五十年后,年迈的杜甫在夔州,再次目睹公孙大娘弟子的剑舞。舞蹈的风采依旧,然而杜甫从垂髫小童变成衰病老人,教坊第一的倾城舞姬也换作盛颜不再的他乡之客。杜甫更从中读出不胜今昔、千古兴亡的感怀,于是写下了一首瑰丽壮观、而又豪宕悲凉的著名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诗境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是一段两百余字的诗序,作为诗歌创作的缘起。杜甫主要介绍自己在少年、老年两次观赏剑舞的经历,由此展开对公孙大娘其人其艺的追忆。然而如今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身怀绝技的舞姬弟子也只能流落偏远小城,寂寞起舞,任年华渐渐老去。
杜甫抚今追昔,通过两代艺人的身世对比,生出盛世难再、人事全非的感慨。他还在诗序中特意点明两次观舞的准确纪年——“开元五载”“大历二年”,与诗中的“五十年间”暗暗呼应,他的今昔、盛衰之思,在时间的变迁中自然流露。这个饱经忧患的老者,用平静质朴的语言将繁华成空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又如怨如泣,包涵沉郁悲苦之深情。
这篇序言对后面的诗歌,起到了重要的牵引作用。它讲述了公孙大娘师徒的不同遭遇,道出一代王朝的兴衰巨变,诗人也借此感叹离乱末世,抒发慷慨悲情。同时,它为诗歌构建了一段厚重苍茫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在诗歌部分,诗人就能集中笔墨,描写盛世歌舞与国家兴亡之变。
整首诗歌可分为三大层次。起首八句为第一层,杜甫用绮丽夸张的词句,描述公孙大娘在郾城舞剑的壮丽场面。杜甫怀着无限神往之情,回忆当年的公孙大娘:曾经有一位绝代佳人公孙氏,她的剑器舞享誉四方。接下来,他从观众的反应以及舞姿的气势,烘托她技艺之高。她演出的时候,观者绵延如山,为之惊叹倾心;天地仿佛撼动,为之起伏震荡。
公孙大娘精彩绝妙的舞姿,为杜甫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他通过一连串的比喻,烘托公孙氏的剑舞。“㸌如羿射九日落”,闪烁的剑芒绚丽璀璨,如同羿射九日般光焰四射;“矫如群帝骖龙翔”,舞动的身形健美敏捷,好像天神驾龙般翱翔天际。“来如雷霆收震怒”,公孙氏舞动时的剑意,有雷霆万钧之威势;“罢如江海宁清光”,她收束时的身段,又如江海凝光之静美。
杜甫细腻地描写公孙氏剑舞的动人之处,虽然年代久远依然生动鲜活,历历在目。这更反映出公孙氏技艺精妙,才能让杜甫在五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然而美妙绝伦的演出终究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杜甫在第二层笔锋一转,思绪拉回到现实。绛唇珠袖,人舞俱逝,幸好后继有人,她的弟子将这项舞艺传承下去。
第二层的六句是杜甫观李十二娘剑舞以及两人对话的经历,与描写公孙氏不同,他仅用“传芬芳”“神扬扬”的侧面手法将这位弟子舞蹈一笔带过。以此过渡,杜甫引出“感时抚事增惋伤”的忆盛世、抒悲恨的第三部分。
第三层的前半段,杜甫回忆开元盛世时,教坊宫女八千之多,只有公孙大娘的剑舞名属第一。五十年来国家战火不断,朝廷衰败不振,宫廷的梨园弟子如烟尘般散尽,只剩下清冷冬日中李十二娘的落寞舞姿。他通过几句诗描写唐朝女乐的兴衰,折射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本诗的最后六句,进入浓郁厚重的抒情部分。玄宗皇帝离世多年,陵前树木已经合抱;杜甫也流落到荒凉的夔州,曲终人散时生出乐极生悲的徬徨。“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他经历了国家的离乱和命运的坎坷,此时年老多病,忧伤迷惘,仿佛天地间的惆怅客,不知何去何从……
一场乐舞,就是一段历史的象征与见证。《杜臆》评价这首诗:“古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杜甫通过两代舞姬的描写,揭开沧桑变幻的历史真容,既有顿挫深沉之气象,兼具凝重悲壮之情感。
唐诗背后的故事
“诗圣”杜甫,是唐朝盛衰转折的见证者。从安史之乱后,他就开始了携家避难的漂泊奔波之旅。这一路上杜甫居无定所,遭遇战火、饥荒、贬谪等重重磨难,依靠朋友接济、担任幕僚,才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段时期,杜甫的心境是孤闷而凄凉的,写下许多回忆往事和反映国家命运的诗作。
他意外地和舞艺精湛的宫廷艺术家相遇,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之意。而且,李十二娘的舞姿,勾起了杜甫对乐舞、对往昔盛世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身世飘零之苦与时代今昔之痛,更有缘一窥盛世乐舞的风华无限。让杜甫念念不忘的剑器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舞蹈呢?
从中华传统艺术中,剑有“百兵之君”的雅号,剑器舞从剑术发展而来,成为历代文人武士重要的文化活动。春秋时期,子路见孔子,曾拔剑起舞;楚汉时期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晋人祖逖、刘琨,夜半闻鸡起舞,提升武艺。唐朝也出了一位“剑圣”裴旻,这是一位征战沙场的将军,他的剑术和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
早期的剑舞,大多随心而舞,没有固定套路,主要展现舞剑人的技巧。公孙大娘借鉴了裴将军舞剑的技术和意境,与女子舞蹈相融合,创作出《临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曲目。杜甫当年欣赏的,就是其中的《剑器浑脱》。
公孙大娘是民间艺人出身,因才艺过人被选入唐玄宗的梨园弟子,不仅为王公贵族演出,也时常在京城附近献艺,杜甫在童年才有机会欣赏到她的舞姿。从杜诗来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是一种女子独舞,表演者穿着特殊的华丽军装,持剑为道具,翩翩起舞,展现出刚柔并济、雄妙刚劲的舞蹈风格。
公孙大娘独擅灵动与力量并存的剑器舞,赢得“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的美名。她承袭了剑术名家的剑舞要义,同时创制曲目、收徒授艺,将剑器舞发扬光大。公孙大娘对其它艺术门类也有独特贡献。书法家张旭,正是从她的《西河剑器》中领悟草书秘诀,从此境界大为提升。公孙大娘,不仅是杰出的舞蹈家,更是传续传统艺术的艺术大家。
她的舞蹈,震撼了现场观众,更成为杜甫与后来众多文人的创作灵感。晚唐司空图有诗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宋人郑思肖题诗:“纤手生风搅昼寒,好花翻影艳清欢。”这一幕旷世绝艳的舞蹈,将永远和那个不可复制的唐朝盛世,共同定格在中华诗歌之中。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