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93|回复: 0

用生命书写历史的中国古代史官

[复制链接]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发表于 2023-9-18 20: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明慧之窗记者古云综合编辑】中国是世界上信史最长、最完整的国家。中国人可根据历史来判断现实。唐代史官刘知几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音但,dàn)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也就是说,历史是用来记录功绩、纠正过失,分清善恶、辨别好坏。

那么这就要求做史官的人,必须做到如实记录。

说「史」
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他们那时负责造字。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通过眼睛观察到万物的形状,模拟出他们的声音、形状,创造出象形字和形声字,通过一些事物表达意思,创造了会意字。

「史,记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就是说:史,是记事,坚持公正直笔。所以对于史官的要求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要如实地记录,不得偏私。而且古时还有一个规定:君王不许观看当朝史书。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曾说过:「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征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从这句话我们知道,唐太宗是通过历史、人言,来知道自己行为上的过失。

所以贞观二年,他在门下省设立了两名起居郎。贞观十年,褚遂良做上了起居郎一职,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在《史馆杂录上》唐太宗和褚遂良(他的父亲褚亮是秦王李世民文学馆的十八学士之一)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日,唐太宗很想看《起居注》,想知道自己的言行上有甚么过失,从而可以改正。就问:「你记的那些东西,君王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今天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是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的,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

门侍郎刘洎(音记,jì)说:「即使您下令让褚遂良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的。」唐太宗问房玄龄:「为甚么君王不能看看国史?」房玄龄说:「国史是善恶必记的,担心自己所记录的事会触犯了圣意,从而篡改历史,所以才规定君王不许看当朝史书。」

唐太宗说:「但是我和历代君王想要看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史书记录的是我的功绩,那就不要提了,我的过失当然可以记录在史书上,只是我希望你一定要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到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犯同样的过错。」

史家直笔 宁死不屈
中华民族有承传百代的民族品德,有光耀千秋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以下就是太史简的故事。

公元前五四八年,齐国大夫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拥立齐庄公的异母之弟杵臼为齐景公。齐景公即位后,任命崔杼为右相。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崔杼命令史官:把齐庄公之死,写成「害疟疾而亡」。齐国的太史,本著「直笔写史」的传统的职业道德,予以严词拒绝。

他在竹简(当时还没发明纸,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上认真地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齐庄公名字叫光)。崔杼看了大怒,立刻斩杀了这位太史,并把他写的竹简毁掉了。

齐太史的弟弟,听说兄长因如实写史而被杀害,义愤填膺。他依据律例,继任史官,按照兄长所写的内容,如实地又记写了下来。崔杼依仗著自己大权在握,又凶狠地把他也杀害了。

不料,齐太史还有个小弟,他并不退缩,毫不怯懦,又前仆后继地走上前来,继承他两位哥哥的遗志,再次原封不动地写下史实。

2.jpg


齐太史的小弟毫无退缩,再次原封不动的写下史实。(公有领域)

崔杼身为右相,手握生死大权,这时,见到他们兄弟三人,如此大义凛然,真的害怕了起来。他拿著刚刚写好的竹简,对齐太史的小弟弟(他现在按例也继任史官)说:「你也不惜性命吗?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写,就可免走你两个哥哥的死路。」

这位年轻人十分严正地回答:「根据事实写史,这是史官的天职。我不能只顾性命,而不顾史实!」面对这位如此忠于天职、充满正气的小青年,崔杼居然内心恐惧,知难而退,把如实书写的竹简,归还给他,让史馆保存了下来。这正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君子战胜了小人,真理战胜了谬误。

司马迁对于齐太史兄弟们,用生命书写史实的英勇无畏,甚为感佩,便把此事写入了他的《史记》。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当年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这部煌煌大著时,曾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判死刑,但依照汉朝法律,以宫刑赎死。悲愤交加之下,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点,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在屈辱之中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52万字的巨著──《史记》。

那么,司马迁究竟为甚么要耗尽毕生的心血,用自己的生命来写完这部《史记》呢?用他自己的话说,目地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不仅是司马迁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一大目标,也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一根主线和一大主题。

历代的史官在修史时都延续了司马迁的思想。煌煌二十四史,每个朝代的《食货志》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历代《方技列传》连起来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历代经籍志、艺文志连起来就是中国的学术思想史。

历代有关五行、祥瑞、灾异的记载就是研究天文、地震等的重要史料;历代职官志就是中国官制的发展史;历代关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记载对研究各国家和民族的地理、风俗、迁移等来说,就是少数民族史和国际关系史;有关战争的记载可以连续组成中国的战争史和军事思想史等等。


3.jpg

二十四史并不仅仅是史书,而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大百科全书。

结语
历史是一条长河,后浪催前浪,奔流不息。历史也是一台戏,一朝朝一代代都像一出出的戏剧,给我们今天的人类演绎出各种使人明白的文化,其中最功不可没的就是这一连续不断记录历史足迹的史书了!

中国历史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因为古代不乏有史官因公正撰写历史而受刑、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正因古时规定君王不能观看当朝历史,史官要公正如实地记录,才使我们今天能看到古代的真实历史,知道圣贤的德行,小人的奸诈,才知道如何面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到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与兴衰。



(本文主图说明:左:司马迁;右:文天祥祠中的塑像。明慧之窗合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22:4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