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10月15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易凡报导)中共国家统计局正在进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因为中共所有政策都是在虚假的人口数据上构建起来的。
10月10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在全国开展“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被抽中的城镇和乡村地域,调查的标准时间点为今年11月1日零时。现场调查工作从10月10日至11月30日。
调查内容除了基本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与身份号码之外,还包括迁移流动、工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公告还称,政府统计调查机构将派调查员到住户家中登记,或调查对象通过网络填报方式登记。 在本次人口变动情况调查之前,中共国家统计局任用了一批官员,包括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在内的33名厅局级官员。 人事变动涉及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山东、四川、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上海、广东、北京等16个省份的调查总队高层。 去年12月,习近平当局放弃了长达三年的COVID-19(中共病毒)“清零”政策。大半年过去了,外界期待的中国经济复苏并未出现。相反,中国出口额连续下降,股市惨淡,地方政府债务惊人,房地产企业相继爆雷,其连带的金融风险甚至有可能将拖垮金融系统以至整个中国经济。 旅居澳洲的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元华10月15日对大纪元表示,实际上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全面的负增长,而中共的所有政策都是在虚假的人口数据上构建起来的,因此使整个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同时新生儿出生率极低,所以过去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模式已全面崩塌。 人口数据对国家治理来说极为重要,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李元华说,但是中国的人口数据经过层层造假,中国人口究竟有多少,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谜。 官方数据至少经过三层注水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官方公布数据声称中国人口为14.1亿。由于公布数据的时间比预计晚了半年,外界普遍认为该数据严重注水。 财经专家“财经冷眼”在2020年底的自媒体节目表示,该数据至少经过三次注水过程:一,计生利益集团为了团伙利益虚报原始数据;二,农民工进城之后重报人口数据,这样既可以让孩子进城优惠读书,又可以保留在农村的土地利益;三,计生委按照喜好对数据“人工修正”,实际就是编造数据。 财经冷眼估计,中国人口当时只有12.7亿。他说,“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目前中国真实的人口总量为12.7亿,并且会继续减少。” 三年疫情 中国人口锐减今年1月底,中共国家统计局承认,2022年底中国全国人口较上年减少,并称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每千人6.77,创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最低。 从1979年至2015年,中共实行了三十多年的“一孩政策”;之后改为“二孩政策”;2021年5月底之后又改为“三孩政策”。然而三十多年“一孩政策”期间的历年出生人口都远超过“三孩政策”下2022年的出生人口。 1959至1961年中国发生大饥荒,至少3600万人被饿死,出生人口呈断崖式下降,这三年的中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635万、1402万、949万。 也就是说,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量比大饥荒时期的平均水平还低,接近于1961年的最低水平。而1961年中国的人口基数只有6.6亿。 除了现在人们不愿生育的原因之外,从2020至2022年的三年疫情期间,中国究竟死了多少人,才能导致这一生育水平? 今年1月15日,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大师开示,三年多来中共一直在掩盖疫情,中国的疫情已经死了4亿人,这波疫情结束的时候中国会死5亿人。 除了直接死于瘟疫的人员之外,中共实行的极端封控政策导致社会停摆,人们居家为牢,很多人在宅中饿死,有些危重病人因无法救治致死,居民不堪重压跳楼自杀,还有孕妇被拒诊导致流产。 中国目前人口数量分析2022年7月初,一名网络黑客在黑客论坛“突破论坛”(Breach Forums)上发布帖文,称要出售一份从上海公安部门获取的高达23TB(千兆字节)的海量数据。该数据是在阿里云上被盗取,盗取的时间为2022年6月。 不同的研究者证实,数据库中包含9.7亿中国公民信息。 为了证实数据的真实性,卖方提供了样本数据集,其中包含75万条数据。经多方验证,被泄露的资料是准确的。 时事评论人士李正宽通过智能搜索服务器的性能分析认为,上海公安局上传到阿里云上的数据库不太可能是部分数据,而极大概率是全部的完整数据。如此就意味着,2022年全中国的人口就是9.7亿。 按照上述财经冷眼的论证,2020年中国人口是12.8亿。如果2022年降为9.7亿,就意味着两年内中国减少了约3亿人口。这个数字,与李洪志大师所说的疫情三年死了4亿人基本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中共彻底放开疫情管控,中国再次进入一波染疫死亡高峰。因此目前的人口数量应该比去年更低得多。 (记者张钟元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连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