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970|回复: 0

高铁票最高涨40% 分析:源自高层人造通胀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0 10: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纪元2024年05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方晓综合报导)大陆继水电燃气涨价后,高铁也宣布涨价了——四条热门高铁线路宣布,6月中旬同步涨价近20%,商务座票价涨近40%。相关消息冲上热搜。多方分析认为此起彼伏的涨价一方面证明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另一方面,背后隐含中共“人造通胀”以摆脱通缩的企图。
高铁四条线大涨价



中国铁路官网近日发布公告称,自6月15日起,对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的票价进行调整,涉及上海出发到浙江等乘客众多的高铁路段。
其中,一二等座涨幅达20%左右。最承压的商务座,上海虹桥到杭州东,商务座票价涨了39.41%,是近年中国高速铁路票价涨幅最大的一次。
上述公告一出,随即引发舆论讨论,上了多个热搜榜。网民感慨:“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很多网民认为,票价上涨将增加民众的出行成本,作为公共交通工具;高铁票价应更多考虑公众利益,而非仅基于市场和财政压力。
务工大省打工族承压
5月8日,自媒体“财经眼界”的文章表示,此次高铁发布的涨价公告是在未召开任何听证会的情况下直接发布的,让普通民众对其产生深深质疑。
这次高铁提高票价,最吃亏的要数来自湖北和湖南的劳务大军了。这两个务工大省,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他们南下珠三角、北上长三角打拼的出行成本将陡增。这对月薪仅几千元的打工者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以后返乡,高铁票的重大增幅,会让不少人掏空腰包。
5月9日,认证为深圳市六帝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的财经大V千剑表示,四条热门高铁票将涨价高达20%的消息,让在广东、浙江打拼的老乡们承压,因为涨价后,火车票比这几天的飞机票还贵!
千剑认为,高铁乃民众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部分。高铁就不该涨二等座的票价,不能让普通老百姓坐不起高铁。如果老百姓都不想旅游、不想出差、不想异地办公了,那消费如何繁荣?商业如何繁荣?以前是财政补贴支撑了低票价,“但财政收入也是靠咱们老百姓撑起来的!”
据大陆媒体报导,全国仅有京沪、沪宁、宁杭、广深港、沪杭和京津6条高铁实现盈利。其中,京沪高铁是这6条盈利高铁中唯一的中长途高铁。
这几条罕见盈利的高铁,都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充足且优质的客流资源。
千剑表示,高铁运营的国铁集团连年亏损,已经累计了6.13万亿负债。以前高铁票价低是靠财政补贴。现在财政没钱了,补贴断崖式减少。2022年的政府补贴是360亿,到了去年只有6亿多,减少了354亿,那只能涨价了。
大陆多地水电燃气价格齐涨 增加民众生活刚需成本
从去年以来,大陆多地的水、电、燃气价格均上涨。广州发布⽔价改⾰⽅案,新⽅案中供⽔价格涨价幅度接近34%,这也是自去年末上海时隔⼗年上调⽔价、最⾼阶梯涨价超50%之后,第二个一线城市水费大幅调涨。在这之前,已有陕西咸阳、安徽芜湖、江苏南充、云南曲靖等城市陆续上调了用水价格,涨幅在10%至50%不等。
今年4月,重庆居民投诉燃气表“跑速加快”,隐形燃气费翻倍的事件冲上了热搜。后重庆政府证实,民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这也引来了大陆居民对天燃气涨价的关注,民众这才发现,过去半年里,广东、四川、江苏、湖北、安徽等地有125个市县发布了管道天然气的涨价方案。
电费方面,夏季用电高峰即将到来,广东、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市也陆续公布了电价调整方案,开始执行新一轮的输配电价,最高涨幅达30%。
公共服务的涨价⼤潮席卷⽽来,民众生活的几大刚需成本⼀步步走向通胀时代,引发关注和热议。
市场有消息说,⼀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电⽓等公共服务费价格仍偏低,⾄少还可以翻个三倍。
微信公众号“视知产研院”的文章表示,地⽅政府没钱了,所以,⽔电⽓全⾯涨价的时代来了。今年4月以来,此起彼伏的涨价让大陆民众感受到生活压力加大。
分析:“人造通胀” 中共企图摆脱通缩
市场更关心的是水电燃气、高铁票价格上涨背后,中共政府的企图以及对通缩的影响。
“财经眼界”的文章表示,这轮高铁涨价浪潮中可见暗渡陈仓迹象。推动这轮涨价的,并非高铁运营方的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源自上层的人造通胀运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入涨价大军的行列。
从去年开始,大陆CPI就⼀直萎靡不振,意味着消费不⾜。核心是居民不敢花钱。
疫情封控放开后,中国大陆的通缩警报连续响起,备受关注。财经专家认为,通缩会使中国经济陷入持续的恶性循环。
随着水电燃气高铁票价格齐上涨,多方分析其能否推动通胀。
5月9日,《香港经济日报》财金专栏文章《刚需涨价 迎来通胀?》表示,大陆水电气的全面涨价,背后隐含着引导预期的政策意图。近期中共央行连续祭出下调利率、引导长债利率下行等措施,一些银行也取消了三年以上的大额存单,企图逼民众不存款转去消费等。如今水电气和铁路出行等基础生活消费价格再涨,是从支出端增加刚性消费,拉动CPI和PPI。
3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仅0.1%,低于预期的数据,凸显出房地产长期低迷和消费依然不振的现实,也再度引发通缩忧虑。
“视知产研院”的文章认为,刚需涨价的核⼼原因有两个:财政吃紧(被动)和摆脱通缩(主动)。
今年中共两会提出,今年的CPI要达到3%的⽬标,被称为温和通胀,避免经济陷⼊通缩的惯性。
而官方不断让老百姓多消费、多购物,但民众都在说“没钱消费”。因此,中共政府抬升基础⽣活消费,试图通过增加刚性⽀出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体重新回归温和通胀。但是能否达到此目的,“视知产研院”的文章说,这⽅⾯就不展开说了,点到为⽌。“无论如何,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公共服务的涨价已成趋势。”
责任编辑:李仁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1 14: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