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2062|回复: 0

程晓农:中美冷战造就经济全球化2.0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921
发表于 2024-5-30 05: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中国政府为了拉动衰落中的经济,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个口号,而电动车等几项产品被视为扩大出口的“利器”。但中国大力推动电动车出口的努力,却遇到了欧美国家的抵制。

要点:

▪习近平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新质生产力”;
▪廖岷与耶伦谈判时提到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指正常国家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
▪外企若继续选择中国公司做生意,可能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

这不是单纯的贸易争端,而是中国点燃中美冷战之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2.0版的世界新格局中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又采用一系列险招,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房地产这根中国经济的支柱。这些政策为何出台,其后效又如何,本文试做分析。

一、习近平拔高电动车为“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新质生产力”。其背景是,原来的生产力不灵了。过往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支柱一直是房地产业,由此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四成。两年前,房地产业这根经济支柱突然垮下来了,因为这个产业的盲目扩张,把未来几十年需要的住房都盖完了;而民众承受着沉重的房贷负担,在中国进入全面失业、全面降薪的时代,大家的日子越过越难、越过越苦,没多少人还想贷款买房了。这样,房地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全面萧条。

为了维持信心,中国政府就编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个口号,强调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材料、先进制造(机器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这个“新质生产力”其实是“新瓶装旧酒”,这些产业原来中国就有;中国政府的真实意图是,利用欧美国家推动绿能的方针,用低价电动车占领欧美市场,以保持出口创汇。

其实,光靠电动车,根本无法填补房地产业崩塌造成的经济成长空白。中国的“万得产业链数据库”(Wind Product Chain Database,简称Wind PDB)去年1月发表了《透过Wind产业链,看房地产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和就业》。这项研究显示,中国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2020年的就业人数达到1.15亿。而2022年5月1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布的《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对中国就业影响研究》指出,汽车电动化对汽车行业就业的影响是,6年里该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100-200万个。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就业人数只有550万人,随着电动车的产销量上升,汽车工业的就业人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显然,电动车产能的扩大,不但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反而会大量减少汽车产业原有的就业人数,当然就更谈不上吸纳房地产业那可能失业的上亿人了。

其实,中国的电动车外销并未打开美国市场。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司的副总裁去年11月接受彭博社采访的时候表示,美国市场不在他们目前的考虑范围之内;换言之,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厂家比亚迪现在还未能进入美国市场。不过,中国电动车已有相当数量进入欧洲市场了,去年前9个月约40万辆在中国制造的乘用车进入西欧,其中三分之一是外企的车,三分之二是中国本身的品牌。整个2023年,中国的出口车达到2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出口欧洲市场,主要靠低价取胜。

二、冷战会终结“在商言商”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不久前到中国访问,临走前在记者会上强调,在电动车出口方面,“中国今天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世界价格。当全球市场充斥着人为制造的廉价中国产品时,美国和其他外国公司就会生存堪忧”。耶伦在北京谈判时,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西方是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让中国的企业无法正常发展。听起来,好像是各讲各话,那谁有道理呢?这要看我们怎样来理解了。

廖岷与耶伦谈判时提到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指正常国家之间出现的贸易纠纷。中国本世纪初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现在是否可以通过WTO的贸易纠纷调解程序,来解决中国电动车倾销所遇到的反弹呢?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或自由贸易开放,不能用于处于冷战状态的两个核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自从2020年初中国点燃中美冷战之后,中美之间就不能再维持单纯的商业竞争了。关于中国点燃中美冷战,笔者在本台发表了数篇文章,介绍过这个过程,其中最早的文章《中美对阵中途岛》发表于2020年4月10日。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还特别分析了中国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活动,说明这些活动都是中国对外扩张战略的重要一环,也与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有关。

中国从二十年前开始,就一直在大举扩军备战,不只是扩建航母舰队、挑战美国海军,还在南中国海的公海水域建造了多个海上军事基地,把南中国海用作中国战略核潜艇舰队的“堡垒海区”,为中国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提供安全隐蔽的作战环境,从而让这些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从深海中发射洲际导弹,对美国全境发动核攻击。

美国与发达的民主国家以及东亚的民主国家之间,现在当然仍然是正常的单纯商贸关系,在民主国家之间,应该就是“在商言商”;但是,当专制的红色大国威胁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时,红色大国就把自己变成了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破坏者,也因此就成了试图维持东亚地区和平安全的这些民主国家的对手,或者说是敌手。而民主国家对敌手就再也不能单纯地“在商言商”了。

“在商言商”的前提是,双方都谋求和平和稳定;但其中的一方若准备武力威胁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就必须防范。何况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美国必须防止中国用核武器作为威胁手段、以达到控制西太平洋海域内各国的战略目标。所以,从2020年中国点燃中美冷战开始,中美之间从此就不存在单纯的商业竞争了。因为中国把商贸活动当作压制、打击美国经济的手段来用,它一方面想用低价挤垮美国的企业,一方面用商业活动当中赚来的外汇进一步贯彻对外扩张的企图。

三、中美进入国家安全竞争

今年以来,美国开始比较明确地采用冷战应对程序来对付中国,这样的双方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国家安全层面的竞争。美国现在不断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国的某项经济活动会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安全,所以美国要采取反制和限制措施。晶片战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因为高端晶片可以被中共用来研发打击美国的军用装备。

美中两国之间国家安全层面的竞争,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弱敌”,即削弱敌手的能力,增加敌手追赶美国先进能力的困难度。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一直有一个建立西太平洋地区新霸权的国际战略,而它的经济策略本来就不是建立长期互信的经济伙伴的合作关系,而是以“敌弱我强”为目标。

所以,中国会持之以恒地盗窃美国的技术,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披露,过去多年当中,中国每年盗走的美国技术价值五千亿美元,累积下来数额惊人;同时,中国也不择手段地试图挤垮美国的企业,挤占美国的市场。那美国面对中国的“敌弱我强”之商业和科技策略,就只能以牙还牙,同样用“弱敌”手段来应对。这就是冷战中的典型应对方式。

但是,科技战、商业战之外,冷战应对方式当中,从来都必须包括外交官的笑脸应对,也从来都包括双方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和会面,那是为了防范危机和冲突。所以,如果西方国家的企业以为,美中领导人见面了,谈得不错,从此就又可以“在商言商”了,那是大错特错的。冷战有一个铁律,那就是,冷战没有退出机制;只有当冷战中的一方倒下了,冷战才会结束。人类现代史上,第一次冷战——美苏冷战——当中倒下的那一方是苏联。

四、政府救房市,险棋坏全局

那中国的经济能否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恢复生机呢?日本的著名投行野村(Nomura)证券公司最近指出,到今年4月底,中国还有2千万至3千万套预售住房尚未交付;要完成这些项目,需要人民币3兆到4兆。而4月中国主要城市新建住宅的价格,创下近十年来最大环比降幅;同时房地产投资和房屋销售也继续下滑。这些悲观的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前几轮的房地产救市行动迄今为止效果不彰。

《华尔街日报》5月17日报道,中国最近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扶持政策:一,取消过往阻止炒房的房贷利率政策;二,将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款降到15%;三,要各级地方政府拿钱出来,把房地产公司卖不掉的住房买下来。这样的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大致说明一下。

首先,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目前已经户均背负2百万人民币的房贷,现在政府为了挽救经济,还要诱使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负债。而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居民现在不约而同的选择是,尽量提前还贷,降低负债压力,因此全国银行加总的房贷余额已经开始下降,同时储蓄余额也开始下降。这种状况下,会有多少家庭积极响应政府的借贷号召,增加自家的财务困难呢?

其次,现在中国的房产价格不断下降,政府降低房贷的首付比例到15%,实际上是把巨大的风险放到了银行的头上。只要从现在起,房价再下降15%,银行新放出去的房贷就可能变成坏账,让经营已经非常危险的银行面临更大的存活压力。

再次,让地方政府买下房地产公司卖不掉的住宅,等于是房地产公司的坏账由地方政府买单,那只会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让现在已经非常严重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雪上加霜。

这三项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了救急,不顾后效;酿祸于未来,只图眼前不致于崩盘。《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政策是中共迄今最大胆的举措;不过,《华尔街日报》没说的是,这些政策虽然大胆,实属险棋,救不活全盘,却断送生路。中国政府不惜以未来的经济恶化为代价,选择这样的险棋,其实是因为没棋可下了,只能下一着险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困难,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忧心忡忡。虽然外企希望中国经济能早早改善,但到底中国经济今后会怎样,外企左右不了。外企关心的无非就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就影响中国经济的内部因素而言,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的银行系统岌岌可危,这件事已引起了西方金融界的关注。金融系统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运行,如果银行岌岌可危,那么,中国经济就不容易摆脱困境了。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因素,表面上看是国际贸易问题,其实质却是国际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冷战造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重组。

五、经济全球化2.0版:“跟谁做生意最重要”

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风向变了,新的风向是,“跟谁做生意,比做什么生意还重要”。这句话是中国最大的涉外金融交易专业银行、中国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最近在一个视频里讲的。中国银行是中国官办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英国《金融时报》集团的《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2021年8月公布的全球最强1千家银行当中,中国银行排名第三。

“跟谁做生意,比做什么生意还重要”这句话,主要不是讲中国公司的处境,而是在讲外企的选择;即外企若继续选择中国公司做生意,可能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这个判断的背景是,现在外企看中国市场和中国生意的眼光已经改变了,因为经济全球化2.0版已经开始替代经济全球化的1.0版了,过去靠中国市场、做中国生意赚钱的外企,现在算盘必须重新打了。

那外企的算盘要怎样重新打?从上述这句话中可以解读出一层意思,那就是,外企只要躲开中国做生意,就可以比较安心。世道变了,过去30年是经济全球化1.0版,其背景就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那个年代,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不是让自己的工厂加入中国的“世界工厂”,就是关掉自己的工厂,到中国去下单采购。在那个时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随便做什么生意,去中国就对了”。

经济全球化2.0版跟经济全球化1.0版,只差一个数字。经济全球化1.0版是,“随便做什么生意,去中国就对了”;那经济全球化2.0版是,“随便做什么生意,不去中国就对了”。现在各国企业考虑做生意,首先要想到,生意跟谁做,最好避开中国,因为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全都是避开中国,免得生意会遇到麻烦。这是新的世界经济大趋势,中国无法逆转它,更没办法把已经发生了的经济全球化2.0版,拉回到对中国有利的经济全球化1.0版的老路上去了。为什么经济全球化2.0版开始替代经济全球化1.0版,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2020年初点燃了中美冷战。

曹远征是中国的由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50人论坛的成员之一,他的话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学家当中,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改变了。过去中国是各国都喜欢的国家,现在变成了各国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国家。不过,当下还是有一些国家的元首去中国,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大公司已经在中国拔不出来了,只能硬着头皮挺下去;或者是它们的出口市场狭窄,舍不得放弃对中国的出口。

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全球新的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其先导产品是个人电脑(AI PC)和AI手机(AI Cellphone)。此刻美国主要的IC产业大公司齐聚台北,可能会商讨相关的新一代AI电子产品的技术规范,同时争相到台积电下订单。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高端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把中国隔离在外,而台湾则成了这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各发达国家要追上新产业革命的步调,就必然依靠经济全球化2.0版的产业链。这个大趋势与中美冷战密切相关,而认清这个国际经济技术新格局的基本背景,已经成了当前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7 1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