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154|回复: 0

小城经济蒙太奇

[复制链接]

88

主题

0

回帖

98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83
发表于 2024-7-18 18:2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是一个十分容易被误导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不同,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解也会天差地别。社会真实的经济状况和走势隐藏在统计数字之中,但这个数字容易被操控和粉饰,而且很多人也不关心看似与自己个人生活无关的大数据。中国的经济形势到底怎样,大家的感受和认知分歧很大。很多海外媒体表示悲观,认为中国与西方脱钩后正在面临外资撤离、楼市崩盘、内需不足、失业率上升、金融紊乱、地方财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可是国人的感受真的如此吗?今年我回国了一趟,拜访了一个南方富裕省份的县级市。我想从外人观察的角度来摄取一些片段,拼凑出小城经济的蒙太奇,并管中窥豹做一些评论和分析。

单从外表来看,这里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市虽小,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主干道双向八车道依然略嫌拥堵。汽车太多,早期的城市规划显然没有考虑到如此多的车辆停放问题,很多道路的一条车道被划为停车场,商铺门前的人行道也画满了停车格子。汽车的品牌众多,尤其特斯拉和保时捷比例显著,看来不少人还是相当富裕的。车辆速度很快,路边行人也都步履匆匆,一派繁忙景象。街道干净整洁,除了到处飘散着香烟味,环境还是不错的。整体上看,没有颓势和衰败的痕迹。

说到交通,这里刚刚开通了地铁,直连隔壁二线城市(也是该县级市的上级城市)的地铁系统,交通更便利也更便宜了。以前去隔壁城市需要乘坐长途汽车,票价约三十元。如今有了地铁,只需不到十元即可,而且老人们还可以用优惠卡免费乘坐。城内的公交车投币的话仅需一元,也是数十年都没有变过。这里的普通市民没有出行的困难。根据网上的信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中国不少城市的公交都难以为继,甚至像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出了问题,但在这里没有这样的现象,看来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各地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地铁是个投资巨大,耗时也长的项目。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地铁等基础设施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量兴建,是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建设的过程中大量投资直接转化成GDP,同时也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和无数的就业,建成后也确实对国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一直有一个问题存在:这些设施建成后能否收回投资成本并持续创造收益?

就说这个小城市的地铁。过去大家要去隔壁城市需要乘坐长途汽车,大约半小时一班,票价约三十元。根据我的乘坐经验,平常(非节假日)虽然并不拥挤,但上座率也不低。我们知道长途汽车不属于公交系统,没有政府补贴,需要自负盈亏。如今有了地铁,依然是半小时一班,但载客容量大多了,大约有七节车厢,票价少于十元。我在非高峰期乘坐,车厢内空空荡荡,所有人都有座位完全不用站立。而且大多数乘客都是老年人,有的是专门去隔壁城市买肉包子的,看来都是占了免费乘坐的便宜。地铁的运营成本是多少,这样真的有收益吗?而且地铁沿途停靠数个站点,每个地铁站都是要配备工作人员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大包小包请安检,每个站点也得至少一台。相对来说,长途汽车站该城市只有一个,安检设备也只需要一套即可,而且可以服务于众多目的地的长途车,人员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怎么算,我也很难想象这条地铁线路运营成本可以低于长途汽车,那它的亏损就是必然的,也就是地方财政新的负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新的基建项目上马是赚钱的,可是基建完成后往往就成了需要花钱的负担。然而当初的领导恐怕早已升迁或调离,这也是很多地方经济计划短视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只要当地政府还能维持,市民们对于新开通的地铁还是相当欢迎的。据说刚开通头两天试运营时全程免费,正好又是周末,车厢都挤满了,大家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具体到个人的经济生活,通过与朋友们的接触,我发现体制内外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体制内的人,包括公务员和医院学校的在编人员,他们普遍还是岁月静好的。和他们聊天,公务员们很少谈论自己的工作,大医院的医疗工作者往往抱怨工作量大和排班不合理,教师们则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家长工作难做。比较一致的是,他们都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和担忧。公务员自不必说,医院的有编人员尤其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福利待遇相比于无编同事的巨大差别,甚至光靠住房公积金就可以轻松支付大房子的贷款,买下几套房屋易如反掌。虽然网上流传中国很多地方体制内已经出现减薪现象,但这里还没有受到影响,他们似乎也都没有相关的忧虑。

体制外的人群则明显不同。一位在一家日资汽配厂工作多年的朋友坦言这一年是他最困难的时期。这位朋友高中学历,大约二十年前应聘進入了这家当时刚开办不久的工厂。从事的蓝领工作,需要三班倒很辛苦,但是好在工厂严格按照劳动法支付加班费,其它福利也不错,所以收入还算可观,在城里买了房子和代步的汽车。工厂的中层领导原来一直是日本人,但这几年换成了中国人,随之很多福利就被取消了。总部每年都要求厂里削减开支降低成本,从去年开始刀子终于动到了工人的加班费头上。曾经慷慨的加班费(数倍于平时工资)被替换为补休,大家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对实际收入影响非常大。

朋友认为都是中国人做经理带来的毛病,克扣工人的收入装进自己的腰包。但我并不这么看。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确实比较“灵活”,但是本质上依然是工厂效益和营收不足造成的。外资品牌在撤离,这些供应外资品牌汽车配件的工厂订单恐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工厂不断强调控制成本的原因。把经理由日本人换成中国人,这本身就是降本的一个方法,也不排除就是让中国人来做那些日本人下不了手的事情吧。也不是说中国经理把钱收进了自己口袋,恐怕本来就没那么多钱,他的做法也是为了企业生存的不得已而为之。我倒是更担心这个工厂的前景,若是订单继续减少会不会最终被迫停产呢?

另一位朋友是一个承包工程的小老板,他在车里对我说待会他要去一个地方要账。本来是过年就应当结清的款项,那边说要等到清明,可现在已经六月份了,那边还是没有动静。“好在是一个央企,钱最后肯定会拿到的。”他信心满满地说。我心里咋舌,本来当年的工程就全都拖到年底结账,这回居然又多拖了半年还不一定能拿到钱。央企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些指望从央企分一杯羹的中小私企日子肯定更不好过了。

说到债务拖欠,这是中国市场一种常见的不良现象。中国好像特别不希望发生破产现象,至今没有建立对个人的破产保护机制。企业也很难破产,特别是国企,大众好像都觉得它们有国家托底不会最终倒闭。在这种心理之下,多少企业都是一副活不起也死不了的样子,债务一拖再拖,但又不干脆破产倒闭,还给债权人留着那么一点希望和念想。其实很多地方政府还有银行不都是这个状态吗?发新债还旧债的把戏玩了多少年了,现在连中央政府都要发50年超长期国债。中小银行大家都知道危险了,现在这些银行门口的电子信息公告牌都在滚动宣传个人存款受到保险XX万的保护的信息。很多人很相信存款保险,觉得自己的钱总归是安全的。可是存款保险是要银行破产才能获得的,若是银行拖着不破产呢,又或者破产程序走上一二十年呢?就像烂尾楼存在一样,难道银行存款不可以烂尾?反正存折上记着你的存款,但就是各种借口不让你取出来,那怎么办?又或者你存了一百万,但只让你每个月取一千,就是不破产,你又能怎么办?中国的制度大家都了解,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性是很高的。

对于中国市场中的国家队大众一直有着十分精神分裂的态度。一方面觉得它们腐败无能,搞不好经济;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绝对可靠,不会破产倒闭,即使债务被拖欠也是只会迟到而已。多少人真正考量了国家队破产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好了准备?

上面这些都是在城市中有工作的。很多人在研究评论社会经济时非常注重工资就业率等数据,但这种方法会遗漏一个更大的群体——农民。这里我也从两件小事去推测一下当地农民的经济状态。

天热了对西瓜的需求也增加了,本地产的西瓜大量上市。我在城内一家水果店买瓜,在六月初的一个星期内,西瓜价格(同品种同大小)从一斤2.6元降到了0.95元。农产品,特别是应季果蔬价格波动大我们好像都习以为常。可是从农民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价格波动对他们的收入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极高的风险?

就说西瓜,大家知道最终消费者买瓜价格中的大头给了物流和各道商贩,真正进入果农手中的只有一小部分。假设是¼吧,那么果农的收入就是7~2角一斤。我老家在中部贫穷省份,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儿的农民挑着自己种植的西瓜出来卖最便宜的时候就是2角一斤。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民种西瓜还是2角一斤?!近期还有新闻报道北方某地的西瓜1角一斤都没有人收,瓜农的辛劳都打了水漂。

经济学中有一个规律,叫做高回报高风险,低回报低风险。可是中国的农民似乎不符合这个规律。务农的收入非常之低,可是风险却高得出奇,常常因为产品价格波动而亏损。这也是现在农村留不住人的原因,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粮食安全,在它们眼里保证耕地面积就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但是耕地没有人耕种怎么办?农民的经济安全难道不是粮食安全的前提么?

很多老农坚守在农村仅仅是对一辈子生活方式的坚持。种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农民见不得土地荒芜的淳朴心理,才一再拒绝早已在城中安家的孩子们让他们放下锄头进城享福的劝说。等这批老人走后,谁来种植他们的田地?

那位汽配厂朋友的父母就是周边农民,不过他们的田地早就被征收修路了。作为失地农民,他们享受政府每个月一千元的失地补贴。这笔钱虽然远低于城里人的收入(例如退休职工养老金),但也羡煞了没有被征地的邻居,因为他们辛苦种地也赚不到这么多钱。老两口把乡下的大房子租了出去,来到城里帮朋友操持家务带孙子。一千元的月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一生勤俭的老农足够日常开销了。朋友的岳母还在农村操持着几亩薄田,她的儿女们也是苦劝她放弃务农但不听。最近那片土地终于被征收了,她也被迫过上了每月一千元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小城的居民们大多还是岁月静好,没有感受到经济衰退的严寒。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地方财政还可以维持。但是从私企不断加剧的困境和国企资金链的难堪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丝凉意。为了生活,老百姓们都是很拼的。一所小学门外文具店的门上老板贴了一张纸条:“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很押韵,很有喜感,但却让我感到十分痛心。工作成为了维持生存的挣扎,这是奴隶的境遇啊。正是这些底层百姓的汗水支撑着上缴政府的税费,希望地方官员能够真正用好这些钱,维持好地方经济,保住大家的饭碗。

饭局上遇到了一位在小城党校食堂工作的大哥。这位大哥来的很晚,酒席过半才来。我们劝他快吃,但他腼腆的笑笑说自己是在单位吃了才来的。“我们那儿每天都有的吃,吃得比这个好。”他指指面前的酒菜。“不愧是党校啊!”大家附和着。他很高兴,从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神秘地说:“这是食堂为市委书记准备的早餐食谱。看看,一个人260元的标准,三十个菜!比你们在市委吃得还好!”他兴冲冲的对桌上的其他几位公务员说。

260元的早餐!我心里咂舌,失地农民一个月的补贴不够吃四顿老爷们的早饭。不知道他们是否关心百姓的饭碗,但对于他们自己的饭碗那确实是超级上心的。待经济寒潮袭来,谁会第一个丢掉饭碗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19: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