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5826|回复: 0

谦虚是人生的一盏明灯

[复制链接]

384

主题

1449

回帖

8206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206
发表于 2024-7-27 2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文/静远(明慧之窗记者心笃编辑)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谦德乃谦虚、俭约之德,影响华夏历史五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显著的民族性格之一。

古训有:「虚己者进德之基」、「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老子说:「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够对事情判断分明;不自夸的人,他的功劳才会被肯定;不骄傲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

多少名闻千古的伟人,都因谦虚自重,成为我们值得效法的好榜样;同样的,也有许多豪杰墨客,却因骄矜自大而功败垂成。

「谦虚」是放开心胸容纳他人,尊重他人;虚怀若谷地精益求精,不耻下问地诚恳求教;不为私利,不突出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古人谦虚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下为其中几例。

唐尧「访贤让贤」
《尚书・尧典》开篇描述尧德:「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允、恭、克、让,即诚信、恭勤、善能、谦让四种德性。在这四种德性中,尧的「谦德」居于核心地位,最为后人称道。

《庄子・让王》记载: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宇清平,他举贤任能,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认为自己不够贤能,唯恐埋没人才,常常深入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

他曾先后四次将天子位让于有道名士: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尧曾说:「天下者,公之者也,凡为公者,贤者为尊,乃行天下之大道也。某(我)德薄才疏,深恐贻误苍生。」

贤士们见尧如此谦卑恭让,无不感佩地说:「忧民深切如斯,无怪臣民呼尧天也!」皆不受位而隐居。尧还拜著名道士蒲伊(又称蒲伊子、伊蒲子)为老师,对他极为恭敬,执弟子之礼,北面而朝之求教;他后来禅位于德才兼备的舜。

明代王阳明说:「尧舜之所以为圣人,就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所以君子之道,就是要善于谦光照人,谦恭待人,后己先人。」

老子:江海能为百谷王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崇高的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2.jpg


崇高的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pixabay)
「江海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能够接纳、包容一切大小河流,以成为百谷之王。

老子把「江海」比作「圣人」,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是因为「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在民众利益之后,能包容一切,因此天下人尊敬他、拥护他。

老子还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圣人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如此,他的功勋才永不磨灭。因其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孔圉「不耻下问」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音与,yǔ )聪明好学,非常谦虚。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明白孔圉为何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于是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为甚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

孔子说:「孔圉学习勤奋,如果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啊,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子贡于是明白了。

孔子自己也是「不耻下问」,他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请教,为学生作出了表率。

诸葛亮「虚心纳谏」
诸葛亮德才兼备,被后人称为「智圣」,他一生求贤若渴,善于纳谏。

他任宰相后,为了举贤以求治,在成都南方筑了招贤台,以迎接四方之士;并且设立了一个叫作「参署」的机构,重用了一大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此举被时人称为「德举」。

在他所任用的文武官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也有魏吴降将,其包容四海之襟怀、容人容物之雅量受人赞誉,因此时人称「蜀官皆属天下才俊」。

诸葛亮处理国家大事时集思广益,听得进不同意见和建议。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的过失和缺漏。对于指出其过失和提出治理国家建议的人,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赞赏这种忠于国家的精神,说大家如果都能这样认真、勤勉,「则亮可以少过矣」。

他在《自勉》中说:「骄者招毁,妄者稔祸」,所以从不居功自傲,不争功诿过,勇于承担责任,从善如流。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曾对诸葛亮治蜀期间的政绩,作出了简明中肯的评价:「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白居易「谦虚如竹」
「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古代诗人常以竹子来歌颂谦逊的品格,竹子非常虚心,所以才能由笋成竹,纵入云端。

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

通过写竹的正直、虚心、气节,描绘出竹品与人品的一种精神契合。

3.jpeg


竹的特性为正直、虚心、气节。(pixabay)
白居易做人也是如此,相传他写诗之后,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覆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满意才算定稿,因此白诗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且精练优美。

宋代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意思是说,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空和静;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他虽然具体是说诗,但同样也是讲「静虚」的道理,宁静致远,虚空无限,则无往而不达。

丁敬宇「谦德受福」
《易书》中说:天的道理,不论甚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因此器量大的人,福泽也必定深厚;器量小的人,福泽也必定浅薄,而谦虚和骄傲,则是福祸的分际。

明代袁了凡有一次与其县中九人去考进士,其中有一位叫丁敬宇的最年轻,为人谦和有礼。袁了凡就告诉另外一个同伴费锦坡说:「丁敬宇今年一定会考中进士。」费锦坡说:「何以见得?」

袁了凡说:「惟谦受福。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哪一个像丁敬宇这样谦虚、讲信用、恭恭敬敬,在大众之中,他不坚持自己的成见,能够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无一点骄傲的神气。即使极小的事情,也能为别人著想,为别人方便,这个实在难得!一个人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神明也会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结语
谦和之美是一种高尚境界,是「法天则地」、「民胞物与」的胸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包容和善化世间的一切。古人历来推崇有而不居、满而不盈、实而不骄的谦谦君子。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3/1/17/神传文化-谦德之美-267848.html

(本文主图来源:明慧之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17: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