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5054|回复: 0

从《红楼梦》里读出的“现代爱情故事”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回帖

33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35
发表于 2024-9-7 1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ainzhang 于 2024-9-7 21:59 编辑

古人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普遍随缘认命,感恩惜福,善良宽厚。

而现代社会里,人们渴望成为“人生赢家”,争强好胜,甚至不择手段。这类心态的来源是无神论、进化论、唯物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很多现代派理论,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爱情至上、完美主义、唯美主义、斗争哲学等。

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很多传统社会罕见的奇葩心理,比如:玻璃心、恋爱脑、公主病、情绪巨婴、高冷、虎妈、霸道总裁、女强人、中年少女……归根结底,都是自我太强而内心脆弱。

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我读出了“现代心理”、“现代爱情故事”,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照。在此和朋友们分享一点个人浅见。

黛玉与宝钗

黛玉可说是典型的“玻璃心”及“恋爱脑”,古代女子有这些“现代心理”也是很奇葩了。但看看她的经历就明白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没有安全感,被《西厢记》等灌满“新思潮”。如此种种,导致她敏感多疑、小气刻薄,“爱情大过天”的心态导致对宝玉爱恨交织,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对方,动不动玻璃心碎一地。活脱脱一“封建大家族的叛逆少女”。

而宝钗则具备传统女子的妇德、妇言、妇工、妇貌,四德俱全。知书达理、宽容和善,从不与人难堪。爱读传统书而不屑于“闲书”。这位红楼第一才女,平时却不作诗而喜欢做女红。谨遵礼教且善劝他人,因此被一些现代人批为“封建卫道士”。识大体、顾大局、孝顺,婚姻大事也顺从长辈。

借用一句现在人们常说的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黛玉和宝钗相比:一个叛逆,一个传统;一个任性,一个理性;一个负面,一个阳光;一个心比天高,一个知足认命;一个锋芒毕露,一个藏愚守拙;一个处处在意自己的感受,一个处处替别人着想;一个自我强大,一个内心强大;一个作天作地,一个顾全大局;一个活成“爱情悲剧”的牺牲品,一个活成被曹公赞为“山中高士”的“人间清醒”。

同样生活在大观园,黛玉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四处寻愁觅恨;宝钗则善解人意,人见人爱,心情愉悦。人见人爱并非因为一些人解读的“世故圆滑”,真相是,善良就是最好的“人际润滑剂”,黛玉对宝钗的成见,不就被宝钗的真诚善良化解了吗?

黛玉没能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沉迷于“言情小说”,“元气”被“青梅竹马”之男女情“污伤”,性格如同靠索取和依附的菟丝花。而谨遵传统的宝钗不仅能自洽还能温暖别人。脑子里装的不同就成为了不同的人。

警世的《红楼梦》

对《红楼梦》有着各种解读方式,有人看到了一场“阶级斗争”加风花雪月的“宫斗剧”,觉得宝钗是心机女,周到是笼络人心,顺着长辈是奉迎,甚至有人凭自己的揣测认为宝钗的所为都是为“嫁入豪门”在运筹帷幄。其实是这种思维方式以阴暗的内心、最大的恶意揣测人,而缺失了良善的天性。

有人很欣赏黛玉的“真性情”,想哭且哭,想恼且恼,毫不掩饰锋芒,不怕得罪人,而觉得宝钗虚伪圆滑。我也曾这样解读,无非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宝钗的美德是我够不着的,就有种难以描述的“酸”,不相信有人真那么好,就像黛玉最初觉得宝钗“心里藏奸”,就是疑心下的猜忌。

用传统理念去解读,才能读懂作者的原意。小说展示了人生的无常短暂与梦幻泡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终成空,修行才是归宿。揭示了“万恶淫为首”、“善恶有报”等天理,名利情的丰收不算“人生赢家”,大胆造业就是人生的失败。

小说更穿越般曝光了现代的“众生百态”:黛玉的“玻璃心”加“恋爱脑”、宝玉的多情及颜控、晴雯的高傲叛逆、王熙凤的强悍狠毒、高冷而内心渴望情爱的妙玉……以及同性恋、乱伦、乱性等古代罕见而现代常见的种种,真是一部鲜活的报应集加照妖镜。

书里揭示的伤天害理等的报应不难看懂。比较考验的是主线——宝黛的爱情故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把人看了热闹,没体会到作者警世劝善之良苦用心,还被这“爱情”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有人说,“宝黛共读西厢”这一经典名场面是全书最浪漫最唯美的桥段:桃花林下的石头上,一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美少年在读书,一阵风吹来,漫天飘洒着粉红色的桃花,在桃花雨中一位如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姑娘走来了……有评论说“共读西厢,让两颗年轻的心贴近了。他们成为灵魂知己。”。接下来,黛玉独听《牡丹亭》曲,那些消魂落魄的诗词暗示了宝黛结局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看懂小说的人明白宝黛的“爱情”是不对劲的,严重违背“男女有别”等传统礼教。“恋爱脑”的黛玉严重缺乏“妇德”。多情公子宝玉则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混在脂粉堆里,对一众“好姐姐好妹妹”动心动情,更奇葩的是,他还觉得自己对黛玉深情,因为那些“惜香怜玉”与“爱情”无关。

现代“爱情故事”

仔细一想,宝黛所演绎的不就是一个“现代爱情故事”吗?两人三观相似、情投意合,但黛玉的“爱情”里不含信任和包容;而宝玉有了“真爱”也不妨碍有“红颜知己”,妥妥一“不读正经书,不干正事”的富二代。根据传统理念,不断动色念其实就是在不断损阴德,多大福份也经不起这么消耗啊。宝黛的爱情容易令一些人认同,是因他们的离经叛道合了现代人的喜好。

以黛玉的性格,即使她嫁给宝玉多半也不会幸福,找到“对的人”不如成为“对的人”。再对的人,再深的情,再好的条件,也经不起作天作地,这就导致了一篇文章提到的现代社会乱象——“真爱”的保质期不长,因“提款过度”而快速消耗掉福分。

有句话说,世上有两种东西无法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尤其现代,多少表面恩爱的夫妻却内心私藏暧昧、“白月光”?还丝毫不觉的良心有亏欠。

现代有的道貌岸然的人,不知内心充斥着什么理念。印象不错的某人居然介入别人婚姻,想到她曾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我一下明白了她也许希望找到“完美爱情”,可方法却错了。过去找对象重点看人品,婚外恋却是逆向选择。说白了,私心和贪心不够强,善心及责任心不够弱,心智不够幼稚又偏执的人,都很难开展婚外恋。人家有阅历的人说了,婚外恋离婚后想再婚,为余生幸福,千万别找婚外恋的那个人,这一忠告饱含对人性的洞察。

明白人看的这么透的事儿,却还有大把糊涂人前赴后继,是由于很多人对婚外恋的认知来自言情小说编织的谎言,把爱情当成包治百病的终极救赎。我也是了解实例后才刷新了认知,双方步入婚姻后会渐渐信任感弱,抱怨对方自私,悔不当初。最好从一开始就要看透,不是遇到“对的人”,而是遇到童年缺爱后对“爱情”异常渴望的人,经常动情堆积了大量色欲物质,才更有“吸引力”。两个缺爱的人在一起后都等对方付出。

我发现,一些以“真性情”、“耿直”等自居的人容易陷入婚外情。现代词“真性情”大意是喜怒哀乐皆无掩饰才好;而传统理念不提倡“真性情”而提倡谨言慎行,伤人的话、勾人欲望的话、引发矛盾的话、不符合礼数的话都不能说。“真性情”的人往往自恃才情高人一等,非常自我,傲慢和脾气都不小,可能特别高看或嫌弃其他人,这也是现代观念下的典型价值观。

跳出谎言就发现,婚外恋与幸福美好无关,而是极其凶险。婚外的男女关系自古被神视为“万恶之首”,地狱惩罚实实在在,可不是无神论认为的虚无缥缈。一篇文章里提到地狱受刑的场面:“再一个刑具是一男一女面对面绑在刑具上,两个人的脸都是上半部脸被割了,肉皮耷拉下来盖住下半部分的脸,相当吓人。陪同的差役解说道:‘这两个是在阳间乱搞男女关系的,通奸,两个人都不要脸,都无道德。’”

修行人如果放不下爱欲心就更麻烦,《红楼梦》里也有一例教训。自幼入寺庙的妙玉表面看佛法修为不错,才华也了得,但价值观不正,不懂众生平等。性格类似现代人的“高冷”,看人分三六九等,对大把人不入眼,对刘姥姥更是嫌弃不已,对宝玉春心萌动,一次动情后打坐中着魔,这心离修佛是有多远?可怜她最后被强盗掳走。想来双亲早亡的她没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身在佛门,心却深深迷失在红尘中。相较之下,大纪元网的一篇文章这样评价宝钗:“从来不提修行,不喊出家,但深切领会佛学大义的就是她。”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实质是“贪求最好的”,这也是“现代观念”下的错误价值观。人生不是偶像剧,古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才是真相。有句话说,貌似完美的不是陷阱就是假象。婚外恋导致悲剧的典型,近代西方有费雯丽和奥利弗夫妻,东方则有徐志摩和陆小曼夫妻。他们都曾拥有旁人眼里的“完美人生”,却因贪而把一手好牌打烂。

完美主义者不乏某方面出类拔萃的人,但思维容易偏执,追求极致,活在“完美”瞬间,反而很难幸福,抗压、抗挫折能力更低,因为要求太高。当面对现实的不理想时,不是接受而是抵触,容易沉浸在梦幻中,只有梦幻才能永恒完美。

很多老理儿现代人都不懂了。中医讲七情过激则身心俱损,民间有个说法,夫妻之间忌讳太好了,否则容易“招天妒”,这与追求“激情”、“最爱”的现代人相反。古话“过犹不及”、“乐极生悲”等其实富含智慧,是在倡导善良、知足、寡欲、贞静等美德。神传文化的道理并非古人凭空创造的,而是源自神。

有个朋友由于对先生性格不满而坚持离了婚,旁人都感觉她先生性格还不错。她眼里不够理想的婚姻,也许才是古人价值观下刚刚好的,七八十分也许强过一百分,否则就犯了“物极必反”了。以此类推,其他方面不也同样吗?哪方面都不是貌似“完美”最好,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也别羡慕“逆天颜值”或“冻龄”……要及时知足,知足才懂得珍惜和感恩,才能感受到幸福。

唯美主义

黛玉和宝玉都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闲书,古代侯门的少爷小姐是禁止读这类书的,怕把孩子教坏了。多情才子与叛逆佳人的故事想必是他们的“爱情启蒙”吧。孔子讲“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宝玉若读好圣贤书,也不至于被世俗歪风移了性情吧。言情小说令人颠倒妄想,把动不动和人“两情相悦”的邪念当美好,喜欢精神刺激。

宝钗曾提醒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认为,女子移了性情而不循礼反不如本分的村妇了。有人提到,古人重母教,把女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家以传统文化教养,不被闲书污染。而现代经济很多都瞄准了女孩顾客群,把女孩快培养成“茶花女级别”了。

由美女帅哥演绎的爱情故事,也激发了人们对美丽容颜的贪恋。有评论说宝玉是唯美主义者、唯情主义者,对美好容颜的关注大于对学问的关注,难得急着去学堂,也是因约了自己喜爱的小男生。宝玉不仅喜欢漂亮女孩,对美丽的男子也情有独钟,比如“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北静王,漂亮男孩秦钟的外貌令宝玉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有人说,美貌是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好使的力量”,如同男人拥有“战无不胜的军队”。从“颜值吊打”、“颜值秒杀”等词可看出一些现代人把外貌比拼到了多么白热化的程度。当今巨大数量的人群最可能被什么影响?也许是“颜值”。所以偶像剧专找高颜值来演绎,利用“唯美表象”吸引人,利用人善良一面对美好的追求而欺骗人接受邪恶的东西,比直接宣传邪恶价值观更阴险。被潮流影响后,一些现代人在做损德之事,却觉得自己是在追求“美好”,很“无辜”。

我曾对言情剧的美丽瞬间爱不释手,后来明白了,剧里展示了美丽的容颜及美好的爱情,可没展示的部分才是真相,那就是生老病死和六道轮回。美貌在白驹过隙的人生中就是昙花一现,从因果报应角度看,人生落幕后,结算德业的账才至关紧要。况且人生好坏也不是美貌决定的,因失德而把好牌打成“红颜薄命”牌的美女也不少。明白了真相,看清了长远,再迷人的瞬间又怎能迷住人呢?

不要羡慕偶像剧里的美丽迷人,真相是,一些热播剧由于宣传错误的价值观而造业很大,一篇文章里提到一个有功能的人所见:“我还看到有一位大陆的当红男演员,因出演了一部三观不正的连续剧,而造业甚大。这是一部提倡老少恋的乱伦剧,该剧全国热播,大面积的起到了破坏人类道德和伦理的负面导向作用。在我境界展现他的七代子孙福禄寿均被削减,子孙后代多残疾或靠乞讨度日而他本人若不挽回损失,则必入地狱,永无出头之日。”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不强调“爱情”,而是讲婚姻来自缘分,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

这么多年之后,我才真的明白了一个真相,我发现那些追求“激情”、“真爱”、“最爱”、“灵魂伴侣”等的人,多半是情绪胜过理智的人,是很自私自我的人,他们的“激情”很多都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从“相爱”变成了“相斗”;反倒有些介绍婚姻却能珍惜并善待配偶的人,才是善良、平和、宽厚,值得相伴终生的人,过去感觉这类人太乏味、缺乏乐趣,那是价值观偏离后的谬见。

希望朋友们为了自己人生的幸福,跳出文艺作品里“现代爱情故事”带来的迷思,看明白婚姻的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16: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