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316|回复: 0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二)— 孝字篇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1784

回帖

9627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27
发表于 2024-10-7 2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文/静远(明慧之窗记者陈欣编辑)

(接上文)

「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

「孝」字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为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齐治平之基础。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经》和《二十四孝》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孝经》内容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在这里孔子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孝道。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中,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

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环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迹生动感人,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很好的宣扬了儒家思想及孝道。

《孝经》等儒家经典论述了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首先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并根据不同的人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并提出天子应率民事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因天意至仁,天子必须效法天,实行仁政;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
孔子对曾参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参避席答道:「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诗经》中说过『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另外还要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完成前人的事业,这也是对长辈孝的体现,是一种永恒的孝和敬。」

2.jpg
《孝经 ‧ 庶人章》 (公有领域)

曾参说:「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先王见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曾参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曾参说:「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儿女都听从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父母有敢于能跟自己诤谏的子女,他们就不会去做无礼的事了,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所以对于父母有不义之事时,子女一定要诤谏劝阻,故云『从义不从父』。子女必须要能够明辨是非,父母说得对的才能听从,不对的不能听从,对于父母不对的言行要力劝,这才是孝道的真义。」

古人孝行青史留名
古时历代都有表彰孝子的事迹,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在个人的品性上,能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修身,向善向上,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建树,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孝行。

如《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亲瞽叟不辨是非,继母言语荒谬,继母所生的弟弟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时谋陷害。他处在这种家庭之中,却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虽然自己历尽困苦艰难,仍旧将他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和财帛接济父母和其他贫困的人。舜耕于历山,有像为之耕,鸟为之耘。他到了哪里,都善待他人,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瞽叟及其继母与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得以免祸;让舜掘井时,却从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其一如既往。

3.jpg
舜孝感动天(清 王素《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公有领域)

帝尧选贤任能,听说舜的孝行,后来禅位于他。舜继位后,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有诗赞舜曰:「队队春耕像,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德育古鉴》记载的「孝德感神」的故事:东汉兰期,年纪二百多岁了,鹤发童颜,率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并以善化导他人。

一日遇一仙人点化:「汝视人已不为两物,参天地本于一心,善及天下,功德大矣。吾语汝孝悌之理:夫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即此论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异类皆应,孝之义大矣哉!」于是将仙家妙道授与兰期。兰期从此悟道修炼,遂成仙道。

清代康熙为史上一代明君,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而他的孝道同样也为人所称颂:「像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这是法国的白晋在写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所说。

《康熙起居注》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岛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居则视膳于寝门,出则亲扶于雕辇。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自古帝王之未有也。」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实写照。

康熙多次讲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他每日「亲诣慈宁(太皇太后居住慈宁宫)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外出时也多次遣使问候,如有一次外出,他特意赶在「端阳节前一日回宫」,并为此赋诗一首:「满路榴花映玉舆,炉烟香绕侍臣裾。经时远道彤闱隔,先向慈宁问起居。」

康熙颁发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以之作为士民行为准则,十六条中,以孝悌为重。《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中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意思是:「家人团聚、闲居是快乐的事情,只应说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诲你们要多行善事,你们回家后也要把我的话告诉你们的妻子、儿女,你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不乐于听从这样劝导的。世上的好事,还有超过此的吗!」

训中还有:「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指出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的奉养。惟持善心,行合道,以此来告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啊。

(待续)

【关联文章】
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4/4/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2)-289496.html

(本文主图说明:《二十四孝图・啮指痛心》,公有领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2 16: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