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22|回复: 0

漫谈文房四宝

[复制链接]

446

主题

1784

回帖

9708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708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中国古时必备的书写、绘画工具,之后再传播至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和越南等地。

为甚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文房」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代(西元四二零〜五八九年),意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地」,相当于国家资料库;唐代时亦作为文人读书、绘画的地方,还有典藏、陈设、鉴赏、文友聚会的功能,就逐渐演绎为文人起居的书房。

毛笔、墨、宣纸、砚台是古代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种宝物,在北宋时期已被广泛使用。北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将这四种文具做专门研究,自始便有「文房四宝」之说。

到南宋初年,诗人陆游曾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他的《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中,就有「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的诗句。

文房四宝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曾做出巨大贡献,直到如今仍发挥著重要作用。

著名的有:湖笔(浙江湖州,古称吴兴)、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宣城)、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中国古代的笔就是毛笔,运用于书写和绘画的起源很早。据史料所载,史前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商周甲骨文上,都可看到使用过类似毛笔的痕迹。因此判断,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秦代蒙恬则改良了毛笔制作工艺。

2.jpg
清 白玉笔。(公有领域)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墨,即传统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条。中国书画倚赖墨,美妙的艺术意境才得以实现,可谓功不可没。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明代朱常淓的《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周宣王时,有个叫邢夷的人,很擅长绘画。他发现夫人的袖口上有碰到锅灰留下的乌黑,用手拍也拍不掉。于是他便把锅灰弄下来跟水一起搅拌,用筷子沾了些在墙上画了几笔,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墨汁。

因携带不便,他就把糯米熬成粥,和松炭及锅灰混合搅拌,再经过揉搓后变成方条,之后拿去晒乾,要用时,只要加一点水磨一下,就可以用来写字和作画了。刚开始邢夷把这个墨条取名为「黑土」,又觉得不妥,便把「黑土」两字合为一起形成单字「墨」,历史称这为「邢夷墨」,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一块墨。

可见墨的历史远在三千年前了,由作为一种消耗品,以至后来也成为装饰华美的工艺品。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制墨专家,留下成千上万件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3.jpg
清 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临池真赏」墨。(台北故宫博物院)
墨也成为古代文人交朋聚友的最佳调剂品,苏轼的《孙萃老寄墨》便说:「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蓬莱春昼永,三殿明房栊。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得到佳墨,原来是如此美事!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其保存和流传很大程度依靠书籍记录,这要归功于纸张的发明。

自古以来,书籍多用竹简编制,或用绢制作书籍。绢很贵,竹简很重,都不方便使用。正史《后汉书》记载,东汉的蔡伦用树皮、麻头及破布、渔网制作「纸」。东汉元兴元年(西元一零五年),他把造纸术上奏给皇帝,倍得皇帝嘉赏,并御予使用和普及,故而天下都称之为「蔡侯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4.jpg

清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所绘水彩画图册《中国造纸艺术》(Art de faire le papier à la Chine)中的晾纸场景。 (公有领域)

砚,是研墨的器具,也称「砚台」,相传始于汉代。因为墨须加水研磨始能调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其材质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早出现、最常见的是石砚。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后来,不管哪种材料制作的砚台,都统称「石君」。

唐代以前的砚以实用为主,唐朝出现闻名天下的端砚,除了实用,还有收藏、观赏的价值。唐宋以来,砚上墨池开始增大,同时文人墨客题铭、题诗之风日盛,砚成为他们展示才华、抒怀明志的绝佳之处。清代时,文人砚增多,砚石更成为名师巧匠大显身手的小天地。许多古人风雅故事、历史传记、神话传说、民间吉祥图案等均活现砚上。

《清人笔记》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清代文人买到一方岳飞使用过的砚台,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大意是真正坚强的意志、高洁的情操,绝不会被强暴改变、被污浊染黑。

岳飞死后,这方砚台辗转到了谢枋得的手里。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元朝统一中国后,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都被谢枋得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最终以死殉国。

谢枋得生前,把那方珍贵的砚台送给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这块砚台后,又在上边刻下自己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文天祥兵败后被俘,元世祖曾亲自劝降,但文天祥说:「但愿一死足矣!」从容就义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的诗句。一方砚台见证了三位气壮山河的英雄。

5.jpg

端砚。(公有领域)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以友相看。

唐代薛涛曾作诗《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诗中以别名歌咏砚(润色先生)、笔(藏锋都尉)、墨(书煤)、纸(文亩),形象生动。



明慧网原文:
【神传文化】文房四宝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4/10422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0/31/211427.html
墨的由来 https://www.minghui-school.tw/school/article/2007/8/23/6593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5/8/6/蔡伦造纸之外的故事-31285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2/10/文史漫谈-天地有正气-一砚伴三雄-252809.html

(本文主图说明:文房四宝,公有领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5-4 19: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