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3|回复: 0

【文史漫谈】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复制链接]

88

主题

732

回帖

2965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965
发表于 昨天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文/古道(明慧之窗记者周慧文编辑)

通过耳濡目染,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思想观念深植于心,习惯成自然,最后自然就会体现在行为上。所以孔子要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论语》)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梁国当时的太傅贾谊针对如何对太子进行道德礼义的教育一事,曾经向汉文帝上疏,他在疏文中说:「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按照礼义对待他,有关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到南郊举行礼仪,沿途经过宫门就下车,经过宗庙就恭敬地小步快走,所以,太子从婴儿时起,就已经接受了道德礼义的教育。


「到太子儿童时期,略通人事,三公、三少等官员用孝、仁、礼、义去教育他,驱逐奸邪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这时,天子从天下臣民中审慎地选择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相处,一起活动。


「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事,所听到的都是正言,所实行的都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一直与正人相处,他的思想言行不可能不正,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方言一样;经常与不正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不正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地的人不能不说楚地方言一样。


「孔子说:『从小养成就如同天性,习惯就如同自然。』学习礼义与开发智力同步进行,一起增长,所以无论如何切磋都无愧于心;接受教化与思想见解一起形成,所以道德礼义观念就如同天生本性一样。


「夏、商、周三代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有教育、辅佐太子的这套制度。」


贾谊在疏文中最后说:「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甚么不同;等长大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虽经多重翻译都无法相互交谈,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到那里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善恶对一个人道德礼义的好坏影响很大,亲善则善,近恶则恶。如果我们接触的都是正人贤士,耳染目睹的都是健康美好的影视作品、书籍音乐,自然会受到良好的薰陶,向美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接触的都是奸邪小人,灌输的都是色情暴力的东西,人就会向这些方面发展,或者就将以此开始沉沦了。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18/【传统文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110041.html


(本文图片来源:明慧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7-1 18: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