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01|回复: 0

【正史嘉言】言而有信: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复制链接]

453

主题

1784

回帖

9787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787
发表于 前天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信」从造字结构看,「人言为信」, 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二十四史》中记载古人为人诚实、恪守诺言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下摘录五则分享。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承诺过的必定要实现,以示诚信。


《宋史》有个著名的诚信故事「种世衡不失信于羌人」。北宋名将种世衡到青涧城戍边时,巡视抚问境内羌族部落。当地部族首领奴讹,个性倔强自负,从不服从宋朝地方管理,可是他对种世衡倒很尊敬,一听说种世衡要来,急急忙忙就到郊外来等待他。种世衡和他约好第二天到营帐内慰劳部族的人。

哪知当晚下起大雪,很快就雪深三尺,道险难行,而奴讹部族又处于偏僻的山沟,众官劝阻种世衡改天再去。可是种世衡认为已经答应了奴讹,此时正是要和羌人结信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做出失信于人的事情。于是坚意践约,沿著险峻的道路前进。

奴讹以为大雪种世衡必不来,没想到他顶风冒雪而至,这让奴讹等人惊诧之余也心生敬佩,从此便真心归顺于他。种世衡的军队与羌民和睦相处,人称「种家军」。后来每当西夏军犯宋,羌民即先通报并倾力相助,因此宋军每战必胜,使边境得安。

种世衡受到人们拥护和尊重,关键原因之一是他非常认真地践行诚信,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做过失信于人的事情。

正如《史记》有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
【译文】效法天地之质朴无私,诚信如丹青始终不渝,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宋国,包围宋国的都城。双方相持数月,楚国一直无法攻下宋国。宋国城内粮食供应即将近匮乏,又听说楚国要在宋国内建造房屋,打算长期屯兵,因此宋国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国因此派大夫华元进入楚营,请求退兵。

华元在一天夜里来到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中,威胁说:「我们宋国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交换孩子来充饥、拿死人骨头当柴火来煮饭的地步了,尽管如此,我们宁愿战死,也绝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国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国对于楚国将会唯命是听。」

「城下之盟」是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后用以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
听华元这么一说,子反也很惊恐,只好和宋国签订盟约,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国和楚国因此讲和,并以华元为人质,盟约中写著:「我不欺骗你,你不必对我猜忌。」说明两国必须以诚信相待。

「尔虞我诈」是「我无彼欺,尔无我诈」是倒装句,用其反意而成为后人熟悉的成语,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
正如《旧五代史》有云:「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

2.jpg

宋国和楚国交战相约退兵,盟约中写著:「我不欺骗你,你不必对我猜忌。」说明两国必须以诚信相待。(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的要义在于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论语》颜渊篇有段内容——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大意是——子贡问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应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应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终究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那就没有立国之本了。」

可见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强大的军队或是丰饶的经济,都比不上人民的「信」。一个国家的当政者失去诚信,人民就不再信任他,失民心者失天下,其政权也已经名存实亡,离垮台不远了。

《论语》学而篇有段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意是——孔子说:「青年人在家要讲求孝道,出外要友爱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他人,并接近有仁德的人,做好这些事之后有余力,再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孔子认为一个人先要做到孝、悌、信、爱之后,才去学习诗书六艺。从这段话可看出孔子十分重视学与行的结合,提醒学生勿为学而忘行。

正如《宋书》有云:「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子孙,不是很好吗?


常言道「人留后代草留根」,那么,先人应该留甚么给晚辈呢?钱财?品德?如今看来,留给子孙清白和美德,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疼爱。东汉太尉杨震就是这样做的。

《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后人尊称「四知先生」。他在涿郡太守任内,公正廉明,从不接受私人请托,平日家中粗茶淡饭、不乘马车,生活俭朴。他的知心老友劝他为子孙置点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这不就是最好的遗产吗?」他说到做到,时时以自身的清白教育后代。

一次,他去东莱上任太守,路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深夜入寓所,从怀里掏出十两黄金贿赂杨震,并说夜里做的事情没人知道。杨震斥责他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只好把黄金又带了回去。这就是「四知先生」的由来。


后人用「夜暮无知」比喻暗中贿赂。
后代以杨震为榜样,子孙们个个都争气。他的儿子杨秉官至太尉,事事效法父亲,居官「三不惑」:不嗜酒、不好色、不贪财,是有名的清官。他的孙子杨赐,继承祖父的品德,笃学博闻,教授门徒,不接受州郡礼聘与任命,深受乡人称赞。杨震、杨秉、杨赐以及其子杨彪皆位至太尉,有「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美誉。

杨震没有为子孙置办产业,却把一身清白留给了子孙,其实就是一份千金难买的宝贵遗产。

正如《南史》有云:「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3.jpg

东汉名臣杨震,做人清白不受贿,后人尊称「四知先生」。图为《四知太守》戏剧。(公有领域)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译文】留给后代满筐的黄金,不如留下一部经书。比喻学识涵养的重要,远胜过家财万贯。


《汉书》记载,鲁国邹人韦贤精通《诗经》,并以《诗经》进行教学授业,后来受命进宫给昭帝传授《诗经》。他的儿子韦玄成后来也因为精通《诗经》而进入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官至丞相。他的孙子韦赏也精通《诗经》,担任太子的老师,后被列为三公。

因此在邹鲁流传著:「与其给子女留下满筐的黄金,还不如像韦氏家族一样教他们学好一部《诗经》啊。」

《诗经》原名为《诗》,又称《诗三百》,儒家将其奉为经典,于是称为《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不学诗,无以言。」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是作为教化工具的最佳良策。

正如《梁书》有云:「遗子黄金满籝(音赢,yíng),不如一经。」
【关联文章】
《二十四史》劝善名句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1/《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3--331052.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3/《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5--3310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4/《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数则-6--331055.html
【神传文化】诚信与责任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3/10/196901.html

(本文主图: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明慧之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7-19 13: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