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204|回复: 0

轉載 中共政權的豆腐渣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6 2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王維洛 寫於 二零二五年

2025年7月2日《新浪新聞》轉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唐俊撰寫得到《論證70余年,黃河上的“超級工程”要來了?》的報道。報道指出: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論證,前後歷經七十余年,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前期工作迎來最新進展——

寧夏中衛市自然資源局近日發布《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證前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公布了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的擬選址位置、擬用地面積等信息。

黃河流域治理長期以來是一個難題,既要抗洪又要防旱,還有泥沙沈積形成的“地上懸河”。黑山峽河段被視為黃河上遊最後一處適合建設高壩大庫的河段,外界對於其幫助黃河治理寄予厚望。

“黑山峽河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工程建設條件,決定了其在黃河上遊治理開發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戰略地位,對全流域調整水沙關系、提高防洪能力、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曾有專家如此評論。

報道指出,黑山峽河段被視為黃河上遊最後一處適合建設高壩大庫的河段,這是一個十分悲哀的信息。中共治理黃河,最長也只有七十余年,到如今黃河上遊只剩下一處適合建設高壩大庫的壩址。中共治國七十余年,把子孫後代的資源全部都糟蹋殆盡。

本文要討論“為什麽黃河黑山峽大壩工程這個“超級工程”擱置了七十余年“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黑山峽大壩工程被擱置七十余年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因為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失敗,使得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火冒三丈;

其次是地方利益的爭鬥,寧夏自治區積極性高而甘肅省堅決反對。



圖1:黃河上遊(龍羊峽至青銅峽)水電梯級開發示意圖,圖中大柳樹和小觀音兩個壩址合並為黑山峽壩址,黑山峽河段被視為黃河上遊最後一處適合建設高壩大庫的河段,這是一個十分悲哀的信息,圖片來源:劉樹坤

一、早在1954年黑山峽大壩工程就被列入治理黃河的四大水庫大壩工程之一
根據中共黨史的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中共政府就邀請蘇聯專家來華幫助制定治理黃河的規劃。1954年1月蘇聯電站部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柯洛略夫為組長的蘇聯專家團來華。中共的黃河研究組向蘇聯專家組提供了全部所需資料。蘇聯的飛機還對黃河流域和周邊地區進行了航空測量。按照中共現在的說法,外國政府或者外國公司對中國進行實地測量或者航空測量,都將嚴重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是不折不扣的間諜行為。但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期,中共讓蘇聯的飛機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進行了航空測量,所以現在的俄國掌握有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地理信息資料。

1954年2月至6月中蘇專家共120余人行程1200公里進行了黃河現場大考察。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1954年10月中共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編制。黑山峽大壩工程作為治理黃河的四點重點水庫大壩工程就出現在《黃河綜合利用規劃》中,其他三個工程分別是黃河三門峽、劉家峽和青銅峽大壩工程。

1955年7月18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做《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興建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

鄧子恢在報告中論述了中共治理黃河的任務:“我們的任務就是不但要從根本上治理黃河的水害,而且要同時制止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黃河流域的旱災;不但要消除黃河的水旱災害,尤其要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來進行灌溉、發電和通航,來促進農業、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總之,我們要徹底征服黃河,改造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便從根本上改變黃河流域的經濟面貌,滿足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和將來的共產主義建設時代整個國民經濟對於黃河資源的要求。”

中共的決心很大,既要從根本上治理黃河的水害,還要制止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黃河流域的旱災,又要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來進行灌溉、發電和通航。

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依據,鄧子恢在報告中搬出了斯大林的教導:“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曾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在上古時代,江河泛濫、洪水橫流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莊稼的毀滅,曾認為是人們無法避免的災害。可是,後來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當人們學會了修築堤壩和水電站的時候,就能使社會防止在從前看來是無法防止的水災。不但如此,人們還學會了制止自然的破壞力,可以說是學會了駕馭它們,使水力轉而為社會造福,利用水來灌溉田地,取得動力。”我們今天所要做的工作正是如此。”

鄧子恢解釋說:“黃河綜合利用規劃包括遠景計劃和第一期計劃兩部分。遠景計劃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所謂“黃河幹流階梯開發計劃”,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在黃河幹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攔河壩,從而把黃河改造成為“梯河”的計劃。這一計劃撰定由青海貴德上遊龍羊峽起,到河南成臯桃花峪止,按照河流的特點,把黃河中遊分做四段來分別加以利用。第一段從龍羊峽到甘肅金積縣境的青銅峽。這一段河道穿行山嶺之間,河身的坡度很陡,水力資源很豐富,而新的工業區域正在迅速發展,所以需要著重利用水力來發電,同時可以利用水庫來防洪和灌溉。第二段從青銅峽到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這一段兩岸是山谷間的平原,土壤肥沃,但是缺少雨水,河道開擴,坡度平緩,宜於通航,因此這一段主要的任務是發展灌溉和航運。第三段從河口鎮到山西河津的禹門口。這一段黃河進入山西、陜西兩岸的峽谷,河道坡度很陡,但因地質條件和地理條件的限制,不能修建大的水壩和水庫,只有在上遊調節流量的大水庫建成以後才能利用水力來發電。第四段從禹門口到桃花峪。這一段從禹門口到陜縣兩岸是黃土原地,河道開擴;從陜縣到孟津是峽谷地帶,是控制黃河下遊洪水的關鍵地段,又同山西、河南、陜西的工業區都靠近,因此這一段的主要任務是防洪和發電;從孟津以下基本上是平原,河道平緩,可以設壩灌溉附近的重要農業區。根據初步設計,在上述黃河中遊的四個河段準備修建適應於不同條件不同任務的攔河壩四十四座,另外在黃河下遊也準備修建用於灌溉的攔河壩兩座,共為四十六座。”

根據詳細的勘測和周密的研究,黃河幹流階梯開發計劃選定在陜縣三門峽地方修建一座最大和最重要的防洪、發電、灌溉的綜合性工程。三門峽縣以東和著名的“中流砥柱”以西,河心有兩座石島河道隔成所謂“人門”“神門”“鬼門”的“三門”。由於河道窄狹,河底都是堅固的巖石,便於修建大型的水壩。計劃中的壩高九十公尺左右,攔阻河水的水位可以高出海面三百五十公尺。被攔阻的河水由陜縣上溯到潼關以北臨晉和朝邑的黃河兩岸,潼關以西臨潼以下的渭河兩岸和大荔以下的北洛河兩岸,形成巨大的水庫。它的容積達到三百六十億公方,僅次於世界最大的古比雪夫水電站的水庫,等於我國現有較大的水庫豐滿水庫(一百億公方)的三·六倍,宮廳水庫(二十二億七千萬公方)的十六倍。它的面積約為二千三百五十平方公里,比太湖(二千二百多平方公里)還大些。此外,在青海的龍羊峽、積石峽(黃南藏族自治州)和甘肅的劉家峽(永靖)、黑山峽(中衛)也將修建大型的綜合性工程。其中劉家峽水庫容積可達四十九億公方。”

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以顯著的位置出現在鄧子恢副總理的報告中。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準了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議案,蘇聯專家組組長柯洛略夫被任命為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設計總工程師。

1957年4月13日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開工修建,

1958年黃河劉家峽水庫大壩工程開始修建。

龍羊峽和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準備晚一些時間開工建設。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開始蓄水,1961年4月大壩主體工程完工,1961年2月第一台15萬千瓦機組開始發電。一切似乎十分順利。

二、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失敗
但是從1960年9月到1962年3月,三門峽水庫蓄水1年半,水庫中淤積泥沙達15.3億噸。泥沙淤積擡高了潼關水位4.4米,並在渭河入黃河的河口形成攔門沙,渭河下遊兩岸受淹沒,地下水位擡升,土壤出現鹽堿化。三門峽水庫清水下泄,幾乎沖垮了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幹線鄭州黃河鐵橋的橋墩,威脅黃河河堤的安全,沖毀了大量的農田,損失十分慘重。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失敗使得許多水庫大壩工程被擱置,也包括黑山峽大壩工程。

1964年毛澤東曾經表態說:“三門峽不行就把它炸掉!”直到今天陜西省還一直要求拆掉三門峽大壩。這就涉及到黑山峽大壩工程被擱置七十余年的第二個原因,地方利益的爭鬥。



圖2:讓陜西人民痛恨的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早就該炸掉,圖片來源:文史道

三、地方利益的爭鬥,寧夏自治區積極性高而甘肅省堅決反對
就像中共國的許多水利工程一樣,往往引發地方利益的爭鬥,比如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主要涉及大壩上遊的陜西省和大壩下遊的河南省;著名的紅旗渠工程涉及山西省、河北省和河南省;引大濟秦工程涉及青海省和甘肅省;長江三峽水庫大壩工程涉及原四川省和湖北省等等。

1954年10月中共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提出了黑山峽大壩工程,1955年鄧子恢在報告中提到黑山峽工程,還特意注明是在中衛這個地方。

中衛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1949年10月18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寧夏省委正式成立。1949年12月23日成立。1954年6月19日寧夏省被撤銷,部分地區劃歸內蒙古,部分地區歸屬於甘肅省。1954年黑山峽大壩工程壩址所在地中衛縣(2004年改為中衛縣)屬於甘肅省管轄。

在1954年編制的《黃河技術經濟報告》中,首次提出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開發為兩級開發,即在距峽谷進口21公里的甘肅景泰縣境內的小觀音建高壩,在其下遊48公里處的大柳樹建低壩。這種兩級布置,有點象三峽大壩和下面的葛洲壩大壩。時隔4年後,即1958年7月和8月,原水電部西北勘測設計院和水電部水電總局、北京勘測設計院、西北勘測設計院兩次對黑山峽河段進行了勘測,發現在大柳樹建高壩大庫的一級開發,更有利於發揮黃河水利樞紐的綜合效能,於是兩次提出在大柳樹建高壩的一級開發方案。

1958年7月和8月黑山峽工程的大柳樹壩址所在地屬於甘肅省。

1958年10月24日至3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銀川召開。10月25日,會議選舉產生了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劉格平(回族)任主席,正式宣告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黑山峽工程的大柳樹壩址所在地重新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按照中國的分省區經濟統計(除非有特別規定),一個大壩工程的投資和產出都計算在大壩所在的地方政府的頭上。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好處都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而黑山峽水庫的淹沒區主要在甘肅省,移民的大部分在甘肅省。

從此,新成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則是積極推動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上馬,而甘肅省黨委和政府則是千方百計地要求更改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壩址和更改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開發計劃。比如

2005年、2008年,甘肅省黨委和政府先後向國務院及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提出,請求對黑山峽開發采用四級徑流式電站開發方案,依次建紅山峽、五佛、小觀音、大柳樹四座低壩,不蓄水,僅發電。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移民人數、減輕對甘肅省的淹沒損失。



圖3:黑山峽工程的幾個方案,一級方案為大柳樹高壩方案;二級方案為大柳樹低壩和小觀音高壩方案;四級方案為大柳樹、小觀音、五佛和紅山峽均為低壩,圖為大柳樹低壩和小觀音高壩的二級方案,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圖4:黑山峽工程的幾個方案,一級方案為大柳樹高壩方案;二級方案為大柳樹低壩和小觀音高壩方案;四級方案為大柳樹、小觀音、五佛和紅山峽均為低壩,圖為大柳樹、小觀音、五佛和紅山峽均為低壩的四級方案,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甘肅省和寧夏的地方利益的沖突,大大地拖延了黑山峽水庫大壩工程的上馬,一拖就是幾十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8-14 22: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