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48|回复: 0

牛郎偷仙衣 仙女怎会嫁给他?从神韵演出看到不一样的牛郎织女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1441

回帖

705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052
发表于 前天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乙巳年神韵晚会观后感(上)

【希望之声】(作者:清箫) 神韵节目有许多故事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或小说,寓教于乐,趣味盎然。今年的节目有《智收猪八戒》、《牛郎织女》、《书院故事》、《李白》、《正觉》、《餐馆故事》等。我谈一谈部分节目的观后感。

《牛郎织女》观后感
牛郎与织女之传说乃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相信华人皆已熟知。但您或许不知,牛郎织女故事经过一段漫长历史后,方形成今天常见的版本。文艺作品对民间传说进行改编,是极正常的现象,重点是看各家如何改。我认为神韵呈现的故事是最好的版本。印象最深的是以下情节:

牛郎性格开朗,居于陇亩之中,而有超尘君子之质,彬彬有礼,怡然自得。

天界神圣而自由,王母娘娘准许七仙女下凡。仙女于人间沐浴时,老牛忽叼去织女霓裳。牛郎大惊,极不满老牛所为,赶忙取回霓裳,交还织女,态度敬重而愧疚。及织女著衣之时,牛郎转身,背朝织女,合乎《论语》所云「非礼勿视」。他们因意外而相识,之后相知、相爱、喜结连理,舞姿传情,自然大方而守礼,庶乎《诗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王母得知后,命天兵天将下凡隔开牛郎织女,欲带织女返回天界。霎时,桑田化为沧海,一道天河横亘于牛郎面前。相形之下,凡人之躯小如沙粒,他却奋不顾身,力图游过无边银汉,而被惊涛骇浪淹没,沉向幽深的河底。是时,天上蓦然射下一道金光,将牛郎救起,原来,王母为其坚贞所感动,遂许他与织女踏鹊桥相会。

大家也许已注意到,神韵演的和我们常见的版本略不同。常见的故事情节是,老牛开口讲话,预见将有仙女下凡沐浴,建议牛郎偷仙女之衣,从而与其成婚。牛郎遂采纳此计。织女因丢失仙衣,无法回天,无奈答应成婚,久之相爱。此段甚不合理,偷衣不啻卑劣之举,凡间女子尚鄙之,织女为高洁智慧之仙,何以嫁与其人?而神韵所演牛郎德高有礼,织女爱慕之,更为合理,且更具教育意义。



2.jpg
神韵所演牛郎德高有礼,织女爱慕之,更为合理(希望之声制作)
早期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学作品与传说并无太多细节,与牛郎形象接近的董永亦无偷衣之举。以下简单介绍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史。

先秦时,《诗经·小雅·大东》已出现「牵牛」与「织女」,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尚未见牵牛星与织女星被赋予爱情故事。

西汉时,《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已有织女过鹊桥的传说。正史中可见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史记·天官书》记载:「织女,天女孙也。」据《文选》李善注本,汉武帝下令在昆明池左右造牵牛与织女石像,〈西都赋〉曰:「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至东汉,《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明确藉牵牛星与织女星表达男女相思之情,诗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纎纎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未必仅言爱情,亦可能寄托君国大事。以男女、美人香草寓君臣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廷珪评曰:「篇中以牵牛喻君,以织女喻臣。」张琦评曰:「忠臣见疏于君之辞。」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诗赋中引牵牛织女典故,与爱情有紧密关联。蔡邕〈青衣赋〉曰:「非彼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惄焉且饥。」曹丕〈燕歌行〉曰:「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洛神赋〉曰:「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洎乎两晋南北朝,有关牛郎织女及七夕的故事更加丰富。晋代《搜神记》讲述织女下凡助孝子董永偿债之事,虽董永不等于牛郎,然后世牛郎织女故事疑基于此。《搜神记》记载: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在古代传说中,常见凡间精诚至善之人感天动地,而得神助,董永便是其一。其孝心感动天帝,因而获得织女帮助。有两点值得注意:织女虽嫁与董永,却在完成使命后主动返回天上,非留恋凡间而不思归。此外,人神并非不能成婚。试想,在王母拆散牛郎织女的传说中,拆散原因果真是人神不能通婚?或许,神更看重下凡之仙是否动凡心,是否忘记初衷与天上的家。

3.jpg

或许,神更看重下凡之仙是否动凡心,是否忘记初衷与天上的家(网络图片)
织女嫁牛郎较完整的故事,见于南朝梁殷芸《小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焉,责令归河东,但使其一年一度相会。」

天帝允许牛郎织女结为夫妻。后之所以分隔二人,是因为织女废织纴。同时代的《续齐谐记》有一故事,从侧面讲述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综上,牛郎织女故事正式形成的时间应在南朝。再往后发展,逐渐变成现在流行的版本,细节更丰富,情节更曲折。它已不再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形成不可忽视的文化。

提炼其文化之精华,并一言以蔽之,实在不易。今年神韵节目简介引用秦观〈鹊桥仙〉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曾回顾众多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古诗词,认为独此二句最经典。若问牛郎织女为后人留下什么,大抵可以秦观此句概括。两情如何久长?以德为基础的真情、深情能够久长。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考验,考才华、考财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考验德。对于牛郎,或许通天的鹊桥已为他安排,当天河横亘在他面前,那便是他的考验。神庄严,亦慈悲,愿意为人搭桥,只看值不值得。

牛郎织女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相通。中国古人一向看重真情与深情。如孔子厌恶虚情假意的思念,《论语·子罕》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又如《礼记·乐记》云:「情深而文明」,这是发自内心的效果,「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而心性绝非毫无标准,〈乐记〉亦曰:「德者,性之端也。」德是人性之根本。

诸德之中,以夫妻之德为要;诸情之中,以夫妻之情为始。《周易·序卦》云:「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关雎〉为《诗经》之首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思慕之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序〉曰:「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例子不胜枚举,足知传统文化兼重美德与真情。(文章有删节,原文请点击这里:乙巳年神韵晚会观后感(上))


责任编辑:白瑿


游戲人間:misdoub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9-3 02: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