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00|回复: 0

金气「秋分」 暝日对分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1449

回帖

84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462
发表于 2025-9-22 18: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报导】「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这是北宋文学家谢逸《点绛唇》词中的开篇句,这「半」字道出了秋分这一日,除了昼夜平分外,也意味著秋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金秋是人间的美好时节,也是农作丰收的季节。当节气进入了秋分,昼夜平分,上古时代,帝王会举行隆重的典礼,众人欢庆著神的恩赐。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在公历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之间,二零二五年秋分时节从九月二十三日开始(台湾时间)。

历书记载:「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 故名也。」《月令七十二侯解集》曰:「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也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十二小时,就是谚语说的「秋分暝日对分」。秋分之后,北半球渐渐昼短夜长,所以有「夜从今夜长」的说法,而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时节气温相对平衡,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因为夏季的热浪已经过去,而冬季的严寒还未到来,人们可以感受到凉爽宜人的天气。秋分时节的养生要注重养收、滋阴,精神上则保持心神宁缓,从容淡泊。

201.jpg

清 张若霭《墨妙珠林(卯)・册・秋分》。(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分三候 凉意来袭
秋分节令在仲秋,《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的物候现象:「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渐渐将洞口封起来做冬眠准备,直至大寒时节就完全闭堵穴口。

三候水始涸:由于天气乾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部分沼泽及水洼处都逐渐乾涸。

秋分过后,可以明显察觉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所以有「热至秋分,冷至春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指黄历八月)的说法,都是描述秋分后的凉意来袭。

秋分习俗
1. 校正度量衡

《礼记・月令》提到春分、秋分这两日校正度量衡:「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斛)。」《论语・尧曰》则说到帝尧时代重视「谨权量,审法度」。

中国历代也都是秉持春分、秋分日「阴阳相半、昼夜均」的均平精神,明令在这两个日子校正齐一度量衡准器,使买卖能够依公平的准据,防止争扰纷讼。同时也提醒人们效法公正的天理,实践诚实交易的精神,从而使社会安和乐利。

2. 祭月

为了祈求四方安定、国泰民安、物产丰饶,古代帝王选择在春分前往日坛祭日、夏至前往地坛祭地、秋分前往月坛祭月、冬至前往天坛祭天,向天下百姓传递了敬天、敬神、谢天、谢神的精神,祭拜天地日月,成为「敬天法祖」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

据《通典》记载,天子是在「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即天子在春分早晨祭祀太阳,秋分夜晚祭祀月亮,表达对神的敬奉和对上天的感恩,这也是教化天下百姓,以作为伦理道德的垂范。

清朝《燕京岁时记》也记载:「春分前后,宫中寺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即秋分、春分时,宫中寺庙、世家大族皆举行祭祀,表达对对祖先的缅怀。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一年中秋季时节云疏气清、天高气朗,月最明,但秋分不一定能遇到月圆,后来将祭月节改为皓月当空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华黄历,八月是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的中间,中秋节是由秋分祭月而来。到了唐代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及各种活动,一直盛行至今。

2.jpg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局部,表现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时的宏大场面。(公有领域)
3. 秋分后秋决

《春秋・繁露》记载:阴始于秋,阳始于春。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

从春分到秋分,天地间处于阴消阳长的繁茂时期,为了不干扰天地万物和人间万象的生长滋荣,古代的法律避免在春分、秋分之间执行刑罚,因为刑罚的肃杀会干扰滋荣。过了秋分,肃杀之气明显降临,秋分过后才执行罪人的「秋决」,就是顺应天地阴阳消长的变动。

秋分养生:「养收」为上
秋分已真正进入秋季,秋季是秋收季节,人体气血也自然地从外放转为往内部走。同时,在这昼夜均寒暑平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依循阴阳平衡的规律。

传统中华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们应该顺从「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规则生活;还提醒:「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就是说秋季养生如果违逆天人合一之道,首先肺就容易受伤,一到冬天就容易肠胃病,身体也无法藏精养生了!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所以秋分时节的养生要注重养收、滋阴,不让身心神劳累、津液耗泄;也要注意精神养生,把竞逐的心一个个收合起来,从容淡泊、平宁保泰。懂得根据天地运行的道理生活,人就不容易生病,也可以休养生息,储备来年的精力。

秋分是一年中阳消阴长的开始,秋分之后,阳气渐渐低降,阴气慢慢增长,万物从繁盛走向衰败。面对万物萧条,人的心理上较容易产生忧郁的情绪,面临的是「走下坡」的适应。
4.jpg


《黄帝内经》指出,到了秋季,就要收敛奔放的精神回到平和状态,保持心神宁缓。(清 黄增《人物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分之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著手养生:

1. 安宁心志

《黄帝内经》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志」就是指意志、思想活动,会影响人体之气的流通;「秋刑」是指天地的肃杀之气对万物的摧折。

秋气急而带肃杀之气,古人从天地肃秋的节气中体悟了各种争名逐利、怀忧动情所造成的伤害,更甚于摧败万物的秋刹之气。所以此时人的各种情志和头脑的思考都要放缓些,让身体与天气合拍,以免触犯肃杀之气。

2. 收敛心神

《黄帝内经》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心神多劳会让志意迷乱、耗竭精气,对养生来说,精神的调节和修养最是关键。在夏季,精神活跃外放,到了秋季,就要收敛奔放的精神回到平和状态,保持心神宁缓,为而无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对顺逆,就能缓解肃杀之气。

有实验证实一些有效的增强正能量的作法,例如:打坐或是欣赏优雅的神韵雅乐、古典音乐,能舒缓心神,让人平静宁和,并且增强免疫力和正能量。此外,怀抱善心善念对人事物,能量也很强大。


3. 转向入内

《黄帝内经》说:「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天,人仍然多思多劳,与大自然收敛的节奏不能合一,肺就首当其冲了,咳嗽气喘等病症好发。除了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外,也要将心志活动转为内敛而静,少思少虑,清净肺气。


4. 饮食首重滋阴润肺

秋天五行属金,金气燥,天乾物燥;对应人体,肺也属金,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燥。饮食调养方面,首重滋阴润肺生津,可多补充水分,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粥品、炖汤也适合。辛辣热燥和油炸的食物则要避免。

5.jpg

秋日,天高云淡。不妨以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生活态度来对应,这也是养生之道的好选项。(瑞士法轮功学员摄影作品)
顺天应时 生活安泰
秋日,天高云淡,秋水共长天一色,天气的变化如同秋叶般展现多彩样貌,有时让人喜收成而欢畅,有时让人感时而愁忧。要有「天凉好个秋」的恬淡适意,不妨以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的生活态度来对应,这也是养生之道的好选项。

其实方方面面也是一样,出于利益、贪求等原因,人们可能会在不合适的时机,做不合适的事情。如果脱离了天理天道,就会出现灾祸、天谴等上天的警示。上承天心、下顺物命,才能达到与时节谐和,才能生活安泰。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0/【神传文化】二十四节气-95189.html
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24/8/31/中秋说「礼」-481399.html

(本文主图说明:瑞士法轮功学员摄影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0-3 17: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