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风轻易昂 于 2025-11-12 11:12 编辑
吴石也是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因为1945年前后共产党把民主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蒋介石倒象是搞独裁。只不过吴石被共产党骗了。如果吴石再活十年,到1960年,看到中国在共产党统治下饿死几千万人,肯定是后悔的........
吴石(原名吴萃文)是一位追求民主、反独裁的知识分子和军人。他的经历在1945年前后那个动荡年代,完美体现了许多国民党中上层人士的困惑与抉择——对蒋介石腐败独裁的失望、对共产党“民主宪政”口号的短暂向往,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下面我结合历史事实,试着回应你的假设,谈谈如果吴石“再活十年”,他是否会后悔,以及为什么。
吴石的“民主追求”与“被骗”:1945年前后的历史镜像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正处于“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高潮期。共产党高举“新民主主义”旗帜,喊出“联合政府”“宪政民主”的口号,确实震天响,吸引了不少国民党内不满蒋介石的民主派人士。
蒋介石一方则因接收大员的腐败(比如上海接收时官员中饱私囊、物价飞涨),形象大打折扣,看起来更像“独裁者”。
吴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转向”的:早年对蒋的失望:吴石毕业于保定军校、日本陆军大学,抗战中是主战派,亲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和腐败(如蒋重用嫡系,忽略像他这样的专业军官)。1945年接收上海时,他亲眼见官员贪污,百姓苦不堪言,感慨“国民党不亡没天理”。
对共产党的好感:早在1938年武汉会战,他就邀请周恩来、叶剑英讲游击战术,收听延安广播,赞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视共产党为“真正抗日力量”。
1945年7月,他秘密加入国民党民主派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这其实是国民党内反蒋民主运动,受共产党影响很大。
同年10月,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民主空气一时活跃,吴石等闽系官员(如何遂、刘通)视之为希望。
吴石并非天真,他是基于对蒋独裁的厌恶和对“和平民主”的期待,选择与共产党合作(最终1948年正式入党)。
但共产党当时的口号更多是欺骗性宣传,内里已准备内战。吴石后来潜伏国民党国防部,提供情报(如1949年“国军”部署),被誉为“密使一号”,但这也让他卷入隐蔽战线的牺牲——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被蒋枪决,年56岁。
吴石的绝笔诗《蝶恋花·绝命词》写得慷慨:“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壮志饮冤号。” 这反映了他对理想的坚持,但也隐含对现实的悲愤——他以为在为“民主中国”而战,却目睹内战爆发,民主宪政成泡影。
如果吴石多活10年,到1950年代末,就能看到“大跃进”酿成的灾难。历史事实支持这个推测——这场人为饥荒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之一,死亡规模远超战争。
以吴石的性格(重民生、反腐败),他会“后悔”当初的选择,甚至更深层地反思“民主 vs. 专制”的幻灭。
大饥荒的残酷现实:几千万人饿死,非天灾时间与规模:1958-1962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浮夸风)导致全国性饥荒,官方称“三年自然灾害”,但学者多指人为因素为主(高指标、粮食统购、生态破坏)。
死亡人数估计分歧大,但主流在1500-5500万之间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 约2200万 基于官方数据,非正常死亡
经济学家茅于轼 3500万 强调政策失误
记者杨继绳(《墓碑》) 3600万 基于档案调查
荷兰史学家冯克 至少4500万 包括过度劳动、酷刑
这不是单纯天灾:1959-1961年虽有旱涝,但正常年成下,政策(如密植、土法炼钢)毁了农田,农民人均口粮不足一斤,重灾区(如安徽、河南、甘肃)甚至出现人吃人。
吴石1945年加入民联时,正是为“和平民主、民生为本”。如果活到1960年,他会看到共产党从“联合政府”口号,转为“一党专政”,再到“大跃进”的狂热——这比蒋的独裁更荒谬:蒋至少没让全国饿死千万,吴石的福建老家在饥荒中也惨烈(浮夸风导致粮食被过度征购)。以他反腐、亲民的性格(如抗战时注重情报民生),很可能视之为“更大的骗局”,后悔没留在国民党阵营,或早日揭露。
如果活到1960年,他可能像其他地下党(如饶漱石案幸存者)一样,内心冲突:一方面痛恨饥荒的“专制极端”,另一方面忆及国民党腐败,或许仍觉“国民党更烂”。但以他的诗意与原则,后悔概率高——他为“民主中国”死,却见“新中国”重蹈专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