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64|回复: 0

【百年真相】中共军队金门战役为何失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6日讯】夜色沉沉,一颗穿甲弹划破宁静的夜空,轰然击载满弹药的船只,引发剧烈爆炸,火光照亮整个海滩——国军从梦中惊醒,战火一触即发!




这不是演习,这是一场攸关台湾命运的生死决战——金门战役

1949年秋天,中共刚刚篡政不到一个月,便自信满满,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金门,再挥军横扫台湾。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这场自以为稳赢的战役,竟会演变为中共建军以来最惨痛的溃败——近9,000名士兵全军覆没!

他们带着办公桌、肥猪和新印的钞票来,准备庆功设政;却连岛都没站稳,就成了炮灰与俘虏。

这场战役是历史的转捩点,让蒋介石“长舒一口气”——没有金门战役的险胜,今天的台湾可能已是另一种命运。

今天,我们就带你深入这场被历史遗忘却意义重大的战役。

草草出战

1949年10月24日,中共刚刚篡夺政权24天,志得意满。他们的目标直指金门——这个离厦门仅一水之隔的小岛。




共军总指挥是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叶飞手握10万大军,从山东打到福建,一路都很顺,压根儿没把金门的国军放在眼里。

他挑了第28军去打金门,可这选择却埋下了隐患。第28军擅长防守,攻硬仗的经验几乎为零。更糟的是,28军当时群龙无首:军长在上海治病,政委忙着治理福州,参谋长被调走,只剩副军长萧锋一人忙得焦头烂额。叶飞呢?更忙!刚占厦门的他,忙着处理地方事务,哪有心思管作战计划?

萧锋报上来的攻金门计划,叶飞连翻都没翻,就挥挥手:“批了!”他对萧锋轻描淡写地说:“大陆没大战了,你们28军就去扫扫尾巴吧!”这话,透着满满的轻敌。共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金门不过是盘中餐,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

船只危机 隐患重重

要打金门,得先渡海。可共军连最基本的船只都没准备好!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粟裕早就说过“三不打”:没有能一次运六个团的船不打;敌军有增援不打;没有六千名山东老船工支援不打。可这三条,一个都没做到!

国军早料到共军会来,频频空袭东南沿海,把能找到的船炸了个稀巴烂。共军急匆匆只凑了三百多艘木帆船,仅够运三个团。他们还天真地想:先运第一梯队,船再回来接第二梯队,反正路近,多跑一趟就行!

船工呢?更惨!别说六千山东老船工,一个都没来。共军只好在福州、泉州临时招人,每人三两黄金的赏金都砸下去了,可谁愿意拿命去拼?上了战场,枪炮一响,船工全吓得躲进底舱,哪还敢掌舵?




更别提共军压根儿不熟悉水战。他们刚打完“百万雄师过长江”,以为跨海登陆跟过江一样简单。他们此前都是陆地作战,对于跨海作战登陆一点经验都没有,有些人甚至连海都没见过!

老船工建议涨潮时登陆,别把船开到岸边,但是他们不听。结果,船一靠近海滩就被障碍物卡住,潮水一退,全搁浅了,成了国军的活靶子。

国军精心备战

反观国军这边,那是针锋相对,准备得滴水不漏。蒋介石早就算准共军会趁涨潮偷袭,严令金门“绝不能丢”。厦门失守后,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汤恩伯亲自坐镇金门,成了战役的总指挥。

汤恩伯判断:共军肯定在古宁头到一点红之间登陆。于是,国军10月初就开工,在1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修了两百多个碉堡,布满钢筋、铁丝网、地雷,活像铜墙铁壁。

更巧的是,10月24日下午,国军在古宁头和一点红沙滩搞了场大规模反登陆演习,黄昏才结束。几小时后,共军果然来了!登陆点跟汤恩伯预判的丝毫不差,战斗场景简直跟白天演习一模一样。那些刚修好的碉堡,成了共军的噩梦。

共军登陆 乱成一团

1949年10月24日晚,共军三个团、约9,000人,挤在三百多艘木帆船上,从福建同安出发,浩浩荡荡驶向金门。可这场登陆,从一开始就乱了套。




临时招来的船工不熟悉航道,又没跟部队合练过。加上没无线电设备,只有团指挥员有报话机,船队刚出发就散了。东北风呼啸,大潮汹涌,木帆船东倒西歪,大多登陆点都偏了西。

好不容易上了岸,三个团更是一盘散沙。这三个团分属三个不同的师,竟没一个师长跟来统一指挥!团长们各自为战,上岸后只顾朝岛内猛冲,没人想着修工事、守滩头。只有古宁头的一个助攻团留了个营巩固阵地,才让共军勉强撑了三天。

更要命的是,共军情报工作烂得离谱。他们以为金门只有两万残兵,士气低迷,武器都不齐。

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共军以为,第一梯队送去三个团,第二梯队再送去三个团,人数也能有差不多1.7万人,对付两万的金门守军绰绰有余。

可实际上,蒋介石早下令增援。10月24日当天,国军增援部队已在金门海面待命,因风浪太大停了一晚,共军却一无所知!

共军在北岛登陆时,增援部队从南岛上岸。北岛激战正酣时,南岛国军源源不断赶来增援。共军越打越少,国军越打越多,最后南北夹击,把共军打得全线崩溃。







增援无望 弹尽粮绝

10月25日天亮,国军空军出动,把共军第一梯队的木帆船炸了个精光。第二梯队只能干瞪眼,过不了海。25日晚,共军拼凑了些船,趁夜色送增援,可刚上岸就被国军照明弹照得一清二楚,围着打。

这波增援兵本来就少,还被大风吹散,最后上岛的只有十个排。少数突围的跟古宁头的共军汇合,可也只是杯水车薪。

26日凌晨,国军坦克、火炮、飞机齐上阵,朝古宁头猛轰。共军弹尽粮绝,士气崩溃。到28日下午,金门岛上枪声渐息。




这场仗,共军三个团近9,100人,含350名船工民夫,大多阵亡,约3,900人被俘,包括一名团参谋长、一名政治处主任和一名副团长。共军从上到下,彻底懵了。

骄兵必败

轻敌是共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共军在1945年6月渡过长江后,基本没有遇到国军实质性的抵抗,因此对于打下金门信心满满。

开战前,叶飞说:“此役必胜!”他还形容金门是盘中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跑不了。

共军轻敌到什么程度呢?进攻金门的船只本来就很紧缺,但是,主攻团的几条船上却载着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据说是准备用来庆功时论功行赏的。另一个团的船上装了肥猪,是准备开庆功宴时用的。还有的船上还载着办公桌、椅,准备战斗结束后,建立“新政权使用”。

作战计划更离谱:每人带三餐饭,“准备苦战一天”,“在金门县城吃中午饭”。

更搞笑的是,共军知道金门岛上的国军有一支装甲部队,有美制坦克。共军就准备了打坦克用的火箭筒。当时,火箭筒分为前筒、后筒和火箭弹三部分,需三人配合才能发射。可装船的时候,前筒、后筒、火箭弹分装在三艘船上。登陆后部队乱套,零件凑不齐,火箭筒全成了废铁。




天意使然

金门战役过程中出现一些非常有利于国军的意外或者巧合,如同天佑神助。

10月24日下午,国军的三辆坦克在进行演练的时候,有一辆坦克的履带掉了,所以只能留在龙口的海滩上,另外一辆坦克就留在那里,守卫着这辆坦克。

到了当天夜间,共军登陆的时候,国军一辆坦克正好对着海面,一位射击手意外地踩到脚部的击发器,将一颗穿甲弹打出去了。这颗穿甲弹意外地命中了共军装了弹药的船只。“轰”的一声巨响,引发大爆炸。

一时间,火光冲天,引燃周围的船只,警醒沉睡的国军。两辆坦克随即投入战斗,给登陆的共军迎头痛击。

25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在一点红的海滩上,国军一位排长在查哨时,意外地踩到地雷受伤。当时爆炸声很大,惊醒防线上睡觉的官兵,以为共军上岸了,纷纷拿枪警戒,带着弹药冲入战壕。炮兵营迅速将各炮位的炮弹推入炮膛,开始备射,同时打开了探照灯,竟然发现了来犯的共军。双方立即开始交火。

如果没有这一颗爆炸的地雷,国军也许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这两次“意外”,像不像是老天在帮国军!

结语

金门战役后,共军总结败因,说是“轻敌”和“急躁”。但台湾学者一针见血: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登陆战必败。毛泽东明知条件不足,还硬要打,才是根源。可那个年代,谁敢说毛的错?只能让士兵白白送命。

金门战役中,共军一些将领战死,一些被俘。被俘的团级指挥官中,244团政治部主任孙树亮、251团副团长马绍堂,于1950年10月被遣返大陆,随后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各被判五年有期徒刑。被俘的营级军官中,有六人被遣返大陆,也都被判刑。

——《百年真相》制作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7 10: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